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09: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新疆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设哨所
漠北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
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土尔扈特部东归
东北
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签订《尼布楚条约》
台湾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康熙设置台湾府
西藏
设达赖(顺治)、
班禅(康熙)
雍正设驻藏大臣
乾隆设置章程
乾隆设金瓶掣签制度
东南
西南
西北
东北
康熙 雍正 乾隆
清朝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康乾盛世,然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就是在这一时期,那盛世局面的表现除了国家统一,还应该有哪些内容呢?
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19.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
人口的增长
3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下列各项,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请在□内画√。
□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背景
康熙 雍正 乾隆
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②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发展农业是“国之大计“
背景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与南美
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
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
大面积的种植。此外,马铃薯、花
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②兴修水利:治理大河、大运河;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年代 耕地面积(倾)
1661年(顺治十八年) 约549万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约607万
1724年(雍正二年) 约683万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约741万
①耕地面积扩大
1661-176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加接近35%)。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③在庄稼种植方面:
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
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材料一:湖广填四川图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二:开荒执照图
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作用: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材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
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③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这一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南京的云锦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
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丝织业、棉织业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制瓷业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特点:
规模大;
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
算一算:
平均每个手工工场多少人:佛山镇经营纺织业的手工工场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
盛世滋生图
商业的繁荣
前门街市图
清朝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
(4)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3)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
佛山镇,为一个商业镇,销售西樵、九江等镇的纺织丝绸。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盛世滋生图》,作者:徐扬内容:清乾隆年间苏州风情
苏州的码头和市场
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商帮名称 组成人员 主要商业活动 特点
晋商 山西商人组成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
徽商 江南徽州府商人 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晋商,明代时借助北方边镇贸易而崛起,至清代已是足迹遍天下。
在晋商称雄的过程中,树立了三座丰碑,即 、 、

范围之广,人数之多。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驼帮
船帮
票号
祁县乔氏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
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丝织业、棉织业等传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了商业网
一些农村发展为市镇
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手工业、商业发展原因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手工业发展表现
商业发展表现
人口的增长
人口
单位:万人
1651年 1711年 1754年 1795年
4253
9845
10942
29590
清朝初年,人口只有4200万。康熙时,中国人口有1.5亿;乾隆时,人口发展到3亿。这占全球人口的六倍。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
清朝前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力增强,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到康熙时,全 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
人口的增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正如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的那样:“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康乾盛世
康熙
雍正
乾隆
国家巩固
经济繁荣
人口增加
15——18世纪
康乾盛世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1】 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连年混战
C、国力强盛
D、社会安定
B
【2】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份(  )
A.小农经济
B.工商业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A
【3】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时间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D
【4】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