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观察下图,古代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域→大秦
C.敦煌→安息→河西走廊→西域→大秦 D.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大秦
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张骞打通西域道后,汉朝正式开辟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经河西走廊、西域、中亚,一直通往西亚、欧洲
C.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把汉朝的丝绸等货物运往西方,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D.丝绸之路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西传 西域东传
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 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
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 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
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下列哪一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湖南
6.汉武帝时我国对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过马六甲海峡,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这条航线被称为( )
A.南方丝绸之路 B.南洋航线 C.海上丝绸之路 D.中南航线
7.一些历史大事通常会产生较为深远的意义影响。以下历史大事与意义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东汉黄巾大起义——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孙刘曹赤壁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北方人大量南迁——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8.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处处建起亭燧,而轮台等地都有汉朝的屯田兵卒数百人,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9.汉代的西域都护的设置,印证了下列哪些地区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
①新疆 ②西藏 ③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西汉时开通了丝绸之路如图,这条商路从中国通往
A.西亚和欧洲 B.朝鲜 C.东南亚 D.日本
11.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开辟丝绸之路 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加强中外交往 D.发展与西域的友好关系
1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辽东郡 B.丝绸之路 C.西域都护府 D.丞相
13.下表中,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A.A B.B C.C D.D
14.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其起点位于如图的( )
A.洛阳 B.长安 C.兰州 D.玉门关
15.从汉代开始,中国的丝绸和漆器就源源不断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也逐渐传入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改变了世界格局
C.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助推了物种西传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显示的是中国古代沟通东西方的一条要道,这条要道被称为什么?请写出为这条道路的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并写出这条道路的起点A所代表的城市。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这条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条道路”的开通有何作用?
材料三8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城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图,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2021.11.19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一带一路”对我国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17.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国安邦】
材料一:“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实行该政策后不久,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加强集权】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
(2)为了解决上图所示诸侯王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将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开疆拓土】
材料三:汉代_____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博物志》
(3)材料中出使西域的人是谁?请将横线处的内容写出来。哪一宗教通过他所开辟的道路传入中国?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东汉衰亡】
材料四: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恒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4)材料中的现象导致了东汉中后期什么局面的形成?从两汉的兴衰中,你汲取了怎样的教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城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A
【详解】
依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向西穿过河西走廊,到达西域(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安息,最后转运到欧洲的大秦,A项正确;由此分析BCD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对丝绸之路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而ABC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属于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4.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手工业产品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动植物、用品和技术等传到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品种,推动西域社会的进步,促进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①③④说法正确,C项符合题意;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②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C项正确;元朝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台湾,排除A项;西藏在元朝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由宣政院统领,排除B项;湖南不在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 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项正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爆发了黄巾起义,排除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C项;北方战乱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张骞出使西域的信息,故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涉及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故B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排除。故选择C。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代的西域都护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西藏与西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排除含有②的选项,A项错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于我国东北地区,西域则在西北地区,所以④不属于西域都护管辖范围,C项错误;同样,排除含有④的选项,D项错误。故选B。
10.A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路线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因此是通往西亚和欧洲,A项正确;朝鲜和日本都位于中国东部,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D项;图示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和东南亚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结合所学姿势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此次前去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途中遭遇坎坷,最终未能达成预定的目的,但此行却了解了西域。B项正确;开辟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产生的影响,不是直接目的,排除A项;加强中外交往和发展与西域的友好关系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逐渐产生的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辽东郡的设置与新疆无关,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B不符合题意;丞相是在中央设置的官职,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洲和欧洲,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北京人。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排除A项;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排除C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中欧陆上通道,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向西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所以,其起点是长安,B项正确;洛阳在长安东方,兰州、玉门关均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排除ACD三项。选B项。
15.A
【详解】
依据材料“从汉代开始,中国的丝绸和漆器就源源不断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也逐渐传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欧亚的商贸之路,它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但是没有改变世界格局,排除B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关,排除C项;中国输往西方的物品以丝绸和漆器为主,西域的物种传往中国的比较多,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要道”指:丝绸之路;人物:张骞;A城市:长安
(2)作用:这条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现实意义:提高了开放水平,发展了友好关系,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1)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因此,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A处为长安。
(2)
根据材料二“这条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知,材料二指出“这条道路”开通的作用是:这条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根据材料三“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城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图,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可知,“一带一路”对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开放水平,发展了友好关系,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17.(1)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颁布“推恩令”;董仲舒。
(3)张骞;佛教;西域都护。
(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
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可知,无论是管辖的郡数还是管辖的人口,封国都大大超过了中央。由此可知,图示反映了西汉初期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政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
(4)
第一问,根据材料四“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可知,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第二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宦官专权,天下大乱。由此可知,从两汉的兴衰中,我们可以汲取的教训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