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08: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 )
A.诸侯争霸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下列史实反映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3.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A.绍兴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夏协议 D.雁门关协议
4.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加快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彻底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5.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共同点
A.宋朝都要交岁币 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6.以下货币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7.下列关于阿保机、元昊、阿骨打三人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首领 B.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
C.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 D.都接受了汉族皇帝的册封
8.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分别建立辽、西夏政权的是
A.契丹族、党项族 B.契丹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女真族 D.女真族、蒙古族
9.“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元昊 B.努尔哈赤 C.阿保机 D.阿骨打
10.下图是宁夏银川的著名旅游景点西夏王陵,被称为东方金字塔,这个王陵主人所属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契丹族
11.下面材料认为“澶渊之盟”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局面 D.完全消除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12.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归纳比较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其共同点是
①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②辽、西夏都与大宋约为兄弟之国
③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④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
(1)材料一表明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实行怎样的政策?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有以下几种方式,请你各举一例说明。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_________﹔
②与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这个盟约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代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14.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度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这说明他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在历史上称什么?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材料四中A、B、C三地的名称:A(金的都城)是__________,B(西夏的都城)是__________,C(岳飞大败金军主力的地点)是__________
(4)材料二中对峙局面形成的关键是宋辽和议的达成,对于这次议和,历来有两种评价:第一种主要是否定,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盟约。第二种主要是肯定,认为签订这个盟约是件好事。请谈谈你的看法。
15.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造就了融洽的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步辇图》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聚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材料四“……大宋皇帝谨致接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士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美人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朕”指哪位历史人物?材料中的“中华”和“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材料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三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据材料二、三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往的事例。
(3)材料四史称什么?如何评价此次盟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C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排除B项;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D项。选择C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BC三项不属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注意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因此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澶渊之盟。B项符合题意;绍兴和议是1141年南宋与金之间的协议,排除A项;宋夏协议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协议,排除C项;雁门关协议,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与长江流域的开放无关,排除A项;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宋朝都是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双方政权的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依据题干“不是共同点”,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为首的抗金将领取得对金军胜利后,宋金达成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即南北对峙局面形成。B符合题意;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宋朝给辽、西夏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宋辽、宋夏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ACD排除;故选B。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夏103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秦半两出现在出秦统一六国之后,故按着时间排序是③②①,故C项,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元昊被北宋皇帝册封为“夏国主”,阿保机和阿骨打都未接受汉族皇帝的册封,D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元昊是西夏族的首领,阿骨打是女真族的首领,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者都主张学习中原文化,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阿保机建立辽,元昊建立西夏,阿骨打建立金,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熟悉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92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政权。A项正确;女真建立金,排除BC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耶律阿保机。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C项正确;元昊是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排除A项;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排除B项;阿骨打是金朝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B
【详解】
依据题干“西夏王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元昊建立西夏,所以西夏王陵属于党项族,B项正确;蒙古族建立元朝,排序A项;女真族建立金,排除C项;契丹族建立辽,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且和平实现以后”及所学可知,“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项正确;完全平等的盟约与材料中“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的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排除B项;民族隔阂不能完全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北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是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宋夏和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促进了西夏与北宋边境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点是①③;宋辽为兄弟之国,夏对宋称臣,并不是兄弟之国。宋并没有割让土地给西夏。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故选B。
13.(1)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①设北庭都护府或安西都护府(任选一个即可);
②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任选一个即可);
③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或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或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任选一个即可)。
(3)“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盖恩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些内容表明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①唐朝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有效管理机构有:管理新疆地区的北庭都护府或安西都护府;②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的有: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③唐朝时期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或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
(3)依据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和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撤兵,北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是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
14.(1)李世民;开明。
(2)澶渊之盟。西夏。
(3)A中都;B兴庆;C堰城。
(4)好事;保持了边境和平。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爱之如一”可知,李世民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可知,这就是澶渊之盟。根据所学可知,北宁和西夏也有和议。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示意图可知,金的首都是中都;西夏首都是兴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宋辽和议的达成是好事,因为它使宋辽之间保持了边境和平。
15.(1)唐太宗;汉族和少数民族;开明,一视同仁。
(2)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3)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议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1)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为唐太宗所言,所以材料一中的“朕”指唐太宗;“中华”和“夷狄”分别代指汉族和少数民族;“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或平等对待少数民族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2)
根据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朝求婚的情景,“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聚降金城公主”指的是唐中宗时的唐蕃和亲。所以材料二、三反映了唐朝与吐蕃间的友好往来;材料二对应的和亲事件是唐太宗时的文成公主入藏,材料三为金城公主入藏。
(3)
根据材料可知,“大宋皇帝谨致接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说明是北宋与辽之间的议和,即澶渊之盟;根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是澶州之战北宋取胜的情况下的议和,从内容上看,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议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的作用是北宋和辽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