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08: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铭刻下无数英雄人物和典故逸事。下列人物与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代的是( )
A.曹操与官渡之战 B.刘备与三顾茅庐
C.派卫温到达夷州 D.晋惠帝八王之乱
2.为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了( )
A.夷洲 B.钓鱼岛 C.海南岛 D.涨海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加强开始于
A.公元前220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220年 D.公元230年
4.孙权称帝是在
A.建业 B.洛阳 C.成都 D.长安
5.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列历史事件与曹操的“雄心壮志”有关的是
A.三顾茅庐、官渡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D.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为( )
A.瀛洲 B.夷洲 C.琉球 D.台湾
7.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了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8."戏曲进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部传统的戏曲中主要人物有曹操和周瑜,这部戏曲可能介绍的是
A.涿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里的“老臣”是指(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0.“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指挥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式、以少胜多战胜了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英定了基础。”材料反映的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11.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不属于曹操所为( )
A.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D.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12.“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材料中“然操遂能克绍”所指的战役是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下列成语对应历史史实正确的是( )
A.倒履相迎--城濮之战 B.退避三舍--淝水之战
C.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 D.草木皆兵--官渡之战
14.小明同学在学习完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后发现:《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大反派”,史书中却记载曹操统军30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生活节俭。为此,小明请教以下四名同学,他们针对此问题认识正确的是
A.小华:文学作品情节虚构,没有任何史学价值
B.小丽: 史书的历史价值高于任何史料
C.小红:文学作品趣味性强,可以替代史书记载
D.小军: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客观全面评价历史
15.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结束东汉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二、综合题
16.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哪个字母是表示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战场?
(2)结合如图将下列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3)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你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为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撤,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原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候祠联
(1)材料中的“三顾”即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此历史事件中两位主人公是谁?
(2)材料中的“蜀”,史称蜀汉,蜀汉是在哪年建立、都城在哪里?
(3)材料中的“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役有何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选项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王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C项正确;曹操与官渡之战、刘备与三顾茅庐都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AB项;晋惠帝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孙权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A正确;BC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是最早开始台湾与大陆的联系,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点睛】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A项正确;魏国的都城是洛阳,排除B项;蜀国的都城是成都,排除C项;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想要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中曹操想要统一南方,这都体现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故选D;三顾茅庐体现的是刘备的雄心壮志,排除AC;草船借箭体现的是曹操的多疑,而非雄心壮志,排除B。
6.B
【详解】
今天的台湾在三国时期称为夷洲。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派卫温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巨鹿之战 发生在公元前207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③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④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因此战役按实际顺序排列是②①③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年;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曹操与孙刘联军作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赢得战争的胜利,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的战争,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进行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思是: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对联是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赞颂,D项正确;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听说诸葛亮是旷世奇才,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恳请他出山,排除A项;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排除B项;曹操是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
依据“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指挥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式、以少胜多战胜了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反映的是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采用火攻打败了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排除C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那时候战乱频繁,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多谋善断,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年,同处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两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一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与赤壁,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由此可见,C不属于曹操所为,C项符合题意;ABD属于曹操所为,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桂陵之战的参战方是齐国、赵国,魏国,排除A项;赤壁之战的参战方是孙刘联军,曹军,排除C项;淝水之战的参战方是东晋、前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C
【详解】
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发动了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倒履相迎与官渡之战有关,排除A项;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排除B项;草木皆兵与淝水之战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据《《三国鼎立》中对曹操的评价和“史书中却记载曹操统军30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生活节俭”可知,材料对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不同,观点不同,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客观全面评价历史,D项正确;文学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排除A项;史书的历史价值高于任何史料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文学作品不能替代史书记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C
【详解】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的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A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589年,隋灭南陈,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6.(1)B
(2)魏 洛阳;刘备 成都; 吴 建业;
(3)我认为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的。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后,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B指的是长江流域,此处的赤壁之战,是表示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战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废掉了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3)我认为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的。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后,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可依据史实,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处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来说,言之有理即可
17.(1)刘备、诸葛亮。
(2)221年;成都。
(3)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顾”即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此历史事件中两位主人公是刘备、诸葛亮。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蜀”,史称蜀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