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武则天
2.《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及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1127年发生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蒙古灭金 D.元灭南宋
3.两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王安石变法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 D.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朝,设立的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是 ( )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市舶司
5.下列史实反映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6.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中“春分”“谷雨”都出自于
A.炎黄传说 B.道教教义 C.墨家学说 D.农历节气
7.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十分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为便利东西方人员的往来,宋元时期均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A.瓦子 B.邸店 C.驿站 D.都护府
8.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两个重要人物郭靖、杨康,他们名字中的“靖”、“康”是为了让他们记住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灭掉北宋政权的是
A.蒙古 B.西夏 C.金 D.辽
9.分类归纳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人物可以和岳飞归为一类的是:( )
A.颜真卿 B.阎立本 C.黄巢 D.文天祥
10.“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1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2.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这一记载主要说明汴京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寺庙众多
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商业繁荣
13.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该词写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七月,是作者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这位作者是
A.苏轼
B.毕昇
C.李白
D.辛弃疾
14.北宋时期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这助推了
A.日市的兴起 B.夜市的产生 C.交子的出现 D.瓦子的开设
15.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它在与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议和政策 D.和亲政策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 隋唐……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唐摭言》
(1)材料一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哪种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隋唐……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请举出一例唐朝皇帝对于这项制度的贡献?据材料指出这项制度的选拔标准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北宋在该制度上与隋唐相比有何新变化。材料三体现了北宋实行什么政策?
(4)材料四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7.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B.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 D.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选C。
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依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可知,当时的国耻是指金灭北宋,故A符合题意;灭北宋的是金,不是辽,排除B;蒙古灭金是在1234年,排除C;元灭南宋是在1276年,元朝完成全国统一是在1279年,排除D。故选A。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江南地区开发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政权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北方战乱频繁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对江南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均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正确;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地区,排除B项;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BC三项不属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注意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地区谷雨前后适宜种瓜种豆,主要的有利条件是地温升高且土壤墒情较好;因此,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地理间的关系。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7.C
【详解】
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故C符合题意;瓦子是宋朝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排除A;邸店、都护府与题干的“四通八达”不符,排除BD。故选C。
8.C
【详解】
根据所学,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C项正确;蒙古消灭的是南宋,排除A;BD项与北宋对峙,没有灭亡北宋,排除。
9.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开展抗元斗争。因此与岳飞可以归为一类的是文天祥。D项正确;颜真卿是唐朝的书法家,故排除A项;阎立本是唐朝的画家,故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后期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运动,领导者是黄巢,故排除C项。故答案为D。
10.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材料中出现了夜市和早市,这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经商的时间和地点打破了原来的限制,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因此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宋朝,故C符合题意;汉朝、隋朝、元朝都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些民族政权先后交替、并立,体现了民族政权的并立,故B符合题意;推恩令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隋唐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和分析材料可知,这时的商业突破了时间限制,体现了汴京商业繁荣,故D符合题意。题干是说商业突破时间限制,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主要是说商业五更开始,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题干是说商业突破时间限制,体现了商业的繁荣。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选项A符合题意。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不符合题意。李白是唐朝诗人,C不符合题意。辛弃疾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为了适应大宗交易的发展,出现了纸币交子,C项正确;日市、夜市及瓦子均与货币发展无关,ABD项排除。故选C。
1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使得中国人丧失了尚武精神,在与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屡屡败北,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政府的国策,排除A项;议和政策和和亲政策也不是宋朝独有的政策,排除CD项。故选B项。
16.(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学科;武则天:增设殿试;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3)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重文轻武政策。
(4)皇帝;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1)
制度:根据材料“……最早的考试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可得出,材料一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科举制度。
标志:根据所学可得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
贡献: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学科;武则天增设殿试;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等角度作答。(任意一例即可)
标准:根据材料“……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可得出,选拔标准是文章,即才能和学识。
(3)
变化: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等角度作答。
政策:根据材料“……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可得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
受益者:根据材料可得出,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
目的:根据材料可得出,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17.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单独为城市居民建立户籍来进行征税,这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即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户籍制度的变革,D项正确;北宋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战争频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城市户口,其目的是征税,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