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08: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苏湖熟、天下足”表明苏州、湖州已成天下“粮仓”,请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在(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南宋
2.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古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十三行 B.枢密院 C.市舶司 D.转运使
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如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的占比例(%)
石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A.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5.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6.谚语云“苏常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些表明
A.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大 B.东南地区人民赋税沉重
C.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D.国家重视发展南方农业
7.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
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8.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在南方扩大了种植
B.北宋时,四川地区用纸币“交子”进行大宗商品交易
C.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
D.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苏州和湖州成为闻名天下的“粮仓”
9.南宋时,一位商人沿长江而下去江南看一个朋友,沿途他会看到的经济作物有
A.茶树、水稻 B.棉花、玉米 C.棉花、茶树 D.棉花、粟
10.现在扫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支付手段,纸币作为支付方式最早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1.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官方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护府 D.广州十三行
12.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北方财富增长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关系融洽 D.宋代社会气象万千
二、综合题
13.材料解析题。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闻名天下的“粮仓”在哪里?根据材料指出,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新的手工业”指的是什么?
(3)我国古代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14.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以稻米鱼类为食),或火耕而耨(刀耕火种)……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节选自西汉《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大意:江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人民重视农业发展,只要有一年获得丰收,几个郡的人都不会挨饿)
——节选自南朝《宋书》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大意:北方人民在南方避难,南方人民至今保留晋朝时期的方言。)
——【唐】张籍《永嘉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示意图。这一过程中,北方人民陆续南迁。
材料三: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汉朝到宋朝我国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说明材料二中②和③两个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所示,相比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5.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1)以上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哪一文物最有可能是景德镇所产?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景德镇作一个简要介绍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图4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5长城: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隋朝开凿大运河和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你认为这两项工程今天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请用材料中的原文说明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宋朝,谚语反映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心,南宋时,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D项正确;汉朝是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A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元朝时已完成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宋朝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C项正确;清朝时期开放十三行对外贸易,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理军事方面的,排除B项;宋朝时期设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南宋初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民获得收益,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南迁的中原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①③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农学著作,曲辕犁是唐代江南水田地区的耕作工具,并非是从北方引入,②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④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根据材料“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中的信息可知,当时南方赋粮比例已经超过了北方,说明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耕作技术,排除C项;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无偿劳役”而宋代出现“雇值”,这说明宋代官府和工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雇佣的关系,与唐代的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相比,工匠的人身限制进一步被放宽,即宋代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经济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项正确;题干没体现生产领域的流通,排除A项;官营手工在明代前朝仍占统治地位,排除C项;题干没涉及民间工匠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宋朝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标志,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排除A项;“苏常熟,天下足”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情况,“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也是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体现不出东南地区人民赋税沉重,排除B项;国家重视发展南方农业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但题干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市舶管理逐渐形成制度化,同时也反映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与中央和地方分权无关,排除A项;市舶管理制度是针对海外贸易,而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是指两宋之间的政权更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税收政策的变法,而是强调市舶管理制度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A项符合题意;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并用于交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宋时期,随着棉纺织业的兴起,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苏州和湖州已成为全国丰饶的粮仓,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和茶树,C项正确;水稻和玉米不是经济作物,而粟是黄河流域的作物,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项正确;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下令关闭了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不能说明北方财富增长与否,排除A项;南北方户数的变化不能反映民族关系是否融洽,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宋代社会气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1)苏州和湖州;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2)棉纺织业。
(3)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
(1)
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闻名天下的“粮仓”在苏州和湖州;由“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可知”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2)
根据材料“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因此新的手工业”指的是棉纺织业。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这种变化是在南宋结束的。
【点睛】
14.(1)变化:①由地广人稀、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匮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的地方;②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②唐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一批人口被迫南迁;③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发南迁。
(3)变化:元朝时期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元朝运河进一步东移)。(意思相近即可)原因: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4)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政权重视生产;④气候变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⑤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原著民的共同辛勤劳动。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以稻米鱼类为食),或火耕而耨(刀耕火种)”“(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从汉朝到宋朝我国江地区发生的变化有由地广人稀、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匮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的地方;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根据材料“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中,北方人民陆续南迁。材料二中②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唐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一批人口被迫南迁。材料二中③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发南迁。
(3)根据材料三所示,相比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发生的变化是元朝时期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元朝运河进一步东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权重视生产;气候变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原著民的共同辛勤劳动。
15.(1)陶瓷业(制瓷业),图3,景德镇兴起于北宋,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答出基本要点即可)
(2)加强南北交通;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原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社会状况:贞观年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
原因:太宗励精为理。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三彩”、“宋代瓷器”、“明代青花扁壶”可知,以上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陶瓷业(制瓷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中图3最有可能是景德镇所产,景德镇兴起于北宋,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修建大运河。明朝时期所面临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明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这两项工程今天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同原因是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由材料三“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闲,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可知,这反映了唐朝粮食丰收,社会安定的社会状况。唐太宗统治时期,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是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