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木兰诗》教学的四三二一——王成君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木兰诗》教学的四三二一——王成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1 11:0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兰诗》教学的“四三二一”
作者:王成君

四次挑错
师:都说木兰是个可爱的女孩,可是老师觉得木兰一点也不可爱。大家同意吗?
……
(一)木兰“叹息”不可爱
师:第1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小女子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简直就欠打,一点也不可爱。大家同意吗?
(生朗读,讨论,交流。)
生1:木兰太累了,也得歇一歇。
生2:木兰不是在想吃的、穿的,不是在想儿女情长(众笑),而是替家里着想。
生3:木兰没有大哥哥,没人去打仗,所以叹息。
师:看样子木兰有点可爱。
(二)木兰“买东西”不可爱
师:木兰也太怪了,明明军情紧急,却还一个集市一个集市地逛,真是不知忙闲。
生1:她是想再看一看周围的景物,留下难忘的记忆,出征后就再看不着这些景物了。(许多学生同意这一看法。)
生2:东市只卖骏马,西市只卖鞍鞯……所以她得到四市去买。
师:好大规模,分得好清的现代化大超市。(众笑。)
……
生3:也不是每个集市只卖一样东西,也不一定是到每个集市只买一样东西,这应该是一种写法。
师:是啊,这是什么写法?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4:这样写能看出木兰出征前的准备是紧张有序的。
(学习“互文”修辞。)
(三)木兰想家不可爱
师: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说明了什么?
生1:想家。
师:人家周瑜作战“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是木兰姑娘还未打仗就哭哭啼啼的,一点也不可爱。
生2(男):木兰是女的,女孩子爱哭。
生3(女):我不同意,女孩子不一定爱哭。木兰出征,要女扮男装,要出生入死,不哭才怪呢。
生4(女):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英雄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心硬如铁的……
(女生鼓掌,男生也鼓起了掌。)
师:好吧!看样子木兰还非哭不可。
(四)木兰“辞官”有点傻
师:“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木兰凯旋而归,等着她的是高官厚禄,可是她却辞官了。真傻,要知道当官的吃的可是玉粒金波,坐的可是八抬大轿啊。
生1:木兰孝顺父母,想回到父母身边。
师:木兰把父母接来,让二老吃香的喝辣的不也能身前尽孝吗?
生2:木兰打仗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替父出征。这表明木兰不慕名利。
生3:木兰不能做官,因为古代不让女的当官。
生4:……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了解古代官制及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
师:看样子木兰必须得回家,而且她更愿意回家。真是好样的!
三次改诗
师:经过同学们的帮助,我真切感受到了木兰的可爱和伟大。可是我觉得这诗写得不太好,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我想把它改得更好!
(一)师改第3段,变详为略
师:我觉得第3段太啰唆了!现在我把它改成“各市买鞍马,飞速奔边关”,真是言简意明,惜墨如金,同意吗?
生(众)(笑,拖长声调):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1:不能表现木兰紧张有序作准备的情景。
生2:表现不出木兰飞速行军的情景。
生3:不能衬托、不能表达木兰想家的心情。
生4:表现不出战况的紧急。
生5:一点形象都没有了,不像诗了。
师:噢,不像诗了。看样子是不能缩写的。
(二)生改第4段,变略为详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详”的。可是沙场征战中木兰如何英勇善战、机智超群,课文却惜墨如金。请你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
(生构思,商讨,交流。有不少学生写得不错,能很好地掌握并运用对偶或互文。
摘录几句:
A.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
B.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
C.斩敌辕门下,劫粮树丛中。
D.东城斩敌首,西城夺敌马。南城缴敌械,北城烧敌粮。
E.旷野尸相望,大漠血横流。)
师:把你们写的插入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后,朗读一下,看是不是更能表现木兰的武艺高强,战功赫赫。
(生读后沉默,意见不统一,经辩论达成了共识:
1.改的诗虽然不错,但不合原诗的意境和气势,衔接不太好。
2.原诗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作者不愿触及战争的残酷,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是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马前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战争是残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实是本诗的主旨之一。同学们能自己发现,真是很了不起。
(三)生改结尾段,变隐为显
师:就算这些地方写得好,可我总觉得结尾太不妙了,竟把人比作兔子。现在大家不用“兔子”,直接说,看该怎么说?看是不是更好?
生1:男人脚动弹,女人眼眯缝。男人……(笑声打断)
师:看样子同学们不同意你这样说。
生2:人在闲时容易分清男女,人在战场上打仗就分不清男女。
生3:……
(生在改动过程中渐渐发现没法直接说。)
师:原诗用比喻回答,富有智慧,俏皮风趣。有人评论说,假如去掉末尾句,使六朝诸公补之,亦不能如原诗妙。所以同学们改不出也很正常。这说明原诗太好了。唉,枉费了半天功夫。《木兰诗》就是这样,选材精当,用词准确,该详时泼墨如水,当略处惜墨如金,不愧是“汉乐府”中的代表作。
两项训练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认为美妙的句子或词,用“ 表现了(说明了,看出了) 。”的格式写一句分析评论的话。
许多学生分析得相当准确、全面,综合到一起,全文佳句、有特点的句子都被分析到了,加深了对全诗语言和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中“宿”和“至”用得好,一个表明未到,是住宿;一个表明到了,是有先后顺序的。(这点我备课时也未曾想到。更有精彩处在此不一一赘述。)
2.填空:“木兰,你让我想起了
;木兰,你让我感到了 。”
学生想象丰富,有的想起了武则天,有的想起了蔡文姬,有的想起了李清照,有的想起了林黛玉,有的想起了一心为民的任长霞,有的想起了所向无敌的女排,有的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就文本及人物形象达成了如下共识:
A.封建社会制度对妇女的歧视。
B.木兰既有男子的阳刚之气,又有女子的温柔之美。
C.女人一样能建功立业,谁说女子不如男。
D.现在,中国的女性虽然大多数默默无闻,但也同样伟大。
一点质疑
师:学完全文之后,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学生有疑问的不多,只有七八人举起了手,所提问题同学间大都能互相解答。其中有两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其一:“可汗”是少数民族君主名,而后文又说“归来见天子”,是不是矛盾?
这个问题专家有解释,但也未解释得太清。学生能提出来,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师表扬了学生,解释道:这个问题现今老师不能解,等日后你们知识丰富了自己解决吧!”(相信这个问题将陪伴孩子们度过许多美好的求学的日子!)
其二:“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说明木兰是有姐姐的,她姐姐为什么没去出征?
说学生的发现很有意义,但所有的答案都只能是猜测。只有一点师生达成了共识:木兰在有姐姐的情况下,毅然代父从军,显得更加勇敢,更加孝顺,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和高大。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
【教学后记】
好奇心是一棵生命力极强的草,无论环境怎样恶劣,它都会生根发芽。“木兰不可爱”、“《木兰诗》写得不好”这些一反常态的观点,“批判、改正教师的错误认识”的形式,都能极大激发初一学生的好奇心,是学生极感兴趣的。正是在批判中,学生进一步推敲了语言,运用了语言,创造了语言,较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体味到文章的选材之妙,语言之佳,人物形象之美。至于“两项训练”,分别从语言品析、形象理解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掀起了情感的波澜,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受到了感染。而“一点质疑”则把学习推向了高潮。综观全课,形式新,内容丰,活动实,效果显,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