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4 15:3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四书:
五经:
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
儒家经典知多少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22 《礼记》二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学习目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作品简介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背景资料
虽 有 嘉 肴
嘉肴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弗学 教学相长
yáo
qiǎnɡ
yuè
xiào

zhǎnɡ
读一读
教学相长: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预习课文,为句子断句。(断3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即使。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同“敩”,教导。
通假字
教然后知困( )
教学相长( )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古今异义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副词,表示推测。
代词,它的。

学学半( 。 )
学学半( )
动词,学习。
一词多义
“学”同“敩”,教导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应为“其谓之此乎!”
结合内容,说说这是一篇什么文体?
议论文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
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论据大体分为: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层层递进 逐层论证

不足自反
知困自强
知困

知不足




虽有佳肴
佳肴
至道
弗食
弗学
不知其旨
不知其善
类比推理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虽有佳肴
佳肴
至道
弗食
弗学
不知其旨
不知其善
类比推理
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第二次类比,引古贤之名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洁情操。
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不多余,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论据,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中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课文,找出这样句子分析体会。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效果: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再指出“学”和“教”的作用;接着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写作特色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写作特色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学学半
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板书设计
1.《虽有嘉肴》节选自《    》。《礼记》又名
《  》,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   编纂的。
2.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
教学相长也。
3、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小戴礼记

戴圣
课堂检测
拓展延伸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择师不可不慎也。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
8.来而不往非礼也。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