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08:5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 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A.顺治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康熙帝
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含义是
A.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B.断绝对外贸易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3.马夏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的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统治者盲目自大,鄙薄科学技术 B.清朝科学技术先进,不屑于学习西方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提倡重文轻武 D.清朝军队武器先进,远超英国水平
4.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措施的是( )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军机处
5.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朝代 政治措施
秦朝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西汉 颁布“推恩令”
宋朝 解除加方节度使权力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 设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融合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符号、文字等形成简单的图示,将历史过程的内在和本质联系进行直观体现,从而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艰难曲折的形成历程 B.中国古代军事指挥系统的完善历程
C.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
7.清朝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皇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这种做法被称为:( )
A.“焚书坑儒 ” B.“罢黜百家”
C.“文字狱” D.“重武轻文”
8.如果给下面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设立“厂卫”制度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立军机处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统一国家的巩固
C.政治制度的变迁 D.监察制度的强化
9.乾隆一再强调“我朝家法相承,乾纲独断”“我朝自定鼎以来,综理政务,乾纲独揽”。“乾纲独断”“乾纲独揽”表明( )
A.中央地方势力的均衡 B.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C.国家统治人才的匮乏 D.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10.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这一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即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A.于雍正年间设立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因西北战事而设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材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法制森严 B.闭关锁国 C.文化专制 D.民族交融
二、综合题
13.明、清是我国古代史上两个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们处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如表是某学校初一年级学生所做明清两朝政治制度的复习表格,请你帮他补充整。
【思想篇】
材料二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2)结合材料说说明朝时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宸鸿听专明。”
——义务教育中国历史第二册
(3)材料三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诗句,这体现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
(4)材料二、三的共同危害是什么?
【边疆篇】
西藏、新疆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措施对它进行有效管理。
(5)请你列举清朝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的机构是什么?
14.2018年4月1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顺应世界潮流宣示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重大举措,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遍览中国古代史,亦有很多对外交往的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移地把盛唐文化传播到四方。
(1)材料一中体现的文明交流方式是请进来和走出去,请分别列举相关史实。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材料二 远洋航行的中外航海家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5—1524年 1519—1522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3次 1次
航海船只数 41~310艘 3~17艘 4~14艘 5艘
每次航行人数 2.7万~2.8万人 90~1500人 未知 270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西方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居于何种地位?
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并说说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以史为鉴,谈谈你对我国对外交往政策的认识。
15.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统治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时间 人口数
1710年 1亿左右
1760年 2亿左右
1787年 3亿左右
1830年 4亿左右
材料三: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1)写出材料一中图A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使用图B的好处是什么?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什么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回答,从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看,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持怎样的心态?“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只通过什么机构销往“西洋各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全国军政大臣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B项正确;顺治帝、康熙帝时,军机处还没有设立,排除AD项;乾隆帝时,军机处已经设立,排除C项。故选B项。
【点睛】
2.C
【详解】
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一切对外贸易,当时,清政府最初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专门管理外贸事宜和外国商人,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3.A
【详解】
材料表现清军将领对于西方展示火器并不感到稀奇,说明当时清政府持有盲目自大的心态,认为中国事事均在西方之上,A项正确;清代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科技发展与世界脱轨,科技水平逐渐落后于西方,排除B项;清代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文字狱”,但并无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闭关锁国,科学技术、军队武器逐步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派文臣做地方知州,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A
【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表格中的政治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发展和强化,颁布“推恩令”,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是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A项正确;维护国家统一不是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而是目的,排除B项;监察只是部分中央机构的职责,不能体现表格的主题,排除C项;推进民族融合在题干政治制度上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
为巩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故对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C符合题意;ABD项图示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
7.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中的胡中藻狱。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实行文字狱,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C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加强思想措施,排除B项;宋朝“重武轻文”,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向皇帝负责,这样就加强了君权;设立“厂卫”制度,加强对人民和官吏的监督,皇权强化了;设立军机处,皇帝直接处理军国大事,皇权进一步加强;这些均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A项正确; 只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体现了统一国家的巩固,这一史实也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BC两项;明代的中央监察官职是督御史,材料是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乾纲独断”指独自掌握决策,容不得他人插手,清朝从雍正时期就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没有实权,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权力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而乾纲独断表现了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根据题干“乾纲独断”“乾纲独揽”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D项正确;ABC史实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完全服从皇帝旨意,不得夹杂个人意见,与材料中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述机构相吻合,D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自己直统六部,排除A项;明朝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主要负责监察官员,排除B项;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是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表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讨论,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据题干关键信息“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雍正七年始设军机房,十年改称军机处”可知,能够被认定的共同的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缓和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军机大臣年表》”没有体现因西北战事而设,排除C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英国商人来华贸易,被乾隆帝拒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皇权专制,而不是法制,排除A项;材料与文化专制关联不大,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外交往,不是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13.(1)A:废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军机处;C:设立三司;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实行“八股取士”。
(3)文字狱。
(4)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5)西藏:驻藏大臣;新疆:伊犁将军。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清朝时在中央创设军机处。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皇权空前加强。
(2)根据“愚以为入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郎所坑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八股取士的危害。明朝时为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实施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阻碍了科技文化事业进步,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材料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诗句,这体现了清朝实行的文字狱。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
(4)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施。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都严重禁固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自由和发展,扼杀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清政府在西藏和新疆分别设置的机构是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762年,清政府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官员。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4.(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海陆并举,范围广。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另一方面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闭关锁国则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和合作。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移地把盛唐文化传播到四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海陆并举,范围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远洋航行的中外航海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所以与西方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另一方面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使中国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往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闭关锁国则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和合作。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唐朝的对外交往。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郑和下西洋。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清朝的对外政策。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对外交往政策的认识。
15.(1)①工具:曲辕犁 ②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③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2)因素: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生态问题;社会压力。
(3)统治者盲目骄傲自大的心态;广州十三行。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因此图A所示生产工具的名称是曲辕犁,使用图B的好处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其共同作用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由“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可知耕地面积在扩大;由“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可知人口数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是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人地矛盾、生态问题、社会压力等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看,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统治者盲目骄傲自大的心态;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因此“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只通过广州十三行销往“西洋各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