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0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0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10:08:3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有很多种方式,你能说出哪些?
农民起义,外来入侵,权臣篡位,大将夺权……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宋朝的建立,我们先来阅读下面的故事,说说看北宋改朝换代是哪一种方式呢?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
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你是否听说过
“黄袍加身”的故事
小小电影院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
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
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1.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2)过程:后周大将陈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3)结果: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局部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探究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
2.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
观察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宋太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政权寿命短暂
强化中央集权
(1)军事
(2)行政
①中央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敷在想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②地方
为加强控制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1)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3)财政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
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军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五代十国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北宋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
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探究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2.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宋朝名臣
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的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 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宋太宗
(2)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积贫
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
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3)启发:鉴于此,你认为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
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
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
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
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
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仍然存在的时代,适度
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3.作用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科举考试图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课堂小结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压抑武将,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军事:“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北宋的政治
随堂训练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
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A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A
3.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
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