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B.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 D.溶质只能是固体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杯溶液中只可能有一种溶质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C.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NaCl 的溶解度为36g
D.海水晒盐后剩下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食盐 C.硝酸铵固体 D.蔗糖
4.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
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5.在 KNO3 的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 NaCl,经降温、冷却析出晶体,余下的液体
A.只溶有 NaCl
B.只溶有 KNO3
C.可以是 KNO3 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 NaCl 的饱和溶液
D.可以是 NaCl 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 KNO3 的饱和溶液
6.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烧杯 B.量筒 C.铁架台 D.玻璃棒
7.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慢慢加入硝酸钾晶体,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w)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A.B.C.D.
8.用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固体;③过滤;④量取蒸馏水;⑤计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⑤②④① C.⑤①②④ D.③②④①
9.小明自制了一杯蔗糖水(无固体剩余),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之后他结合下表蔗糖的溶解度数据,归纳出以下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82 191 204 238 287 362 487
A.配制的蔗糖溶液下层比上层甜
B.降温,糖水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C.20℃时,蔗糖饱和溶液质量一定为304g
D.升温,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不变
10.下图为Ca(OH)2的溶解度曲线;下表为20℃时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容
A.Ca(OH)2 属于易溶物质
B.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30℃时,Ca(OH)2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20
D.70℃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50℃时没有析出固体
11.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3℃时,在100g水中加入2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B.t2℃时甲、乙溶解度相同
C.甲、乙饱和溶液由t3℃降至t1℃,甲质量分数下降,乙质量分数升高
D.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12.10℃时,将3g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见图I),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图Ⅱ)。下面对甲、乙两物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
D.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二、填空题
13.实验室有下列物质:①食盐水,②钡餐,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泥水,⑦冰水混合物,⑧色拉油分散在汽油中,⑨碘酒。
(1)请给上述物质归类(填序号):属于纯净物的_______,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属于悬浊液的是_______。
(2)溶液区别于浊液的特征是_______。
14.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由该图可以看出,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____℃,对应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___。
(3)A点表示甲物质在40 ℃时的不饱和溶液,若在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饱和状态需___。
15.已知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如图所示。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将B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7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6.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3)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水的体积为______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______盘,称量其质量。然后____(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 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______.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右图表示用上述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 g某稀盐酸发生反应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②当加入15 g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写化学式)。
③试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三、实验题
18.我们的初中化学实验有很多都与气压变化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与装置A比较,选择装置B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若选用C、D组合装置来测定生成CO2的体积,仪器连接顺序为a→ ______→_____→d (填小写字母)。
(2)将装置E中滴管内的水挤入锥形瓶,若出现___________现象,则说明NH3极易溶于水;
(3)装置F中,样品投入试管内水中后,右侧U型管液面左降右升,则该样品不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 NaOH固体 ③ NH4NO3固体
(4)如图是同学们设计的储气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该储存装置可以储存任何气体
B.取用气体时,打开止水夹a、b,即可将气体顺利排出
C.气体被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时,c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D.该装置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四、计算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的质量分数,他们做了如下实验:取24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100克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1)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_____克。。
(2)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C2H5OH)消毒液进行手和其他皮肤的消毒。如图为某品牌乙醇消毒液的标签。(纯乙醇的密度约为0.8g/mL,水的密度约为1.0g/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H2O分子中H原子与O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
(2)乙醇消毒液中乙醇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1.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使得抗病毒药物达菲(Tamiflu)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达菲可由中药八角中提取的莽草酸( shikimicacid)为原料合成,莽草酸的化学式为C7H10O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莽草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3)莽草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保留到0.1%)。
(4)用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符合题意;
B、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是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D、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如氯化钠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固体,盐酸溶液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酒精溶液的溶质是酒精液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解析】
A、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所以一杯溶液中可能有多种溶质,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例如室温下在100g水中氢氧化钙只能溶解0.165g达到饱和,而加入20g硝酸钾没有达到饱和,此时氢氧化钙的浓度小于硝酸钾的浓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题目中NaCl 的溶解度为36g没有说明温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海水晒盐的过程属于蒸发结晶的方式,溶剂减少,氯化钠析出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解析】
A、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符合题意;
B、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不符合题意;
D.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解析】
①蒸发溶剂,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②增加溶质,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③降低温度,不能使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
④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加热升温,不能使所有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硝酸钾等。
故正确的是①②,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要具体分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5.D
【解析】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将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析出晶体后,剩余的溶液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且氯化钠的量很少,所以剩余的溶液可能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确定,故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A、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不符合题意;
B、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不符合题意;
C、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铁架台,符合题意;
D、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玻璃棒用于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析】
由于是向硝酸钾的接近饱和溶液慢慢加入硝酸钾晶体,因此硝酸钾晶体会溶解至溶液饱和不再发生变化,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逐渐的变大至不再发生变化,故选D。
8.B
【解析】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先进行计算:需要氯化钠:100 g×0.9%=0.9g,需要水:100g-0.9g=99.1g,用托盘天平称量0.9g氯化钠,放到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99.1g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即可得到所配溶液,所以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配制。故选B。
9.D
【解析】
A、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配制的蔗糖溶液上下层一样甜,不符合题意;
B、由表中数据可知,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溶质析出,但是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溶质析出,不符合题意;
C、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4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4g蔗糖,当溶剂质量为100g时,该温度下,饱和溶液质量一定为304g,如果溶剂质量不是100g,则饱和溶液质量不是304g,不符合题意;
D、由表中数据可知,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升温后,蔗糖的溶解度增加,不会有溶质析出,溶质、溶剂质量不变,蔗糖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解析】
A、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g,对照表格可知,其属于微溶物质,说法错误;
B、Ca(OH)2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法错误;
C、3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5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0.15g:100g=3﹕2000,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7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50℃时没有析出固体,说法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
A、 t3℃时,甲的溶解度为25g,即t3℃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25g甲,在100g水中加入2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B、t2℃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故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选项正确;
C、甲、乙饱和溶液由t3℃降至t1℃,甲溶液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溶剂质量不变,质量分数下降;乙的溶解度增大,溶质不析出,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不变,质量分数不变,选项错误;
D、由图中信息可知,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选项正确。
故选C。
12.A
【解析】
A、10mL水合10g水,10℃时,根据曲线b,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大于30g,10g水溶解该物质的最大质量大于3g,此时该物质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B、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40g,10g水最多可以溶解甲、乙均为4g>3g,此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C、根据图1,10℃时,甲物质未全部溶解,可知此时甲溶解度小于乙,观察曲线a、b,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说法正确;
D、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乙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说法正确;
故选:A。
13. ⑦ ①⑧⑨ ②④⑥ 均一、稳定
【解析】
(1)⑦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①食盐水、⑧色拉油分散在汽油中、⑨碘酒均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②钡餐((含有不溶于水的硫酸钡))、④血液,⑥泥水均是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③牛奶、⑤肥皂水均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故填:⑦;①⑧⑨;②④⑥。
(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故填:均一、稳定。
14. 甲 20 20% 降温(或蒸发溶剂)
【解析】
(1)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答案为:甲;
(2)当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产生了交点,即在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5g,即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甲或乙的质量为25g。则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20、20%;
(3)A点在甲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40℃时的甲的不饱和溶液。根据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若保证溶质质量不变,且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降温或蒸发溶剂。故答案为:降温(或蒸发溶剂)。
15. 50% 40% 不饱和
【解析】
根据坐标曲线可知,A点时,溶液的质量为100g,溶剂的质量为50g,故溶质的质量为50g,溶质质量分数是×100%=50%;
B点时,溶液的质量为130g,溶剂的质量是50g,溶质的质量是80g,在B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70g水,此时溶液的质量为130g+70g=200g,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40%;
由于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40℃时,M物质完全溶解,升高温度到60℃,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C点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16. B 甲 B、D
【解析】
分析:根据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根据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确定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首先确定出在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在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比较溶液中溶剂的多少;然后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出降温至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溶液状态的变化及溶液中各个量的变化.
解答:解:(1)由于在三个烧杯中只有B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B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答案为B
(2)由于在等量的30℃的水中全部溶解了25g硝酸钠,而20℃的水没有全部溶解25g硝酸钠,说明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答案为甲
(3)A、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它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但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它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在降温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只要比较出它们原来的溶剂的多少即可;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即等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则溶剂甲<乙,故B正确;
C、由于甲溶液随着温度的降低会有晶体析出,因此溶液质量会减小,而乙的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降温后溶液的质量甲<乙,故C错误;
D、在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但乙溶液已经不再是饱和溶液,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和掌握
17. 16 184 左 BA 氢氧化钠易潮解(或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20g HCl、NaCl 7.3%
【解析】
(1)①2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200g×8%=16g,则配制需要水的质量=200g-16g=184g,(合184mL);
②根据“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时药品需放在天平左盘;称量一定量药品时,应先加入砝码、移动游码至所需要称量的质量,然后加入药品至平衡;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为防止氢氧化钠腐蚀天平的托盘,应把氢氧化钠放入玻璃容器内进行称量;
(2)①根据温度变化曲线,当温度达到最高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所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
②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20g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加入15g氢氧化钠溶液时盐酸未完全反应,此时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与盐酸的混合溶液,溶液中溶质为HCl、NaCl;
③20g氢氧化钠溶液中NaOH的质量=20g×8%=1.6g,设该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x,
,
解得x=1.46g,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7.3%。
18.(1) CaCO3+2HCl=CaCl2+H2O+CO2↑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 b
(2)小气球膨胀
(3)③
(4)AC
【解析】
(1)
实验室制备CO2的原理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B装置中关闭开关,试管内产生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试管内液体下压进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试管内液面上升,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继续进行,故装置B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若选用C、D组合装置来测定生成CO2的体积,需要将水压入量筒中,故仪器连接顺序为a→c→b→d;
(2)
将水挤入锥形瓶,若氨气溶于水,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大气压将气球挤大,故出现气球膨胀现象,则说明NH3极易溶于水;
(3)
样品投入试管内水中后,右侧U型管液面左降右升,说明集气瓶中压强变大,则样品投入水中会放热,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都会使集气瓶压强变大,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压强变小,故该样品不可能是硝酸铵;
故选③;
(4)
A、该装置不能收集溶于水或和水反应的气体,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取用气体时,由于c是与外界通着,打开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所以c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下边瓶中放入石灰石,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9.(1)20
(2)解:设CaCl2 质量为x,CO2质量为y。
x=22.2g
y=8.8g
反应后溶液质量=20g+80g-8.8g=91.2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100% ≈24.3%
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3%。
【解析】
(1)
石灰石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固体质量减少,固体减小的质量即为碳酸钙的质量,为24g-4g=20g,故填:20。
(2)
见答案。
20.(1)18;2:1;
(2)乙醇体积分数为75%,可以是将75mL乙醇与25mL水混合,则消毒液中,乙醇的质量为:75mL×0.8g/mL=60g
消毒液中,乙醇的质量分数为:≈70.6%
答:乙醇消毒液中乙醇的质量分数约为70.6%。
【解析】
(1)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
H2O分子中H原子与O原子的个数比为2:1;故填:18;2:1;
(2)见答案。
21.(1)42:5:40 (2)174 (3)48.3%
(4)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400g×20%=(400+x)×10%
x =400g
答: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400g。
【解析】
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1)莽草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2:5:40 ;
(2)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4;
(3)莽草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