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直接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王朝是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2.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隋唐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辽宋夏金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下列对明朝灭亡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
A.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B.努尔哈赤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C.崇祯皇帝降清,明朝灭亡
D.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4.以下关于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主要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土地兼并严重
C.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D.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
5.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6.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后期产生的社会危机却让它逐步走向覆亡。下列各项属于明朝覆亡原因的是( )
①统治阶级日益腐败,不断加强对人民的剥削 ②明末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③东北后金(清)政权的不断进攻 ④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⑤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措施是
A.均田免赋 B.八股取士 C.均田制 D.井田制
8.“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
A.郑成功 B.李自成 C.黄巢 D.吴三桂
9.李自成的策略中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
A.规定严明军纪 B.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C.严禁侵占民房 D.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0.下列关于如图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建立大齐政权
C.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 D.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11.明末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民众欢迎和拥护的闯王是( )
A.安禄山 B.黄巢 C.李自成 D.吴三桂
12.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
A.秦、汉 B.唐、元 C.元、清 D.明、清
13.明末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的“人祸”是指
①政治腐败②财政危机③陕北大旱④加派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首歌谣反映了
A.军队腐败引发农民起义 B.起义军为民除害
C.“免赋”得到农民拥护 D.起义军推翻明朝
15.“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次农民起义( )
A.隋末农民起义 B.唐末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李自成起义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章。
材料二:元末农民起义是古代中国最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
材料三: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1)材料一中“黄巢起义”在哪里建立了政权?“黄巢起义”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元末农民起义”中的哪位领袖后来建立了明朝?
(3)材料三中“明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谁?他提出哪一口号?
(4)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请回答:
(1)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回答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
(4)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末年爆发农民起义,最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D项正确;西汉、东汉和唐朝都不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A项正确;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排除B项;“崇祯皇帝降清”,表述错误,排除C项;黄巢农民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属于自然灾害,不是政治腐败的表现,D项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深重和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都是明代政治腐败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统一女真各部”。A统一蒙古,B统一契丹各部,C统一女真各部,D建立清朝。
6.C
【详解】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直接原因是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间接原因是东北后金(清)政权的不断进攻;①②③⑤符合题意,C项正确;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明朝灭亡之后,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符合以民为本的精神,A项正确;八股取士不符合李自成的活动,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隋唐实行均田制,排除C项;西周实行井田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被称为闯王,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B项正确;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排除C项;吴三桂是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后来引清兵入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B项正确;A项是军纪,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项;CD是军队的纪律,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人物是闯王李自成。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大齐政权是唐朝黄巢起义时建立的政权,B项符合题意;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号称“闯王”,C项正确;唐朝中期,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排除B项;明末,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农民军,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故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元、清,C项正确;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都是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排除A项;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B项;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属于汉族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据所学可知“人祸”是指由于人为的原因而造成的灾难,而政治腐败是人为因素造成,故①正确;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导致明朝国力衰弱,是明朝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②正确;陕北大旱是自然灾害,③排除;加派赋税是政府因素,也是人为因素,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 、C、D 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据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自称“闯王”,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人民的相应,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队腐败引发农民起义,据所学可知,明末政治腐败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材料中的民谚反映了人民拥戴闯王的原因是“闯王来了不纳粮”,而不是“为民除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朝灭亡是起义军所致”,排除D项。
15.D
【详解】
根据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闯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D项正确;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和元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都不称“闯王”,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朱元璋
(3)李自成“均田免赋”
(4)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贴近题意即可)
(1)
根据材料一“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结合所学可知黄巢在长安建立了政权;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
根据材料二“元末农民起义是古代中国最典型的一次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元末农民起义”中的领袖朱元璋后来建立了明朝。
(3)
根据材料三“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是李自成;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4)
根据以上材料获得的材料获得的启示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方面进行获得启示。
17.(1)政治腐败、财政危机、朝廷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陕北连年大旱。
(2)二者是因果关系。
(3)自杀的皇帝”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逃跑的皇帝”是李自成;最后失败。满洲。
(4)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财政危机、朝廷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陕北连年大旱。
(2)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反映李自成采用了一系列维护人民的政策;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反映了人民对李自成欢迎。由此可知,二者是因果关系。
(3)第一小问:依据前面的材料可知反映的明朝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本所学,1644年4月,百万大军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进攻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由此可知,“自杀的皇帝”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
第二小问:由上一问“自杀的皇帝”是明朝崇祯皇帝,据所学,崇祯帝的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第三、四小问:依据材料四“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结合课本所学,李自成起义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崇祯帝的自杀明朝灭亡;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由此可知,“逃跑的皇帝”是李自成;
第五小问: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帝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由此可知,“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满族。
(4)依据前面的材料明朝统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解决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发生;李自成起义过程采取了维护农民的措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由此得出: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