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从而导致“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君主权力日益加强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剧
2.历史学习中,图示法能够很直观、明晰、明了的表达历史信息。下面图示告诉了我们的历史信息是( )
A.分封制的演变过程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俑(如下图),从侧面反映了东汉“光武中兴”时期民间生活风貌是( )
A.儒学盛行,太学规模增大
B.习武之风盛行,豪族力量强大
C.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民能安家乐业
D.政治和思想上大一统,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4.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如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春秋战国纷争不断 D.王国与中央抗衡
5.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绘制的漫画(见下图)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室权力斗争
C.宦官外戚干政
D.割据势力膨胀
6.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继位的皇帝幼小,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亲政,就依赖身边的宦官,宦官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的现象。这一现象印证了当时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母后扶持皇帝亲政
C.宦官扶持皇帝掌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7.下列组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东汉的强大 B.东汉的灭亡 C.东汉的兴衰 D.东汉的建筑
8.东汉的都城在
A.长安 B.洛阳 C.南京 D.北京
9.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光武中兴
10.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 )
A.张陵 B.项羽 C.陈胜 D.张角
1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9年 B.公元25年 C.公元184年 D.公元200年
12.下列与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措施无关的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合并州县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3.黄巾起义发生在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14.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即“前后相加再减一”,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公元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请同学们按此法计算: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7年
15.张仲景、华佗、司马迁、张角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以下对其事迹贡献的介绍,不准确的是( )
A.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系中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
B.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用针灸、汤药治病,发明有“麻沸散”,以减轻手术病人痛苦。
C.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著有史学巨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
D.张角,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二、综合题
16.人物是历史的灵魂,有了人物才有鲜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五·四学制)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
(2)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主张是什么?并举一例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两位人物在关注民生方面有哪些相同的举措?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17.汉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政局稳定,采取了不同的治国之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大工商业主们迅速积累起巨量的财富,但却“不佐国家之急”。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汉武帝决定实行由国家控制利源的财经政策。
——《秦汉政治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写出汉武帝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简述其作用。
材料三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个县,约相当于当时实际控制县数的三分之一;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
——译自《后汉书 光武帝纪》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此后,东汉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题干反映了东汉后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导致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君主权力日益加强、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剧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后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并世代相传,排除A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俑又称说书俑。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C项正确;题干“说唱俑”没有涉及儒学盛行,太学规模增大、习武风气盛行、政治和思想上大一统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图片反映宦官、皇帝和太后、外戚争夺权力,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豪强势力膨胀、王国与中央抗衡,排除AD项;图片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排除C项。故选B项。
【点睛】
5.C
【详解】
根据漫画中“宦官”“外戚”,再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年幼,所以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干政,皇权受到威胁,故排除A;宦官和外戚不属于皇室,故排除B;漫画中未体现割据势力,故排除D。故本题选C。
6.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外戚的势力膨胀”指的是外戚专权,“宦官把持朝政”指的是宦官专权,“如此循环往复”即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诸侯国的问题,且诸侯国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已得到解决,排除A项;皇帝亲政依靠的是宦官,排除B项;宦官把持朝政说明宦官不是为了扶持皇帝亲政,而是依靠皇帝独揽大权,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由“展现生活闲适的宅院画像砖”、“说唱陶俑”、可知图片衬托出东汉初期一片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由”显示社会动乱的都院落《模型)” ,可知院落里豪强大地主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因此组图可以用来说明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东汉的强大,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东汉的灭亡,图片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说唱陶俑”,不属于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反映的是外戚专权现象。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百家争鸣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民族政权并立指的是两宋时期,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角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D项正确;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了五斗米道,不是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排除A项;项羽和陈胜都是秦末反对秦朝暴政的义军领导人,排除B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胜利,不是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措施,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刘秀的统治措施,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1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D项正确,排除C项;秦朝发生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反秦起义,排除A项;新朝的起义是绿林赤眉起义,排除B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题干“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可知,东汉建立在公元后25年,西汉建立在公元前202年,所以,计算方法是202+25-1=226年,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张角是东汉太平道创始人和黄巾起义领袖。D项符合题意;而ABC介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6.(1)禹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仁”,“以德治国”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任举一例)。
(4)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任举两例即可)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
(1)
根据材料一“他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禹治水。故材料一中的“他”是禹。
(2)
根据所学知识,“坏井田,开阡陌”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
根据所学知识,汉高祖、光武帝在关注民生方面的相同举措: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光武帝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
17.(1)问题: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如何:实施推恩令。
(2)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3)措施:精兵简政;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复员军队;作用: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局面:光武中兴。
【详解】
(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都要超过中央,所以存在的问题是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汉武帝为了解决地方王国问题实施了推恩令。
(2)根据“汉武帝决定实行由国家控制利源的财经政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通过这些措施,西汉的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3)措施:根据“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个县”得出精兵简政;合并郡县;根据“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得出裁减官员,复员军队。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局面:光武中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