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事项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玄奘西行天竺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这样大规 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地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A.汉代开辟“海上丝调之路” B.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元朝海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D.宋代对外贸易发达
3.“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 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 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明朝中期,平息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郑和 D.邓世昌
6.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Theme)进行学习的方式。与下列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7.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大壮举
C.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 D.建立起亚非海上贸易网络
8.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作用 B.起止时间 C.远航次数 D.所到地区
9.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勾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10.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该诗的作者应为(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11.某同学搜集了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日本大化改新、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相关书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C.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12.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对联“北拒蒙军,南歼日寇,舞剑挥戈为武将;封侯无意,报国有心,填词作赋是诗人”相关的是( )
A.岳飞抗金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戚继光抗击倭寇
二、综合题
13.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數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的“大一统”》
材料三 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的史实。(至少列出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各一例。并举出清朝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一例。
(4)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14.材料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王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大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5.中国古人很早就重视对海洋的探索。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彧的《平洲可谈》中记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中介绍的指南针技术何时开始在海船使用,后来什么人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
(2)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在何时?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3)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你知道当时中国的丝织业中心是哪里?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4)结合所学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5)明代后期来自海洋上的威胁是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打败倭寇的将领是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①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流,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②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往,符合题意;③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往,符合题意;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流,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B项正确;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5世纪末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路,根据“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可知当时是明朝,“汉代、元朝、宋代”都在时间上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C项符合题意;张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以及许多蔬菜瓜果(葡萄等),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因此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密切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①②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和为贵”、“和平交往”。A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是武力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略,不符合题干中的“和平交往”,排除含④的BCD,故选A。
5.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家军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与当地一名军并肩作战脚面那里的倭寇,B项正确;林则徐是清朝的人物,排除A项;郑和七下西洋,排除C项;邓世昌是清朝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其中丝绸之路是汉朝政府跟西域各国往来的史实;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我国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是明朝中期抵抗外来倭寇的史实。故与他们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往,B项正确;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无关,排除AC项;只有戚继光抗倭是抵抗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可知这体现双方的友好交往,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促进南洋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与材料内容不同,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建立亚非海上贸易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到达欧洲,D项正确;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明朝时期实行“海禁”,导致了沿海居民生路被断,从而和倭寇勾结,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的限制,使沿海形势逐渐稳定,当时政策的转变促成了倭患问题的解决。D项正确;东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排除A项;明朝时期还有官方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消灭了倭寇,维护了人民利益和安全,他写诗明志说“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B项正确;郑和是航海家,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文天祥抗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日本大化改新、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都与文明的交流和冲撞有关系,所以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的冲撞与交融,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和鉴真东渡等与AB项不符,排除AB项;亚历山大东征和阿拉伯帝国扩张不属于和平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北拒蒙军,南歼日寇,舞剑挥戈为武将;封侯无意,报国有心,填词作赋是诗人”,可知与戚继光相关,诗句赞美戚继光文武双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D项符合题意;岳飞抗金,与“南歼日寇”内容不符,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驱赶荷兰殖民者,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抗击沙俄,排除C项。故选D项。
13.(1)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将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等。(只要答出其中2点即可)
(2)“始于元”的表现:蒙古族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盛于我朝”的表现:康乾盛世期间,经济繁荣;设立台湾府;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立驻藏大臣,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辽阔;进行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等。(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3)抗击侵略:明朝有戚继光抗倭;清朝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照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明、清分别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平定叛乱: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维护《反分裂国家法》,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做出自己的贡献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可知,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是: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的史实有: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将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中的“始于元”表现在:蒙古族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中的“盛于我朝”表现在:康乾盛世期间,经济繁荣;设立台湾府;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立驻藏大臣,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辽阔;进行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有戚继光抗倭;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照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清朝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事例有: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维护《反分裂国家法》,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做出自己的贡献等。
14.(1)寻找建文帝;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技术条件:造船业水平高或航海技术的掌握或指南针的应用等;个人因素:相关优秀人才的通力合作。
(4)积极方面:此次航行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到达地区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发展。消极方面:不及经济效益的远洋航行,增加了政府和人民负担,造成国力下降。
【详解】
(1)根据“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根据“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等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技术条件:造船业水平高或航海技术的掌握或指南针的应用等,个人因素是相关优秀人才的通力合作。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方面:此次航行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到达地区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发展。消极方面:不及经济效益的远洋航行,增加了政府和人民负担,造成国力下降。
15.(1)北宋末年,阿拉伯人
(2)元朝
(3)苏州 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4)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 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答出两点即可)
(5)戚继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因此指南针技术北宋开始在海船使用,后来阿拉伯人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在元朝。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因此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当时中国的丝织业中心是苏州;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 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因此在台州九战九捷打败倭寇的将领是戚继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