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历史上,香港地区是逐步被英国蚕食的。英国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
A.《虎门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2.下框中的信息反映的是哪一国家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
侵占中国领土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 范围:中国东北和西北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3.1841年林则徐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割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攻占北京城
4.“十处通商,公使驻京,巨额赔款,长江航行。”材料描述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5.近代以来香港地区曾一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与下图中箭头所指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C.《虎门条约》《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C.1905年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D.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7.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欧美海权国家一步一步地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而陆上国家俄罗斯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促进了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B.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的独立主权
C.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 D.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高峰
8.“那场曾经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那场“大火”发生在(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下图为中国近代一处建筑,该建筑被破环是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抗日战争中
10.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挑战,中国先是拼命抗拒,继而是不情愿的被迫接受与适应,中外关系的旧有秩序改变。下列各项中,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C.劫取巨额的赔款 D.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11.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黄埔条约》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A.160多万平方公里 B.150多万平方千米
C.60多万平方公里 D.80多万平方千米
13.“大火红透了北京的天空,五千年的文明结晶、百年的诗画建筑和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上述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地方( )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14.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认为:“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上述恶劣行径发生在(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写道:“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导致“奇迹”消失了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雨果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一次战争?“列强”指的是哪个国家?这场战争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社会?
(2)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清政府割让了哪一块地方给哪一个国家?
(3)材料二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夏宫”是指哪里?
(4)材料二中两个“强盗”分别以什么“事件”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打劫?
17.读图回答问题
某校举办了一次“写中华之荣辱,书民族之正气”的影视剧巡演。如下图所示是得以入选的影视剧。请你结合这些影视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如果想按这四部影视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巡演,其正确顺序是?
(2)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屈辱的场景?(写出两例即可)这些屈辱的历史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在这些抗争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书写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哪些精神与品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主要经历了三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此题答案选C。
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近代史上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
3.C
【详解】
根据材料“1841年林则徐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可得出本题考查事件与俄罗斯有关。有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C项正确;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逮捕窝藏在中国商船“亚罗”号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硬说其为英国船,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而实际情目录是,执照于1856年9月27日已期满失效,该船捕获前,已有6天没有挂英国旗了。“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A项;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之一,排除B项;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由“十处通商,公使驻京,巨额赔款,长江航行。”结合所学,《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项正确;《南京条约》主要开放的是广、厦、福、宁、上五处通商口岸,排除A项;《北京条约》只开辟天津一处通商口岸,排除C项;《马关条约》开辟沙市、苏州、杭州、重庆四处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根据题干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因此与下图中箭头所指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A项正确;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排除B项;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排除C项;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通过历史叙述和历史现象得出的总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属于历史结论,故B符合题意;ACD都属于历史现象,排除;故选B。
7.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说明欧美和俄罗斯的侵略导致了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C项正确;题干强调都是列强侵略,“促进了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是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对中国人的刺激,排除A项;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的独立主权的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农民起义反抗的是封建专制,与列强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
根据“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可得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项正确;A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故选C。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图示是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被破坏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略到北京,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后又放火焚烧,B项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侵略者没有侵略到北京,排除AC项;圆明园被破坏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是抗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依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得不在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并不是对中国近代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排除B项;劫取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C项;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进一步对中国封建经济构成冲击,有利于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项正确;《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排除A项;《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排除C项;《黄埔条约》的内容有: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立领事、停泊兵船等;对法国人的家产、财货,中国政府负责保护,中国人均不得欺凌侵犯等。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B项正确;ACD不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攻占中国领土的数量,排除ACD。故选B项。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大火红透了北京的天空,五千年的文明结晶、百年的诗画建筑和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又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英法联军又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都未打入北京,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但是在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导致“圆明园这个奇迹已经消失”,B项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没有攻入北京,排除AC项;1900—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圆明园是1860年被烧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1)鸦片战争。英国。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
(4)“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入侵的炮声”来自鸦片战争;“列强”指的是英国;这场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夏宫”是指圆明园。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两个“强盗”分别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打劫,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7.(1)D、A、C、B
(2)《南京条约》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落后就要挨打。
(3)中国人民不甘屈辱,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鸦片战争》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40年;选项B《火烧圆明园》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60年;选项C《太平天国》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51年,选项D《林则徐》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39年,因此其正确顺序是D、A、C、B。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根据所学可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等启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些抗争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书写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民族英雄乃至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