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三黑和土地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又经过个人才华的淘洗和提炼,质朴中伴随着激情诗意。
B.《三黑和土地》讲的是抗战胜利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
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
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2.现在蝈蝈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对这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觉得蝈蝈叫得太吵,嫌烦,希望孩子把它捉住。
B.他小时候逮蝈蝈总是挨骂,他想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逮蝈蝈,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
C.他并不珍惜自己种在地里的庄稼,任由孩子到地里捉蝈蝈,踩坏了庄稼也无所谓。
D.他自己很喜欢蝈蝈,希望孩子帮他捉来给他玩一玩。
3.“三黑”是这首诗的主人公,他是一位( )
A.工人 B.农民 C.军人 D.商人
4.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咸味(xián) 耙地(pá)
B.荞麦(jiāo) 蝈蝈(ɡuō)
C.蹚坏(tānɡ) 闺女(ɡuī)
D.雨露(lù) 松散(sǎn)
5.下面对诗歌及作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华丽和深刻。
B.《三黑和土地》的写作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
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
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二、填空题
6.巧辨双胞胎。
场( ) 唤( )
汤( ) 换( )
7.识记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耙( ) 荞麦( ) 蝈蝈( ) 闺女(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仿写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写句子。
这么松软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10.“这样地”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
11.仿写:先概括地写,再具体地写。
________就是这样地________。
阅读理解。
你怎么知道我说谎
小时候,他很怕母亲,因为每次说谎,母亲都知道。
有一次,母亲在家里睡觉,他在一边看书。过了一会儿,见母亲睡得很沉,便偷偷溜到野地里玩儿,估摸着母亲快醒了,才回到家。刚捧起书没一会儿,母亲就睁开了眼睛,问:“我睡觉的时候你都干什么了?”他极镇定地说一直在看书,母亲的脸一下子沉下来:“又撒谎,说,去哪儿玩了?”他当时很惊恐,下意识地退后了几步,说:“你是妖怪!”
母亲一愣,他说:“你都睡着了还知道我出去?”母亲笑着说:“你要是承认自己撒谎,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知道的!”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了,然后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母亲说:“很简单的事,你每次撒谎的时候,右手的拇指就会压在食指上!”他仔细想了一下,似乎自己真有这个毛病,心里挺高兴,相信了母亲不是妖怪。
后来,他长大后,在远离母亲的一个城市里工作,于是他给母亲买了台电脑。有时候,晚上他会和母亲视频聊天,有一回母亲问他的女朋友处得怎么样了,他说处得很好,还年轻,先不急结婚。忽然他见母亲的脸上又现出当年的神情,母亲说:“你还敢和我撒谎,说说吧,是什么时候和女朋友分手的?”他忙看向视频窗口,自己只显示上半身,根本看不到手,母亲怎么又知道自己撒谎了?
他求母亲告诉自己破绽又出在哪里,母亲还是那句话:“你告诉我事情经过,我就告诉你我怎么知道的!”母亲知道了结果,他也终于得到了答案。母亲说,他一撒谎的时候,右眉总是不经意地跳动几下。他很是郁闷,先是右手,后是右眉,看来自己说谎话的时候毛病真不少。
他很是惊奇,自己这么多琐碎的特点,母亲竟然能全部掌握!他并没有试着去改变自己说谎时的一些习惯,因为他知道,母亲一定还有其它的方法来鉴别。他很感动,知道只有母亲才会记得自己的所有,多少年也不会忘记。是的,如果有一天,母亲说出连你自己都不清楚的细节,不要奇怪,因为在母亲面前,在母爱面前,任何事都是奇迹。
12.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下面词语。
估摸——( ) 惊恐——( ) 郁闷——( ) 鉴别——( )
13.分别用一句话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母亲是怎么知道“我”在说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对短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文赞美了母亲超强的观察能力。
B.短文歌颂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C.短文教育我们一定不要对母亲撒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涉及的课文是《三黑与土地》一诗。
A:苏金伞的诗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他的诗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又经过个人才华的淘洗和提炼,质朴中伴随着激情诗意。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B:《三黑与土地》讲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C:《三黑与土地》展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D:《三黑与土地》一诗语言朴实简练,贴切地表现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深厚情谊。课文多次巧妙地使用过渡,使文章更加连贯自然。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2.B
【详解】
可从文章内容——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找出答案。选项B正确。
3.B
【详解】
略
4.B
【详解】
B.荞(qiáo)麦
5.B
【详解】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作者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其最大的特点是朴实。
B:正确
C:错误。《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D:错误。《三黑和土地》用词朴实,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
6. 场面 唤醒 汤水 交换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
①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②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③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④ 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⑤ 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⑥ 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⑦ 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7. pá qiáo guō guī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耙:pá。
荞麦:qiáo mài。
蝈蝈:guō guō。
闺女:guī nü。
8. 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的山野大 这么平静的湖,简直是一面银镜,叫人想上前照一照,想用手摸一摸。
【详解】
考查学生仿写比喻句、诗句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答案为: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的山野大 这么平静的湖,简直是一面银镜,叫人想上前照一照,想用手摸一摸。
9.这么美丽的桃园,简直是一片仙境,叫人想在里面高歌,想在里面曼舞。
【详解】
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答案为:这么美丽的桃园,简直是一片仙境,叫人想在里面高歌,想在里面曼舞。
10.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11. 他骑着自行车 从天安门到颐和园,从大街到小巷,每一个地方都会留下车辙,每一处地面都会留有汗水
略
12.估计 害怕 烦恼 分辨
13. “我”趁母亲睡觉偷偷出去玩,被母亲发现撒谎。 “我”与母亲视频聊天,被母亲发现撒谎。
14.“我”每次撒谎的时候,右手的拇指就会压在食指上;“我” 一撒谎的时候,右眉总是不经意地跳动几下。
15.B
12.找词语近义词的方法1.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2.从词的意义上去找 3.结合词具体的语言情境去找。
估摸:猜测,推测。惊恐:惊慌害怕。郁闷:愁眉不展的性质或状态。鉴别:审察辨别。
13.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 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综合归纳法,如写事的文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4.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即重点归纳法。
有时一篇文章,其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14.快速浏览全文,掌握全貌,短文与“母亲是怎么知道我在说谎 ”有关的信息,在短文第5自然段。
15.“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