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经过这次至亲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从此瘫痪,”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变乱”的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北人南迁 D.藩镇割据
2.西晋灭吴后,大肆分封诸侯王,确定藩王们的封地,“封诸王以郡为国”。西晋19个州下辖的郡、王国共173个,其中王国占57个。下列史实与西晋分封诸侯王有关的是( )
A.“文景之治”的出现 B.“八王之乱”的爆发
C.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D.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3.东汉以来,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不包括
A.匈奴 B.羯族 C.氐族 D.回族
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关于内迁的游牧民族的史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内迁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氏族、羌族
②北朝时,内迁的游牧民族中,鲜卑族拓跋部的影响最大
③氏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长江流域
④匈奴族迁入了陕西关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5.以下是敏思同学在期末复习时就东汉末至西晋时段形势发展趋势整理设计的思维导图,从该导图我们能读到的核心信息是(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6.某校历史教师为学生复习提供了关键词表格,下列对该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时期 关键词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
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
西晋 短暂统一
A.群雄割据愈演愈烈 B.分裂趋势日益明显
C.政权并立局部统一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7.东晋的建立者是
A.苻坚 B.曹操 C.刘备 D.司马睿
8.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各族杂居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9.西晋是自东汉末年以来,第一个短暂性统一全国的王朝,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司马晋”。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睿
10.西晋(266—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后的王朝,历四帝,国祚五十年。下列哪项不是西晋的主要特点
A.短暂统一的朝代 B.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D.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11.如下图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局部),据图迁入陕西关中的是( )
A.匈奴 B.鲜卑 C.鲜卑、羯 D.羌、氐
12.依据图示,判断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南北朝对立形势出现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地加强
14.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坐具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最有可能发生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先秦时期
15.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半个世纪,真正的统一局面更是如同昙花一现。“它”是(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二、综合题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如图,完成表格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A ① 220年 ② ③
B ④ ⑤ 刘备 ⑥
C ⑦ ⑧ ⑨ 建业
(2)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 ,有何特点
(3)结合材料一如图,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4)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西晋时期内迁各民族的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5)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人口的一半;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⑥,禁用鲜卑语;以⑦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1)从材料一中能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
(2)阅读材料二,归纳魏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两大主要特点。
(3)将材料三中⑥⑦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4)结合所学知识,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经过这次至亲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从此瘫痪,A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在西汉, 北人南迁是八王之乱的结果, 唐朝有藩镇割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B
【详解】
晋武帝灭吴后为了监督异姓功臣和原来吴国、蜀国的领地,一共封了五百多个异姓和功臣世家大族,后来直接导致“八王之乱”的爆发,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出现的盛世,排除A项;西晋时期官僚地主残酷的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导致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排除C项;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与北方战乱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五胡有匈奴族、氐族、羌族、鲜卑、羯,不包括回族。D项正确;匈奴、羯族、氐族属于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內迁的主要民族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氏族、羌族,北朝时,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是内迁的游牧民族中影响最大的,①②符合史实,D项正确;氏族建立的前秦统一的是黄河流域,迁入陕西关中的是氐族和羌族,③④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西晋统一,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符合第一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符合第二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排除B项;材料中第一幅图是东汉末年,不属于魏晋时期,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统而非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称帝,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因此材料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符合题意;群雄割据愈演愈烈、分裂趋势日益明显,与西晋短暂统一史实不符,排除AB项;政权并立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据所学可知,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D项正确;苻坚是前秦的建立者,排除A项;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排除B项;刘备是蜀国的建立者,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根据“西晋时,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生产;各族杂居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可得出这是民族间交融 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变革,排除A项;材料与政权分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魏国灭了蜀国后,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C项正确,排除B项;西汉司马迁创作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排除A项;司马睿建立的是东晋,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是汉族人,B项符合题意;西晋266年建立;316年灭亡,是一个短暂的王朝,排除A项;西晋统治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如图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局部),据图迁入陕西关中的是羌、氐,D项正确;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图示体现的政权是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D
【详解】
左图反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割据势力众多。中图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右图反映西晋统一了全国。可见三幅图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只与左图相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南北朝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只是涉及魏晋时期政权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4.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从而使得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有可能发生材料中现象的时期,AB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15.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半个世纪,真正的统一局面更是如同昙花一现”,可知“它”是西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C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排除A项;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排除B项;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1)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A ①魏 220 ②曹丕 ③洛阳
B ④蜀 ⑤221 刘备 ⑥成都
C ⑦吴 ⑧229 ⑨孙权 建业
(2)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3)东汉、魏、晋时期
(4)①鲜卑②匈奴③羌④氐⑤羯
(5)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使得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A①魏、②曹丕、③洛阳;B④蜀、⑤221、⑥成都;C⑦吴、⑧229、⑨孙权。
(2)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其特点是以少胜多。
(3)结合材料一如图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从东汉、魏、晋时期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他们同汉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逐渐融合在一起。
(4)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周边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①鲜卑②匈奴③羌④氐⑤羯。
(5)依据所学可知,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使得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7.(1)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意思对即可);炎帝和黄帝
(2)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3)⑥汉语⑦汉服
(4)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
(1)根据材料“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有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特点;炎帝和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根据材料“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可知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根据材料“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可知,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3)根据所学知识,⑥为汉语⑦为汉服。
(4)结合所学知识,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