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情景式默写专项练习(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情景式默写专项练习(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4 10:5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专项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
1. 《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告诫女子不要过分迷恋对方,沉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 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圣人“_________”,而愚人“_________”,以从师态度的差异点明圣愚差别的原因。
3. 《阿房宫赋》中,用一组排比夸张渲染阿房宫的奢华,如支撑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夫还要多;钉头个个突起,“_________”;“_________”,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4.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说,他年幼时就爱喜学习,因为家中贫穷,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并亲手抄录,天气酷寒时,“_________,_________”,他仍不懈怠。
5.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
7. 《逍遥游》中,斥鴳不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8. 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_________”一句,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9. 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 纤细洁白、轻柔飘飞的杨花,常常成为迁客骚人寄托漂泊无依、离愁别恨的感情载体。如“_________,_________”。
(二)
1. 《木兰诗》中有“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写出了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而早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对此有所反映。
2.《醉翁亭记》运用设问手法,在写了醉翁亭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之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介绍了它名称的由来。
3. 《赤壁赋》中客人触景伤怀,用比喻手法写人生短暂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追悔莫及的心情。
6. 屈原《离骚》中描写抒情主人公掉转车头,迷途知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思想转变:他看到徐公后自觉容貌不如.进而“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找出了矛盾的焦点。
8. 《琵琶行》中描写夜深梦回,追忆往昔,悲伤难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古代边塞诗里经常出现“红旗”的意象,用“红旗”代指军旅,如“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
10. 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
(三)
1. 《过零丁洋》中,作者先回想早年科举入仕的千辛万苦,再写如今艰苦岁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人常用“丝竹”代指乐器,请在诗词文赋中任写两句含有“丝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的结局。
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揭示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5. 《出师表》中,诸葛亮述说自己本是一介平民,并用“ _________ , _________ ”两句表明自己只想保全自身而无意于功名。
6.《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则秦可传递万世。
7.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人认为流露出了他消极悲观的情绪,其实仔细品味,则表现了他看透人生的一种达观。
8. 范仲淹《岳阳楼记》善于写景,其中表现洞庭湖山水相连,突出其宏阔气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
10.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烘托琵琶女的高妙的演奏技艺。
(四)
1. 《桃花源记》中,村民用“______”来表明他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在渔人停留数日,即将离开之际,村民对他的嘱托是“______”。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求谏而设立了上、中、下三赏,其中下赏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李煜《虞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把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作对比,将蕴蓄于胸的悲愁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4.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时,先用“_________”写其校弦试音,接着用“_________”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
5. 《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写出了石潭周围的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
6. 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________,_______”,便可以无所待,从而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7.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写自己求学路上行走不易“_________”和与同学完全不同的穿着“__________”,表现了求学时的种种艰辛。
8. 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但也有诗歌与众不同,用“ ________ ,________ ”表达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9. “猿”作为意象,常为文人所用,杜甫和郦道元就分别在《登高》的“________”及《三峡》的“________”中运用这一意象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
10.古代中国衣冠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穿不同样式和颜色的衣服,这在刘禹锡《陋室铭》的“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的“________”有体现。
(五)
1.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起笔便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不再的感慨,词人还以“________,________”感叹那些反映英雄们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杳无踪迹了。
2. 《赤壁赋》中苏子与友人夜游赤壁,借“客”之口“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并因此而叹息人生须臾,羡慕长江无尽。
3. 屈原《离骚》中,具体写诗人如何重修旧服以示其德行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嘲多情善感,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
5. 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钱大听的“十驾斋”则取意于“________,_______”。
6. 《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老人与孩子在令人向往的桃花源的快乐生活。
7.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道,自己借书回到客舍,因寒冷而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在“________,_______”之后,状态才有好转。
8.《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 《琵琶行》中,作者善于借“月”衬托人物情感,以“_________”句衬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又用“_________”句衬托作者被贬江州的孤寂与感伤。
10. 古诗文常借天上二十八星宿来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
(六)
1.《阿房宫赋》中,作者多角度铺叙秦人宫殿的巨大耗费,如突出的钉头“________”,纵横的栏杆“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渔人顺山中小口进入,行数十步后,前面景象豁然开朗,发现眼前土地平整开阔,并且“________,________”。
3.“红旗”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被很多古代描写边塞、表现军旅生活的诗歌使用,如“________,________”。
4. 假如有人穿越到秦朝,乘直升飞机对阿房宫进行航拍,你可以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路线导引。
5.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他身居人世但并无世俗的纷扰,其原因是“_________”;他从自然的景象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却“_________”。
6. 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士大夫之口道出他们拒绝从师学习的荒谬心态。
7. 在表现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采用“对写”手法,从对方着笔,婉曲含蓄地表达情感,可谓“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________,________”。
8.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责任,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远大的志向,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9.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演奏曲中暂停时的情感和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无声的音乐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从侧面表现了演奏者高超的技巧。
1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现状的描写,反映了南宋百姓的精神状态,表达作者内心的沉痛。
(七)
1. 一代名相诸葛亮作《出师表》,兴伐魏师,后人常在诗句中借此表达对其赞扬慨叹之情。“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是其中代表性诗句。
2. 在《荀子·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例说明“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
3.《红楼梦》“护官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虽有乡关之思,但因战争远未结束更要坚守戍边岗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5. 屈原在遭谗被贬的痛苦中也有隐退的念头,他在《离骚》中想象了自己纵马于香草遍野的山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 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客之管乐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7. “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长针,作为一种物象,它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劝学》中,荀子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生活事例,连续设喻,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推论,说明了君子具有超越常人才德的原因。
9. 古典诗词中常用“时” “空”对举抒发内心的感慨,《登高》 中“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
10. 《离骚》中,屈原面对奉迎苟合的污浊现实,虽胸中愁闷郁积,无奈浩叹“____________”,但也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__”,决不媚俗取巧的态度。
(八)
1. 古典诗歌中的“猿”意象具有多重文化意义。哀鸣与清啸之猿,就分别代表了愁苦哀怨与超脱快慰之情,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和李白的“____________”诗句,即为例证。
2. 《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经·氓》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女主人公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4. 杜牧的《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有内外两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
6. 苏轼《赤壁赋》中化用《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 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夸张地写出山峰高耸连绵,崖壁险峻陡峭,从而揭示蜀道之难。
8.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典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信任,为国建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分析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与齐王的关系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齐王于是纳谏,令刚下达,群臣进谏,“__________”。
10. 古人对荷情有独钟,或描写其绰约身姿,或借助它描绘夏日胜景、抒情言志,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名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于是不顾同乡的反对,主动求见鲁庄公献策,显示了他对国事的关心。
2.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3.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苏轼用歌词写出了自己的黯然思绪和对理想的追求。
4.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点明诗歌主旨。
6.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他在面对四面竹树、寂寥无人的环境时的感受。
7.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批评了后代统治者的错误做法,苏洵《六国论》则以泱泱大国“___________”表达对重蹈覆辙的忧虑。
9. 《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鹦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10.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十)
1. 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在《赤壁赋》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2.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两句,借梦境写深情,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3.“山河” 一词常见于中国古典诗词中,一般指大山大河,自然胜景,又可指国土疆 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送东阳马生序》开篇“___________”一句揭示了作者小时候爱好学习的特点,并统领全文;文中还写到作者站着陪侍在前辈左右,“____________”,低身侧耳向前辈请教。
5. 陆游的《游山西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可以从中体味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7.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
8. 《醉翁亭记》中,形容滁州百姓无论老幼,纷纷来山中游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份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打开唐宋诗词,到处都可以听到风吹雨落声。雨中多情,雨中多愁。请写出唐宋诗词中带“雨”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
1.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3. 架梁之椽 多于在庾之粟粒
4.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5.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8. 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9. ①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③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
10. 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答后两句即可)
③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答后两句即可)
(二)
1.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3.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5.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6.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7. 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8. 夜深忽梦少年时 梦啼妆泪红阑干
9. 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
④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每句1分。答案可以灵活,但必须是边塞诗,不能是词或文;必须出现"红旗”,只有一个“旗”字不行;“红旗”必须代指军旅。)
10.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
1.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2. ①终岁不闻丝竹声;②无丝竹之乱耳;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④非丝非竹。
3.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4.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6.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7.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8. 衔远山 吞长江
9.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0.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四)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5.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6.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7.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8.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或: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9. 风急天高猿啸哀 猿鸣三声泪沾裳 / 常有高猿长啸
10. 往来无白丁 江州司马青衫湿
(五)
1.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4.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5.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6.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7.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8.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 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10. 示例:(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西北望 射天狼
(六)
1. 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九土之城郭
2.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示例:(1)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4.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5. 心远地自偏 欲辨已忘言
6.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7.示例:(1)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2)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4)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8.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9.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10.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七)
1.(示例)①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 君子生非异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3.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4.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5. 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6.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7.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8.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9.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0.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八)
1.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渌水荡漾清猿啼(两岸猿声啼不住)
2.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3.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4.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6.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7.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8.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9.王之蔽甚矣 门庭若市
10.(示例) ①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②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③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④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九)
1.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3.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4.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6.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7.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8.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9.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10.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十)
1. 惟(唯——粤教版)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2.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3. (示例)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或: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或: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4. 余幼时即嗜学 援疑质理
5.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6.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9.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0.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