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选择题
1.传说中奠定了今天我们衣食住行基础的、被称为“人文初祖”的通常是( ),这段历史记载在哪本著作( )
A.皇帝 史记 B.黄帝 史记 C.黄帝 《史记》 D.炎帝 《史记》
2.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
3.“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未耜,教民农作。”材料中的“神农”是( )
A.炎帝 B.仓颉 C.伏羲 D.嫘祖
4.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从考古中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现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这说明
A.传说太夸张,是完全不可信的 B.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完全真实的记述
C.传说中有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D.传说毫无历史价值,应该完全否定
5.2020年,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的“河洛王国”。遗址中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下图所示)。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证实了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 )
骨质蚕雕艺术品
A.已经养蚕缫丝 B.主要穿着丝绸衣服 C.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D.有祭祀蚕神的活动
6.下表是关于炎黄两帝的记载。据此推测炎帝和黄帝时期( )
史料 出处
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 《世本》
昔黄帝令伶伦作五律……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 《吕氏春秋》
A.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拥有文化娱乐活动
C.掌握高超制琴技术 D.华夏民族已经形成
7.“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这是毛泽东和朱德共同谱写的祭文。祭奠的人物是
A.蚩尤 B.黄帝 C.大禹 D.夏启
8.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说明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A.交流交往中逐渐形成 B.最早在长江流域形成
C.实行禅让制联合形成 D.由一个民族演变形成
9.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
A.黄帝 炎帝 B.盘古 黄帝 C.大禹 炎帝 D.盘古 大禹
10.2019年9月11日,讲述中国根脉故事的大型原创动画连续剧《黄帝史诗》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上演。剧中提到的黄帝被尊称为
A.治水英雄 B.人文初祖 C.炎黄子孙 D.农耕之宗
11.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和黄帝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大禹 D.大舜和大禹
12.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尧、舜、禹 B.炎帝、蚩尤 C.黄帝、蚩尤 D.炎帝、黄帝
13.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制作音律,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骨笛、蚕丝和丝织品等。由此可知
A.传说近乎神话,完全不可信 B.考古发现证实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C.传说是真实的历史 D.考古发现证实了黄帝的传说都是真实的
14.“舜子商均亦不肯,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这种“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 )
A.部落首领推荐 B.子承父业 C.礼贤下士 D.选贤任能
1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不断交融而成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拜访了黄帝陵,公读《拜黄帝陵祭文》。他说,海峡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而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如下图
(1)材料一中宋楚瑜这么隆重地拜访黄帝陵,请用一句话概括黄帝的历史地位?相传黄帝生活的地域在哪里?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据所学知识回答:海内外华人自称什么?
(3)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三陵墓中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精神世代传唱,于是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中的“轩辕”有什么重大贡献?(举一例即可)平定“蚩尤乱”是哪场战争?
(3)材料二的典故传唱的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位历史人物?从他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他什么样的精神?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被称为“人文初祖”的通常是黄帝,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解析】
【详解】
有关黄帝和炎帝的历史的真实性还需要考古证实,还没有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C符合题意;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A不符合题意;有关黄帝和炎帝的历史的真实性还需要考古证实,B不符合题意;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未耜,教民农作。”和所学知识,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会煮盐, 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 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炎帝被世人尊称为"药祖"、"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从考古中得到验证……”可知,材料说明通过考古证明了传说中有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A、B、D项的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蚕雕、丝绸实物”可知,这体现出,已经可以养蚕缫丝,A项正确;丝绸是上层贵族的衣料,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中国的情况,并没有提到其它国家在丝绸方面的技术,不明说明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祭祀蚕神,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神农氏制作了乐器,黄帝时期其部下创制了音律,由此可知炎黄时期已经拥有了文化娱乐活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得到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制琴技术高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和朱德共同谱写的祭文中祭奠的人物是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舟车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B项正确;蚩尤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但不是人文始祖,排除A项;大禹和夏启是夏朝的统治者,与材料所述历史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体现了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由多个民族经常长时间的交流交往中逐渐形成的,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形成地区,排除B项;禅让制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华夏民族形成无关,排除C项;“非一族所成”说明华夏族是由多个民族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项。
【点睛】
10.B
【解析】
【详解】
根据远古传说,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此后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项正确;禹被称为治水英雄 ,排除A项;今天的中国人一般自称为炎黄子孙,排除C项; 相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农耕之宗,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远古传说,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在涿鹿打败蚩尤部落,之后他们的部落不断的发展壮大,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是由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后不断发展形成的,炎帝和黄帝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A项正确,排除B项;尧舜禹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骨笛、蚕丝和丝织品等文物,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古代“伶伦制作音律,嫘祖养蚕缫丝”等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B项正确;传说有一定的价值,不能说“传说近乎神话,完全不可信”,排除A项;“传说是真实的历史”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考古发现证实了黄帝的传说都是真实的”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舜子商均亦不肯,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在年老时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时,采取禅让制的制度,禅让制根据才能和贤德,采取民主推选的方法推选下一任统治者的制度,所以这种“禅让制”实行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D项正确;通过部落首领推荐是必要的方式,而不是原则,排除A项;子承父业是世袭制,排除B项;礼贤下士一般用来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份,敬重和结交那些有才德的人,使其为自己效劳,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民族发源地、以及其创造的文明,排除AB项;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但是材料强调华夏民族杂居相处,不断交融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6.(1)历史地位: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
(2)特点:华夏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自称:炎黄子孙。
(3)评价:大禹是治水英雄;学习精神:勇于创新、以身作则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故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生活在主要在黄河流域。
(2)根据材料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渐化合而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表明华夏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传说黄帝、炎帝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故海内华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3)根据图示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大禹,禹的主要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他是大禹是治水英雄;面对滔天洪水,大禹主动创新,我们要学习他的勇于创新、以身作则的精神。
17.(1)黄帝;人文初祖。
(2)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举一列即可)。战争:涿鹿之战。
(3)人物:禹。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解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4)制度:禅让制。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选举贤德之人为领导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指的是黄帝;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2)贡献:结合所学知识,从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等贡献中任举一列即可。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部落。
(3)人物:根据材料二“《史记·夏本纪》”“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大禹的事迹。精神:结合所学知识,从大禹体现了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解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角度进行回答。
(4)制度:根据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部落时期将王位让给贤能之人的禅让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用人要发扬民主,选举贤德之人为领导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