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被打破 B.北方战争连绵不绝
C.国外粮食作物的引入 D.民族融合程度加深
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汉化政策”有利于( )
A.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消除与汉族的民族隔阂
C.鲜卑族统一北方 D.经济重心南移
3.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三国鼎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江南经济开发”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某同学正在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笔记,想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请帮他选出合适的主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是( )
A.北魏孝文帝 B.汉文帝 C.汉武帝 D.秦孝公
7.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都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 B.都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都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D.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9.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它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其目的是
A.加强皇帝权力 B.打击鲜卑贵族
C.促进民族交融 D.增强军事力量
10.“草木皆兵”成语历史典故是出自下列哪一次战役(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该出土文物信息展现了( )
A.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B.游牧文明已被农耕文明所取代
C.魏晋时期我国农业开始使用牛耕 D.棉布己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12.下图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是( )
A.政权分立割据,民族交融
B.北方战乱频繁,有利实现统一
C.北方经济衰退,南方经济发展
D.北方局势稳定,加强民族交融
13.“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相比商鞅变法,上述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郡县 B.废旧俗兴汉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九品行科举
14.以下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交往 B.汉化改革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15.如下图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的形势图,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
A.防止水患侵袭 B.躲避犬戎势力 C.充实北方边防 D.加强中原统治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从而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们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这一时期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到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哪个城市?
(2)材料二中提及“北朝政权统治者们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史事是哪一个?这个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3)你认为材料二中所述史实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秦朝的历史地位如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了什么制度?
(2)图二中,西汉政府对E处设置什么进行管辖?其设立的作用是什么?这条交通要道被称为什么?哪位历史人物对开辟这条历史要道贡献最大?
(3)图三中,A.B.C分别是什么政权?D处发生什么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4)图四中,北方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什么局面?
(5)综上所述,请总结出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的历史阶段特征分别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馒头、炸油饼、胡饼等少数民族食品深受内地人喜爱,体现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程度的加深,D项正确;南稻北粟格局被打破是隋唐时期,排除A项;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民族融合的加深,不是因为北方战争连绵不绝,排除B项;此时没有引入国外粮食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汉化政策”“鲜卑国主”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迁都洛阳,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这些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措施没有消除与汉族的民族隔阂,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是在鲜卑族统一北方后,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促进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各政权之间战乱纷争,北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中国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对应的是夏朝之前,排除C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D
【详解】
依据“三国鼎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江南经济开发”等内容可知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是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实现短暂统一后又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走向衰落并灭亡,此后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分立对峙局面,而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北方汉人大量南迁推动江南经济开发,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对应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对应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应的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历史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取了很多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从而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A项正确;汉文帝、汉武帝没有进行加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排除BC项;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主要是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没有实现北方民族大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生活等第一单元的内容,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AB项只符合前者,排除;D项只符合后者,排除。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目的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题干孝文帝改革内容与加强皇帝权力,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AD项;题干改革内容没有打击鲜卑贵族,排除B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符合题意;ABC项战役与“草木皆兵”无关,排除。故选择D。
11.A
【详解】
根据题干“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可知,甘肃嘉峪关属于河西走廊,故反映了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A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游牧文明以北农耕文明取代的信息,排除B项;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棉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东汉之后我国出现三国鼎立之势,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之后分裂为东晋和十六国,之后一直是南北对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是政权并立,割据混战,王朝更迭频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他时期都处于分裂状态,不利于实现统一,排除B项;由于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但材料并未体现出“衰退”迹象,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稳定”之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秦始皇实现废分封行郡县,A项排除;汉武帝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项;王安石对科举制度改革,废除九品行科举,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坐具”“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结合所学可知胡人坐具被汉人使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食,可知体现的是民族相互促进,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没有涉及中外交往、汉化改革合经济交流,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494年,孝文帝不顾大臣的反对,迁都洛阳。D项正确;防止水患侵袭、躲避犬戎势力、充实北方边防不是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北方大量劳动力的迁入;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建康
(2)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任意一点均可得分)
(1)
原因: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从北方大量劳动力的迁入、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方面来归纳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城市:因此南朝都定都在健康,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建康是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
根据材料“北朝政权统治者们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其中最具代表的史事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
(3)
根据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结合所学可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来回答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
17.(1)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郡县制。
(2)西域都护进行管辖;作用: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丝绸之路;张骞。
(3)A. B. C分别是吴国、蜀国、魏国;赤壁之战。
(4)各民族的大交融的局面。
(5)图一、图二,是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图三、图四,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
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因此秦朝的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
(2)
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西汉政府对E处设置西域都护进行管辖,其设立的作用是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这条交通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张骞对开辟这条历史要道贡献最大。
(3)
根据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A. B. C分别是吴国、蜀国、魏国。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D处发生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4)
根据图四中,北方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北方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的局面。
(5)
根据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是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到西汉时得以巩固;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及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因此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图三、图四,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交融。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