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案
1.《诗两首》学案
设计:袭祥鹏 审核:陈振华
教师寄语: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 ,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 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 。湖南衡阳人。现居 。主要作品有
《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 ;《乡愁》咏叹了 。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1.《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 《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 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 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 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撕哑 喉咙 汹涌 B.温柔 腐烂 深冗
C.邮票 坟墓 海陕 D. 激怒 悲愤 黎明
2、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②《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
3、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5、《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
二、课外迁移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设计:袭祥鹏 审核:陈振华
教师寄语: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学习目标 :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背诵本诗。
2.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蝼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达标测试
1.下列词汇中,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用来显示敌占区沦亡景象的有( )
A.“灰烬”
B.“奇异的芬芳”
C.“那么细,那么软”
D.“血和灰.阴暗”
E.“没有渔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篇通讯是《光明日报》记者邵云环同志在贝尔格莱德已遭北约空袭,并扬言“加大轰炸力度” 的日子里写的。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C.鉴于《金瓶梅词话》自身的缺陷,问世不久便被禁,只有少数批评家去研究,至今仍是不宜公开发行的书。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如果不是在“二战”中神秘失踪,它的科研价值一定会在诸多学科中得 到充分体现。
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桥
杨山
路与道路的连接 寂寞时甘愿寂寞
渴望与等待的组合 痛苦时甘愿痛苦
默默承受重量 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
大队人马从胸膛上驰过 用一支无声的歌
(注:杨山,现代诗人,曾任《红岩》杂志副主编)
A.诗中“桥”的形象可视为作者自喻。作为文艺刊物的编辑,诗人“甘愿” 充当“大队”文学习作者由文学之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成为他们“渴望与等待的组合”。“天天为去彼岸的祝福/ 用一支无声的歌”,这就是诗人的愿望。
B.“桥”的形象也是一切奉献者的形象。“默默承受重量”,甘当他人或后代 的“桥”,让他人或后代通向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寂寞时甘愿寂寞/痛苦时甘愿痛苦”,这正是奉献者的共同特征, 《桥》是一首奉献者的歌。
C.这首诗以桥喻人,写得朦胧.含蓄,意象有典型性,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发人思索,耐人寻味。
D.《桥》给人以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美的情操和享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好诗。
4.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动乱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安定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造两个句子。
有的拓荒者是天生的冒险家。他将薄田变成沃土,将沙漠变为绿洲。
①
②
6.写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里是太阳,是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形的手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下列诗句
(1)“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不超过150字)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评析:
[延伸拓展]
一、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帆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和谐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的倾听
你的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4. 诗中写两位诗人听到同一蟋蟀的叫声,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蟋蟀唱歌的排比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的深刻含义是(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每段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这样反复吟咏的作用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国啊,我亲爱的中国》学案
设计:袭祥鹏 审核:陈振华
教师寄语: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九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3.诵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学习难点 :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的定义: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2.解释下列词语
疲惫:
簇新:
迷惘:
绯红:
喷薄:
3.文学常识填空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 》(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 》,散文集《 》。
二、理解探究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三、合作释疑
1.本单元的诗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本诗也是,但本诗中的“我”又有些特殊,怎样理解诗中的“我”呢?
2、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在你历史的隧洞里涡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你刚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博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三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茫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诗中的“我”就是诗人自己吗?
2.诗中“迷惘”“沉思”“沸腾”反映了谁的情感历程?
3.本首诗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第三节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指出并具体分析。
5.请结合诗歌运用的意象,具体分析第三节诗中诗人书写的情绪。
6.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⑴、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⑵、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达标测试
一、根据拼音用正楷书写出相应的汉字
疲bai( ) 干bie( ) 稻sui( ) xun( )黑
迷wang( ) 沸teng( )
二、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问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20日
1、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自由体新诗 ②现代格律诗 ③叙事诗 ④抒情诗 ⑤哲理诗 ⑥近体诗
A、①④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2、下列对于第2节诗划横线句子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希望宛若“海市蜃楼”,渺茫得如虚无的“飞天”的花朵。
B、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花朵”代指人民的幸福希望。
C、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遗憾,蕴含了诗人对祖国的贫困感到深深的失望之情。
D、 “飞天”蓝图仍是一束飘在空中的“花朵”,人民并未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对诗的第3节中意象的运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形象地象征了祖国再次获得新生,重新站在振兴的起跑线上。
B、 委婉地表明祖国从神话的蛛网挣脱后,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C、 细腻地抒发了人民对第二次解放后难以抑制的欢乐的喜悦之情。
D、 “物我”交融,使全诗的抒情达到高潮,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奉献精神。
4.对这首诗中的意象,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节选取了一些富于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表现祖国的贫困与落后。
B.第二节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一句,紧承上句“痛苦的希望”,表现希望从未降临中国。
C.第三节中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喻思想解放的艰难,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喻希望就在现在。
D.第四节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两句,既是写自己,又是写一代充满希望的青年。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一、二两节是写过去,“我”应当是指旧中国。
B.诗的第三节是写未来,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祖国新面貌的展望。
C.这首诗全诗都用现在式,给读者浑然一新的感觉,又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
D。诗的前两节是铺垫,至第三节进入高潮,第四节全诗在高潮声中结束。
6、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7、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诗歌,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视野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闻一多自己十分满意《忆菊》。他说:“这是我的一篇得意之作。朋友们懂诗与否的莫不同声赞赏,”(《致闻家驷》)《忆菊》体现了闻一多《红烛》时代的艺术理想。它表达了“爱国思乡”的“至性至情”,同时,又具有他所崇尚的李商隐和济慈式的“最浓绣的作风”。这是闻一多长期追求的典雅的美与现代文明生活情调的契合。闻一多不喜欢那种纯粹欧化的新诗,他以为新诗应当具有中国式的美。
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
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
攒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
守着酒壶的菊花,
陪着螯盏的菊花;
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忆菊》的开头几句,便是纯粹的中国风的。________________不难想象,
远隔重洋的闻一多会如何地被自己所创造的美感所倾倒。闻一多没有忘记给他所心爱的“四千年华胄的名花”以多采多姿的风情:“檐前,阶下,篱畔,圊心的菊花;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忆菊》是一首忆国思乡的抒情诗,诗人选择了这种“有风俗”、“有历史”,能够概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又能够引发人一系列美好联想的菊花来寄托他的情思。他抓住了抒情诗构思的关键,他把自己对于祖国的挚情,溶解在习习秋风,疏疏秋雨里,在淡烟轻笼的菊花形象上,构成了一种清远恬淡中蕴含着浓郁乡情的韵味。这是《忆菊》的成功。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这是《忆菊》点题的名句。单是这两句,便可判断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它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深沉,但又流露了他的单纯和天真。他的爱国激情,是从古老的传统来的。他并不了解中国的今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实,并不是“如花的”美好。“我们庄严灿烂的祖国,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闻一多当时怀有孩子般的天真,他并不知道,他所日思夜想的祖国带给他的,并不是“希望之花”,而是失望。他也不知道,有一天,当他投向祖国怀抱时,他会哭着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闻一多的梦有醒来的一天。当他从五彩缤纷的花雨之中醒来时,他面对的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时,也就是“死水”时代开始之时,他终于从幻想的空中落了下来,双脚踩在泪与血浸过的中国坚实的土地上。
1928年1月,《死水》出版(新月书店),本集收诗二十八首,大部分是1925年7月归国至诗集出版前的二年多内写成的。《死水》出版前后,闻一多先后与徐志摩等人办过北京《晨报副刊·诗镌》和《新月》。朱自清认为《诗镌》中闻一多的“影响最大”,而且他也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的过于散漫自由,闻一多提倡“带着镣铐跳舞”的新格律诗。他主张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是一个不仅有理论,而且肯实践的身体力行的新格律诗的倡导者。《死水》便是仓的诗歌主张的产儿。它不仅是闻一多诗创作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也是中国新诗史册上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中国新诗的创业期,闻一多的《死水》和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分别代表不同的劳绩与价值,而并立在最初十年的诗坛上。
闻一多写《红烛》时,带有更多的青年人的冲动与热狂。相隔数年,写《死水》时,闻一多便以沈从文称之为“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出现在我们面前,《死水》的确少了《红烛》那样的浮想和热狂,现实感增多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初夏之夜的朦胧的罪恶,而是相当具体的悲剧性的现实。在这个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他显得善于思索而深沉。
《死水》作于1926年。这首诗,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闻一多的杰作,也是中国新诗六十年中的杰作。在艺术上,《死水》是闻一多试验新体格律的典型。这首诗格律极严,每一行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是从内在节奏到外在形式都十分严整的一首诗。闻一多说,“我觉得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诗的格律》),沈从文也认为“《死水》一集,在文字和组织上所达到的纯粹处,那摆脱《草莽集》(朱湘著----笔者注)为词所支配的气息,而另外为中国建立一种新诗完整风格的成就外,实较之国内任何诗人皆多”(《论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是一首激愤之诗。所谓“死水”,当然是指那时的中国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这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的否定,这表现了闻一多的鲜明的批判精神。闻一多已经觉醒,他已经“大彻大悟”,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他不存幻想:它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他不是心如死灰,是要让死水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而只是一种愤激之语。朱自清对这首诗的看法是:“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表面上“绝望”,实际上是绝望里写着希望,为了希望,他才让丑恶去开垦,他是要让丑恶彻底地暴露。
绝望的死水的死亡,是新的诞生;否定之否定,结论是肯定。这就是死水的希望,以及诗人的进取精神的体现。为证明这一点,可引《红烛》集中的一首《烂果》为证:“我的肉早被黑虫于咬烂了。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烂破了我的监牢,我的幽闭的灵魂便穿着豆绿的背心,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烂透了,便从绝望处生出希望来,这就是“烂果”的哲学。死水何尝不是如此?尽管死水无法像烂果那样,有个可以烂穿的核甲,从中可以诞生出新的生命,但死水的彻底否定,就一定是活水。“死水”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死水最终要为活水所代替。死水中孕含闻一多特有的火。他的心,不是一沟死水,他的心,是为这一沟死水而悲哀、而愤慨。这些,无论如何,最终是说明了他的爱,他的希望,他的不灭的火种。关于《死水》,闻一多有过一段自白:“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1943年11月25日致臧克家函)这是对的,就在死水的下面,埋藏着一座火山。时间还没有到来,火山只是在那里默默地积聚着力量,但火山绝不是睡着的。当然,闻一多诗中的火和郭沫若诗中的火,其表现是不同的。郭沫若喷火的时候,带着天真的狂热,他不拘形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爆喷;而闻一多,尽管他否认自己的技巧专家,但他看重技巧,死水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限制中迸射。死水是可以发出涛声的,但却不能像女神那样向天阙升腾。
总有一天,火山要爆发。闻一多是座还没有爆发的火山,他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爆发的条件。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作了最后的讲演。闻一多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公朴)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果然没有再回来。当日下午,闻一多在昆明遇害。这座死水下面的火山,终于选择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冲开了禁锢光和热的地壳,爆发了。一首壮烈的“史的诗”于是完成。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他。
1979年,闻一多先生诞生八十周年之岁暮,于北京大学。
——节选自谢冕《死水下面的火山——论闻一多》
1.下列与文中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非常热爱唐代诗人李商隐,他的诗集《红烛》名字的含义就取自“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
B.“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是闻一多写于“五四”时期的作品《发现》中的名句。
C.“新月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新诗流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梁实秋、穆旦等。
D. 朱自清评《死水》时提到“恶之花”,意在表明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深受美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
2.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符合闻一多诗歌主张的一项是:( )
A.新诗要新,但是不能一味地欧化。
B.新诗要求民族特点,可在新诗中用旧典。
C.新诗要创造以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意象为中心的东方式意境。
D.新诗在艺术形式上要讲求节奏、对称,做到均齐、和谐。
3.在文中画________处填写将“中国风”具体化的语句,3----5句即可。
4.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死水》“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外国诗两首》学案
设计:袭祥鹏 审核:陈振华
教师寄语:
玉盘独行万星疏,清秋唱晚蝉饮露。独倚轩窗望乡远,无眠长风借天路。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关于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沐浴( )潺潺( )瞰望( )黝黑( )
2.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
虔信:
神圣:
慰藉:
深邃:
晨曦:
沐浴:
二、理解探究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3. “我认识河流”在《黑人淡河流》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4. 《黑人淡河流》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释疑
1. 在《祖国》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2. 《黑人谈河流》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3.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比喻: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试
书写·读音
1.给带点的字注音:
虔信( ) 慰藉( ) 镶嵌( )
2.把下列句子认真抄写一遍,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理解·积累
3.《祖国》一诗的作者是_____国诗人________,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4. 把古诗补充完整:
⑴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 ⑵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⑶驱鸡上树木,__________。
分析·巩固
阅读下面诗歌并回答问题: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5.《祖国》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摄全诗,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___________”。
6.从《祖国》一诗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7.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8.莱蒙托夫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应用·迁移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帆》,完成下列问题。
在大海的深蓝色的浓雾里
一片孤孤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在寻求甚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甚么,在那自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着,海风在呼啸着,
桅杆弓起腰来发出轧轧的声动,
唉,——它不是在寻求幸福,
它也不是在逃避幸福!
它下面是澄清的碧色的水流,
它上面是黄金色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9.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
“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10.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11.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二)
书写·读音
1.给带点的字注音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潺潺( ) 瞰望( ) 黝黑( )
理解·积累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___是国诗人______,黑人文艺复兴的领袖,被称
为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⑴晨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慰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瞰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巩固
阅读下面诗歌并回答问题: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达。
4.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5.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6.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
7.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诗句子完全相同,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8.诗人想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应用·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郭沫若的《炉中煤》,完成问题。
①啊,我年青的女神 ③啊,我年青的女叫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燃到了这般模样。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②啊,我年青的女郎, ④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生, 我自从重见天光,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燃到了这般模样!
9.“年青的女郎”的形象应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
自己的祖国?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炉中煤”是怎样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有什么深刻含义?
11.“你的殷勤”、“我的思量”各指什么?
12.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13.本诗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年青的女郎,这种表现形式对抒发思想感
情有何好处?
13.本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每一小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有何表达效果?
附学案参考答案
1.《诗两首》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 蒋海澄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 诗评家。 台湾。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
1.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课内精读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 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 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达标测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 2、①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或类似的答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余光中 台湾 家国之思 3、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我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5、形象有“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船票” 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坟墓” 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生死之情。“ 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他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课外迁移
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A(主要是“叙事诗”一说有误,应为“抒情诗”)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zhàng) (xìng zǎo) (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ǐ):“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梦鸥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二、理解探究
1.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 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三、合作释疑
1.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2.从感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2.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4.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5.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6.“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意思对即可)
达标测试
[同步练习]
1.A、D、E
2.D
3.A
4.理想是文明 理想是安定 理想是繁荣
5.
①有的拓荒者是孤独的苦行僧。他背负着爱.仁义和道德的十字架,头顶烈日,口含蛇胆,脚踩黄沙起程。或:有的拓荒者是肤浅的井底蛙。他省吃俭用,吃苦耐劳,终于在苍茫大漠中筑起一幢像样的小楼,犁出几分贫脊的农田。
②有的拓荒者是不羁的行吟诗人。他浪迹天涯,随遇而安,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或:有的拓荒者其实是卑劣的拾荒者。他爱繁华,爱富庶,荒芜是他最憎恨的敌人。
6.
(1 ) 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3)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4)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7.
(1)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2)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8.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9.此题意在让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诗,写散文也可;也不必写得太长,一百字至五百字均可。
10.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
[拓展延伸]
1. 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
2. 指个人的幸福。
3. 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4. 表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突出了同一祖先同一血脉的感情。
5. 写蟋蟀之声无所不在,表现思乡之情的普遍。
6. 说明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心是永远向着故乡的。
7.①蟋蟀是本诗抒情的载体,反复咏唱可淋漓地抒发内心的激情。②用蟋蟀是每段内容的核心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由点到面,从内容上得以扩展。③反复咏唱可使段与段之间呈现扩展——收缩的关系感情有起有伏。
3.《祖国啊,我亲爱的中国》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2.解释下列词语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3.文学常识填空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二、理解探究
1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 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三、合作释疑
1. 提示:本诗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2、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四、课内精读
1.诗作中的“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也指中国文人群体,乃至华夏儿女,是“小我”与“大我”的融合。 2.这不仅仅是走过“文革”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
3.原因:一是以“小我”之情反映“大我”之情,感情深刻真挚,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超越感合二为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二是诗人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手法并发展了它,运用了如象征、隐喻,尤其是新鲜、准确、包容性很强的意象,使表述极具张力,给读者的“再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更加丰富。 4.比喻 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等,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新生的充满希望的祖国的形象。
5.第三节诗主要运用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具有崭新、希望的特点,这恰是诗人从痛苦压抑走向希望的表现,她为祖国的复苏而兴奋不已。 6.(1)“水车”代表的是农业生产方式,而“破旧的老水车”则表示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 (2)“熏黑的矿灯”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象征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达标测试
一、 惫、瘪、穗 、熏、惘、腾
二、1、 A 2、D 3、D 4.C 5.D
6、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在诗中,“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7、范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拓展视野
1.A 2.C
3.他不是孤零零地写菊花,而是把优雅的中国的花,映衬在同样优雅的中国情调中,构成无可替代的东方式的意境,自然地沟起人们对于古国文明的遐思。
4.中国新诗创业期(前十年)诗歌成就(价值)的代表。
4.《外国诗两首》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qián)???镶嵌(xiāng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沐浴(mù)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ǒu)
2.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沐浴:洗头和洗身。泛指洗澡。?
二、理解探究
1.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2.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3.
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4.
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三、合作释疑
1.
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2.
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3.
河流是祖国历史和文明的象征, 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四、课内精读
1.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2.承上启下。
3.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4.黑人的历史。
5.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达标测试
1. qián jí qiàn
2. 略
3. 俄 莱蒙托夫《莱蒙托夫诗选》
4. ⑴胜作一书生 ⑵举杯邀明月 ⑶始闻叩柴荆
5.“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爱情”
6.诗人没有用豪青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意对亦可)
7.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意对亦可)
8.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意对亦可)
9. 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
10. 指个人的幸福。
11. 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二)
1.suì xī pàn chán kàn yǒu
2.美 兰斯顿?休斯“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3.⑴晨光 ⑵安慰 ⑶深 ⑷从高处往下看;俯视
4.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黝黑的河流”指黑人的历史。
5.前者是为了反复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是为了说明黑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6.这节诗,是对黑人的历史的回顾。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开对历史的回顾,“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用一幅幅的历史画 面,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于形象的诗句之中。(意对亦可)
7.第二节诗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表明“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由此引出下一节对历史的回顾。最后一节重复第二节,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意对亦可)
8.诗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历史的寻根。从中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意对亦可)
9.“年青的女郎”应该是美丽、朝气蓬勃、富有青春的勉力,叫人想念。这一形象的比喻,既是对祖国的热情赞美,又迈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意对亦可)
10.“炉中煤”的形象是浑身都在燃烧,十分炽热。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形象地表明诗人思念祖国的情绪是何等炽热、何等强烈。
11.“你的殷勤”指祖国的生养之恩和热情关怀,“我的思量”则指“我”对祖国人民每时每刻的思念。(意对亦可)
12.煤虽是黑的,但经燃烧能生成火,其他再漂亮的石头却不能。诗句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只有我这一类人对你才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意对亦可)
13.采用面对面地赞美、倾诉的形式,显得直接,亲切,也更感人。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第二单元学案
5.《孔乙己》学案
设计人:孟兆凤 审核人:陈振华
教师寄语:小小酒店,演出世间百态;一碗浊酒,品出人间冷暖。鲁迅先生曾说,《孔乙己》写出了“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思想;(重点)
3、分析人物悲惨命运及其原因,体会科举制度对封建文人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黑暗与没落,体会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难点)
4、感念社会的进步,勤勉上进、求真务实,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查
(一)小说文体知识复习
1、根据体裁不同,可将文学作品分为 、 、 、 四大类。
2、小说的三要素是指: 、 、 。
3、小说按篇幅大笑可分为: 、 、 、 (又称为小小说)。
4、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通常使用: 、 、 、 、 描写等方法,其中 具有介绍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通过突出人物行动、肖像、语言等各方面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
(二)了解作家作品
1、鲁迅(1883至1936),原名 ,字豫山、豫亭。浙江 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 、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其作品集有: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 》等14部。代表作有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 》和塑造了“阿Q”这一伟大文学形象的《 》。
2、《孔乙己》选自小说集《 》。
3、你所积累的鲁迅的名言有: 。
(三)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积累知识
1、找出不会读、易读错的字词并注音:
舀( ) 羼水( ) 蘸( ) 阔绰( ) 笔砚( ) 附和( )
大抵( ) 荐头( ) 惋( )惜 唠叨( ) 绰号( ) 门槛( )
不屑( )置辩 折本( ) 折( )断 颓( )唐
2、找出文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并解释:
格局: 大抵:
阔绰: 无聊:
营生: 间或:
不屑置辩: 附和:
惋惜: 颓唐:
3、 解题:
《孔乙己》是鲁迅继《 狂人日记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
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鲁迅发表这篇小说作为呐喊的呼声之一,提醒知识分子起来反对封建文化。这就是《孔乙己》的战斗意义。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具有深刻、精炼、含蓄的特点。
二、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以 线索,通过以下几个故事情节来叙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与悲惨命运:
(1) ; ⑵ ;
⑶ ;⑷ ;⑸ ;⑹ 。
2、文章根据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请以简要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⑴(1-3自然段): ;
⑵(4-13自然段): ;
3、课文第一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及其不同类型的顾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这些?
4、课文中的“我”是作者吗?这个“我”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2、孔乙己身上表现出了很多的矛盾点。默读课文,完成下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人。孔乙
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3、孔乙己以上的各种行为分别表现出什么内容呢?
明确: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 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
4、文中的掌柜、丁举人、众酒客虽然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且含义深远,你觉得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作者写这些人有何深刻用意?
四、合作释疑,领悟主旨
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2、课文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这些笑中包括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他们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
3、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4、作者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后你有何感想和启发?
五、布置作业
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课文没有明说,请展开你的想像,设计一下孔乙己最后的结局。
六、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附和(hè) 砚台(yàn) 羼水(chàn)
B.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茴香(huí)
C.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舀水(yǎo)
D.不屑置辩(xiāo) 腿折(shé) 蒲包(pú)
2.《孔乙己》一文的线索是( )
A.以孔乙己先后两次出场为线索。
B.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
C.以孔乙己的服饰由“长”变“短”为线索。
3.“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话用的是( )
A.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 C.肖像描写
4.下列鲁迅作品中人物与作品名称对应有误的是( )
A.孔乙己——《孔乙己》 B.闰土——《故乡》
C.七斤——《药》 D.祥林嫂——《祝福》
5.判断下列各句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⑴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 )
⑵《孔乙己》一文主要是截取了一些生活片段来展示孔乙己这个反面人物的性格。
( )
⑶短篇小说《孔乙己》选自《呐喊》。 ( )
⑷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些动作、情态的描写,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 )
⑸以“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令人悲哀,表示这不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深刻了。 ( )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 ,而又“穿长衫”说明孔乙己 ,句中的“惟一”不能去掉,它突出了孔乙己的 。
2、“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这句话表现了孔乙己 的性格特征,说明他 。
3、作者介绍孔乙己姓名的来历,是为了说明 。
4、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5、“偷”和“窃”是一对同义词,它们语体色彩的差别在于,前者是 ,后者是 ,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表明了孔乙己 、 的迂腐性格。
6、文中加点的“排”字能否换为“拿”或“掏”?为什么?
答:
7、“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在原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
。
6.《蒲柳人家》学案
设计人:孟兆凤 审核人:陈振华
教师寄语: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
学习目标: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把握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重点)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难点)
4.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等长篇小说。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 作品简介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擀( ) 嘬( ) 剜( ) 檎( ) 荣膺( )腌臜( ) 捯气( ) 隐匿( ) 呼哨( )断壁残垣( ) 如坐针毡( ) 影影绰绰( )
2.解释下列词语
一气呵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坐针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影绰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眼欲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荣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把握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回顾小说《孔乙己》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