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张金红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关键词汇的含义。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3.针对文章所阐述的故事,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欣赏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系列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一组《足球》。(打出幻灯片《足球))请一位同学描述从漫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描述画面内容,谈自己从漫画里感受到的父爱。
3.教师总结:读漫画不仅需要用眼睛去捕捉画面内容,更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画面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看漫画是这样,读书,对待生活,更是如此。现当代诗人牛汉先生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就酷似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系列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足球》,只是没有幽默,给我们更多的是回味与思考,感动与凝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在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打出幻灯片,画出关键词句,明确以下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J本书”的?
请用“这是一本_的书”的句式进行概括。
c.“第一本书”对作者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d.理解识记词语:
幽默凄惨奥秘温厚翻来覆去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a.“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b.作者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我认为”:
这是一本“体现父爱的书”;
这是一本“一生难以忘怀的书”;
这是一本“值得我用祟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书”;
这是一本“不能不写的书”;
这是一本“让我不能忘本的书”;
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友情的书”。
c.在第一本书的故事里,对作者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父亲。
三、朗读品味重点语段
1.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本段主要描写“我”与父亲的对话,揭示“我”的书变成半本的原因,以及父亲了解情况以后的表现。
a.初读请一位同学朗读本段,然后请大家评价朗读效果,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地进行评价。
b.范读教师进行配乐示范朗读,请同学们体会朗读的要求。
总结:请同学们总结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明确朗读既要正确,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处理好重读与节奏,尽量把自己对文章的体验融人到朗读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境。
c.自由读在充分理解要求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朗读,自我体验。
d.再读给同学配乐,请同学再次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揣摩品味第八段
默读: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默读第八段:首先,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其次,本段哪些词语或句子最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本段主要写了父亲连夜为我和乔元贞修补书。
最打动我的词语和句子是:
a.“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其中“昏黄”这个词最打动我,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在麻油灯发出的暗淡模糊的黄色光芒下,父亲连夜给我修补书,可见父亲用心良苦。
b.“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其中“第二天早晨”最让我感动,说明父亲整整一晚上没有休息,是凭借对孩子的真爱和责任支撑着他。“两本”说明父亲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也关怀别人的孩子,这是父亲在用行动告诉孩子,关爱他人,同时也是对孩子以前帮助乔元贞的肯定。
c.“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其中“真巧”“居然”“完完整整”“修修补补”这几个词我印象最深。前面提到为了帮助乔元贞“我”的一本书变成了两个半本,一学期下来,“我”的那半本书“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这样“凄惨”的课本,父亲竞然让它改头换面了,其间所花费的心血可想而知。
教师总结:都言母爱细腻博大,由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父爱一样深沉厚重。在那一片灰色荒芜的艰难岁月里,父亲用他可贵的温情给孩子撑起了一片晴空。
四、精读关键句
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请你找一找,谈一谈。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耍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总结: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五、走近牛汉
牛汉,现当代诗人,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生于1923年,1940一年开始写诗,有诗歌《华南虎》、诗剧《智慧的悲哀》、诗集《彩色的生活》等。他的诗作托草木言志,借鸟兽抒情,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是一位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脉搏和人民心声的诗人。
六、课外拓展(打出幻灯片)
欣赏牛汉的一首小诗《根》: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的生长
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
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张金红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关键词汇的含义。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3.针对文章所阐述的故事,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欣赏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系列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一组《足球》。(打出幻灯片《足球))请一位同学描述从漫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描述画面内容,谈自己从漫画里感受到的父爱。
3.教师总结:读漫画不仅需要用眼睛去捕捉画面内容,更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画面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看漫画是这样,读书,对待生活,更是如此。现当代诗人牛汉先生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就酷似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系列漫画作品《父与子》中的《足球》,只是没有幽默,给我们更多的是回味与思考,感动与凝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在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打出幻灯片,画出关键词句,明确以下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J本书”的?
请用“这是一本_的书”的句式进行概括。
c.“第一本书”对作者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d.理解识记词语:
幽默凄惨奥秘温厚翻来覆去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a.“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b.作者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我认为”:
这是一本“体现父爱的书”;
这是一本“一生难以忘怀的书”;
这是一本“值得我用祟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书”;
这是一本“不能不写的书”;
这是一本“让我不能忘本的书”;
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友情的书”。
c.在第一本书的故事里,对作者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父亲。
三、朗读品味重点语段
1.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本段主要描写“我”与父亲的对话,揭示“我”的书变成半本的原因,以及父亲了解情况以后的表现。
a.初读请一位同学朗读本段,然后请大家评价朗读效果,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地进行评价。
b.范读教师进行配乐示范朗读,请同学们体会朗读的要求。
总结:请同学们总结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明确朗读既要正确,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处理好重读与节奏,尽量把自己对文章的体验融人到朗读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境。
c.自由读在充分理解要求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朗读,自我体验。
d.再读给同学配乐,请同学再次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揣摩品味第八段
默读: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默读第八段:首先,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其次,本段哪些词语或句子最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本段主要写了父亲连夜为我和乔元贞修补书。
最打动我的词语和句子是:
a.“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其中“昏黄”这个词最打动我,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在麻油灯发出的暗淡模糊的黄色光芒下,父亲连夜给我修补书,可见父亲用心良苦。
b.“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其中“第二天早晨”最让我感动,说明父亲整整一晚上没有休息,是凭借对孩子的真爱和责任支撑着他。“两本”说明父亲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也关怀别人的孩子,这是父亲在用行动告诉孩子,关爱他人,同时也是对孩子以前帮助乔元贞的肯定。
c.“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其中“真巧”“居然”“完完整整”“修修补补”这几个词我印象最深。前面提到为了帮助乔元贞“我”的一本书变成了两个半本,一学期下来,“我”的那半本书“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这样“凄惨”的课本,父亲竞然让它改头换面了,其间所花费的心血可想而知。
教师总结:都言母爱细腻博大,由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父爱一样深沉厚重。在那一片灰色荒芜的艰难岁月里,父亲用他可贵的温情给孩子撑起了一片晴空。
四、精读关键句
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请你找一找,谈一谈。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耍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总结: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五、走近牛汉
牛汉,现当代诗人,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生于1923年,1940一年开始写诗,有诗歌《华南虎》、诗剧《智慧的悲哀》、诗集《彩色的生活》等。他的诗作托草木言志,借鸟兽抒情,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是一位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脉搏和人民心声的诗人。
六、课外拓展(打出幻灯片)
欣赏牛汉的一首小诗《根》: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的生长
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
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