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石伶俐
[设计思想]
优秀民歌《木兰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和其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新教材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把《木兰诗》编入了七年级下册。对于刚刚升入初中,接触文言文还不多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欣赏诗歌”是教学的重点。因此,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完成“读(语言)、想(画面)、品(情感)”诗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2、学习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
3、了解木兰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重点)
2、品味诗情,有感情地诵读。(重点)
3、品评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看动画片吧?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美国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古代的一位女性形象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吗?(《花木兰》!)好,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片段。
(播放《花木兰》中英勇杀敌片段。)
师:这是影片中壮阔宏大、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以她的智慧和勇敢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木兰,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全球,打动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大屏幕显示):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云鬓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2、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叙述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明确: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明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提示:注意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及与木兰的关系为中心展开。)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明确。板书四个情节。)
大屏幕展示四幅情节图: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4)引导学生关注“赞词”部分。
补充诗歌小知识:
古代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古代民歌的特点之一。在这里,作者用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而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大屏幕显示以上文字,学生齐读。)
?
2、请同学们边听课文配乐朗读边思考,这四部分情节,分别表达了木兰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师引导明确。)
?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一生读)
踏上征程——凄婉、坚定(齐读)
沙场征战——悲壮、豪迈(男生读)
荣归故里——欢快、喜悦(女生读)
(大屏幕分别显示四幅情节图,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感悟。)
?3、重点赏析“荣归故里”图。
通过本部分的赏析,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欣赏诗歌:读(语言)、想(画面)、品(情感)。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这部分从内容上,作者是如何把握的?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亲人(高兴)、伙伴(惊奇)
(2)在语言上,用什么手法和修辞,把这种欢快喜悦表达出来了?
(学生讨论,明确:运用动词:开、坐、脱、著、理、帖
运用修辞:对偶、排比)
4、能力训练:
(1)请女同学想象:木兰进屋换装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2)请男同学想象:面对成为女郎的木兰,伙伴们的表情变化及复杂心理。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充分发挥想象,注意细节描写。学生书写、交流。)
?五、课堂总结、拓展
《木兰诗》为我们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替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她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祖国对亲人的爱和责任融合在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那么,今天,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的你,学完本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展示。)
?
六、作业布置
充分发挥想象,根据“沙场征战”的六句话,描绘一幅战争场面。字数300字左右。(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么处理等等。注意细节描写。)
?
?
方案B
?
[设计思想]
《木兰诗》既是北方民歌的杰作,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苏教版和人教版都把它放在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本里。对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多的初一学生来说,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阅读欣赏诗歌”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我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了从不同角度来阅读欣赏诗歌的教学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
以朗读为教学线索。
多角度阅读欣赏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北朝民歌《敕勒川》,引出《木兰诗》也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
叙事诗,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我国古代民间诗歌的“双璧”。前几年美国著名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搬上了荧幕,影片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
二、角度一:朗读,概括文意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投入地朗读课文,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情节。
教师引导小结展示:决定从军(有的学生说“代父从军”也很好)
踏上征程
沙场征战
荣归故里
(大屏幕展示四个情节图)
师:看大家总结的四个情节,有没有漏掉课文的内容?
生:有。最后一段。
2.插入小知识:赞词
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本文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大屏幕展示)
三、角度二:译读,简说情节
1.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翻译出文章大意,可以写在作业纸上,小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在班级内展示。
2.情节一展示
3.情节二展示
4.情节三展示
5.情节四展示
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认真听,积极评,订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翻译。
(大屏幕展示四个情节图)
?
四、角度三 :吟读,体验情感
1.师有感情范读。学生小声读,体会感情,如何表达。
2.请同学们就四个情节分别讨论探究所蕴涵的情感,并读出来。
3.师引导小结: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
踏上征程——凄婉坚定
沙场征战——悲壮豪迈
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4.请大家任选自己喜欢的情节有感情地吟读。
?
五、角度四:品读,评说人物
1.(大屏幕展示四个情节图)请同学们对照要求说话,并找出依据。
要求:以“当______时,木兰是一个______的人”说一句话。
例如:当未从军时,木兰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少女。并读出文中的依据。
2.学生根据情节造句。(训练理解、概括、表达等语文能力。)
例句:当在战场上时,木兰是一个勇敢、机智的战士。
依据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学生可以依据原文谈自己的理解,比如战争残酷、激烈,木兰却胜利而归等。)
?
六、带着你的理解背诵全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