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2年4月12日上午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以劳动工具的要素进入社会生产之中的,其价值内涵本应由劳动者所引导。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必然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直接原因。但是,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长,其本身形成了一种为人们广为接受的工具理性意识。工具理性内在与价值理性的天然对抗,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失范,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力量。另一方面,以往先进的科学技术通常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握。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式运用,带来了人们对于工具理性的认可,造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偏狭理解。为应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正确价值引导和合理应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视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恩格斯认为,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体现了社会关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础地位,体现了社会价值在塑造人与自然关系价值方面的引导作用,为当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如果说,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工业文明背景下人对自然的片面挖掘、改造和利用,在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于人的改造活动的支撑。那么,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消极批判,就将成为走向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要的现实和理论进路。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时代,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伴而生,成为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新型模式,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时代问题,引领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对科学技术采取积极的批判模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塑造生态文明方面的作用,
成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进路。为此,我们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充分挖掘和发挥科学技术自身的生态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强力支撑。
(摘自蒋红雨《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有删节)
材料二
当代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正在逐渐消解人与机器的传统边界,造成各种人机嵌合物不断涌现,其后果往往有着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活动层面“改造人类自身”,带来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伦理思考。
尽管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征服自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并未普遍意识到随意地“改造人类自身”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当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尚未产生非常明显的负面社会影响时,过早用法律法规约束这类技术的发展可能并不合适,但从伦理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监督评估、制度引导则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的及时出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给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认为,出于“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目的的技术,都是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当时理解的“人”是自然状态的人,并非其自身成为技术改造对象的人。实用主义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人类自身的这种新情况。当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越来越多地嵌入技术人工物要素时,通过制度安排发挥伦理规约和监督的作用,逐渐成为当代技术治理的迫切任务。
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并不只是改变人类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会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认知能力,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结构稳定性和发展路径。因此,需要综合考察人类的生理器官、人工物系统、社会组织和精神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各种类型有机体之间的和谐,注重事物的生机与活力,注重知情意相结合的伦理教化方式和“大我”意识的养成,这些伦理观念有可能为解决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阻止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前进步伐,而是要考虑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利用这种技术,使技术继续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各种麻烦。基于这种考虑,保证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有机体内部和外部和谐,不断使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价值和伦理因素有效融入技术创新活动之中,是必要的伦理导向。时代在呼唤适合于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新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中国特色的技术伦理治理途径应成为其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
(摘自王前《反思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有删节)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可以成为当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思想资源。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可以为解决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C.人类全面阻止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前进步伐,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尽管随意地“改造人类自身”可能会带来比过度“征服自然”更为严重的后果。
D.探索适合于改造人类自身的技术的新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以中国特色的技术伦理治理途径为重要方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是作为劳动工具进入社会生产之中的,其价值内涵本应由劳动者所引导。科学技术本身并不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直接原因。
B.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正确价值引导和合理应用,是因为以往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式运用,造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偏狭理解。
C.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消极批判,已经成为走向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要的现实和理论进路。
D.无论是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还是实用主义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人类自身的这种新情况。
3.下列选项不能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价值内涵的一项是(3分)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D.财(通“裁”,利用)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荀子·天论第十七》)
4.分析材料一最后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分)
5.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各种困扰与挑战。请综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你对科技治理策略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窗
泰格特(澳大利亚)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被扶起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
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能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林里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
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愈加强烈。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却对加重的原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这时,靠窗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不靠窗的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不靠窗的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发现靠窗那个病人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
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窗外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靠窗的那位病人描绘的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图景,源自他对生活的满腔热望,他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生命的欢乐和求生的力量。
B.文中不靠窗的病人两次“盯着天花板”细节描写,前一处展现他被病魔折磨得彻夜难眠,后一处刻画了他在病友急需救助时的冷酷无情。
C.倒数第四段中“舒舒服服”“静静地躺在那儿”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不靠窗病人心愿得到满足后病情出现好转的情形。
D.靠窗口的病人没有照顾别人的感受,使不靠窗的病人心理失衡,这是导致不靠窗病人在他病危时不伸出援手的根本原因。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病房环境: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门,一扇窗。这样简单单调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靠窗的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作者意在突出医护人员的冷漠。
C.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利用他们之间微小的矛盾冲突,通过两个灵魂的猛烈撞击,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态人情。
D.小说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8.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9.如何理解小说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靠近窗口的病人所看到的窗外情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产业。尝犯法配隶镇兵,以骁勇累迁裨校。朗州众乱,推衙将刘言为留后,言以行逢为都指挥使。行逢以众情表于璟,请授言节钺,璟不从。召言入金陵,言惧,遣副使王进逵、行军何景真与行逢帅舟师袭破潭州,行逢等据其城。言遣使上言周祖长沙兵乱,焚烧公府,请移治朗州。周祖即以言为朗帅,王进逵为潭帅,行逢为潭州行军司马、领集州刺史。未几,进逵寇朗州,害刘言。周祖即以进逵为朗州节度,以行逢领鄂州节度、知潭州军府事。
显德中,世宗将用师淮甸,诏朗州王进逵出师入鄂州界,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壬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及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叔嗣攻其城,进逵败走,为叔嗣所杀,迎行逢为节度。行逢至,即斩叔嗣以徇。世宗乃授行逢郎州大都督、武平军节度、制置武安静江等州军事兼侍中,尽有湖南之地。
行逢在镇,尽心为治,辟署官属,必取廉介之士。有女婿求补吏,不许,返给以耒耜,语之曰:“吏所以治民也,汝才不能任职,岂敢私汝以禄邪?姑归垦田以自活”其公正多此类。条教简约,民皆悦之。然性多猜忌,左右少有忤意者必置于法,麾下之人重足累息。有何景山者,为王进逵记室,常狎侮行逢。及行逢为帅,署景山益阳令,数月,缚投于江。又馆驿巡官邓洵美与翰林学士李昉同年进士,会昉使行逢,召至传舍,与话终日。行逢疑其泄已阴事,黜为易俗场官,潜遣杀之,由是士流不附。
妻潘氏,行逢为帅,不为屈,不入府署,躬率奴仆耕织以自给,赋调必先期输送。行逢止之,不从,曰:“税,官物也,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
建隆三年十月,行逢卒,追封汝南郡王。
(选自《宋史·周行逢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
B.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
C.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
D.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兼任。一般是本职之外兼任较低官职。
B.刺史,“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秦时中央设置,目的是监察百官,维护皇权,澄清吏治。文中即此意。
C.建隆,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古代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纪年法的一种。
D.卒,死亡。古代一般指大夫死亡,后来成为死亡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行逢少年品行不端,不务正业。他年少时游手好闲,不愿从事生产,曾因犯法而被充入镇兵营。
B.周行逢骁勇善战,屡次升迁。他协助攻破潭州并占据潭州城,后又掌管朗州,从一员镇兵逐步升迁到湖南主政。
C.周行逢主政富有个性,深得民心。他主政时期,招收属官,一定要品行廉洁正直之士;施政法律条文简约,百姓都觉得很好。
D.周行逢为人性格多疑,心狠手辣。因何景山曾经轻视侮慢过自己,就把何景山沉江;仅仅是怀疑李昉泄露自己的私事,就对李昉痛下杀手。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所以治民也,汝才不能任职,岂敢私汝以禄邪?(4分)
(2)会昉使行逢,召至传舍,与话终日。(4分)
14.结合文意分析周行逢妻子潘氏的性格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龙钟① 陆游
龙钟一老寄荒村,鼎食山栖久已分。
平日气吞云梦泽,暮年缘在武夷君②。
抢榆敢羡垂天翼,倚市从嗤刺绣文③。
幸有笔床茶灶在,孤舟更入剡溪云。
注:①龙钟,形容身体衰老、行动不便的样子。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山阴(浙江绍兴)时所作。②武夷君,福建武夷山的山神、乡土神;也作为道教中阴间土地所有权的持有之神。③倚市,指经商;刺绣文,指从事刺绣手工艺生产。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时间、空间交代了诗人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状态,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一语双关,既描摹了现时之景,也高度概括了诗人的一生。
C.颈联运用典故,展现了诗人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与自嘲。
D.诗人闲暇写写诗文,煮煮茶;或寄情山水,驾小船游剡溪,已经彻底变得淡泊超然。
16.多位名家评价,陆游《龙钟》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特色。请结合陆游生平和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相》中,用“ , ”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2)《<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出有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胸怀广阔、意志坚定的句子是:“ , ”.
(3)《过秦论》中用“ , ”描写秦始皇统一国家后,对内对外采取强权统治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剪纸艺术创作的根基与灵魂,那么当代艺术精神和现代设计理念便成为剪纸艺术发展的动力引擎。幽默诙谐的卡通形象、富有时尚感的视觉元素, 、别致的构图方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新媒体时代,剪纸艺术的面貌也日趋年轻化、国际化。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 的平面剪纸设计,以及功能多样又创意十足的剪纸文创产品。例如,北京园博园公共展示空间运用现代设计语言,结合新兴材料工艺,将剪纸艺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相互融合,为传统艺术形式插上时尚的翅膀,向世人传达出当代剪纸艺术多层次的审美 。
一张纸和简单的工具,就能幻化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剪纸,无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显现着强烈的泥土气息,散发出悠远 的文化气象。随着冬奥与剪纸相遇。让承载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精神的冰雪之花也在一幅幅作品中绽放开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颖 五花八门 尺度 深邃
B.新意 五光十色 尺度 深重
C.新颖 五花八门 维度 深邃
D.新意 五光十色 维度 深重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冬奥与剪纸相遇,承载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精神的冰雪之花也在一幅幅作品中绽放开来。
B.当冬奥与剪纸相遇,让承载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精神的冰雪之花也在一幅幅作品中绽放开来。
C.随着冬奥与剪纸相遇,也在一幅幅作品中承载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精神的冰雪之花绽放开来
D.当冬奥与剪纸相遇,承载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精神的冰雪之花也在一幅幅作品中绽放开来。
20.语文课上,学习完《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两幅插图(见下图)创作对联,要求对联能够概述人物事迹,表现人物精神。有同学已拟写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可不考虑平仄)(5分)
上联:行吟泽畔,怀石自沉,忠魂传千古。
下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① ,“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② ,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③ ,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
21.下列各项中,作为上述文段结尾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
B.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
C.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粉红,更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
D.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高贵品质,更喜欢她的亭亭玉立。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定会展现魅力和风采;
②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打造,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贯通了中华文脉,诠释着生态文明,彰显了文化自信;
③古老的丝绸之路为我们示范了文明对话和合作共赢带来的辉煌,更向我们示范了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描绘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望;
④文化之“强”,绝不意味着文化霸权,而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进而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合力。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艰难前行过程中孕育出的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读了上述四则材料,结合新时代特点,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一个方面,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原文说“有可能”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而非选项中的“可以”。)
2.D(A.原文表述为“并不必然会”,选项表述成“并不会”,绝对化了。B.材料一第1自然段,以“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论述了理由,选项仅仅给出了一个方面的理由。C.材料一原文是“将”,是“未然”,而此处为“已经”,变成了“已然”)
3.C(C项论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
4.①先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观点;②接着分析问题,指出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进行消极批判的片面性,并从时代特征出发,得出对科学技术采取积极批判模式的结论。③最后解决问题,从发挥科技自身对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的角度论述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答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5.①优化科技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自身的生态价值,以绿色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发挥制度引导作用,通过制度来引导和规范科技的发展与运用;③深化理论研究,吸收和发扬中西方自然观和伦理观念,为科技治理制定新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每点2分,3点即可得6分。学生依据文本的其它建设性意见亦可得分)
6.A(B.“前一处展现他被病魔折磨得彻夜难眠”错,此处不靠窗口病人是因“嫉妒”而彻夜难眠;C.“病情出现好转”错,从下文他“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可看出;D.“没有照顾别人的感受”错,靠窗病人的描述是为了行动不便的病友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希望;“根本原因”是不靠窗病人因嫉妒而变得冷酷残忍。)
7.B(“意在突出医护人员的冷漠”错。)
8.①从情节结构上来看,“窗”是全文的线索,故事是围绕“窗”来写的;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窗”既是病房里的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③从主旨表达来看,“窗”是一个展示平台,展示了作者激浊扬清、斥恶扬善的思想倾向。(每点1分,答3点4分。)
9.①从文章内容来看,靠窗口病人实际上是看不到外面的情形的,他只能看到一堵墙,所以他看到的情景都是他虚构或想象的;②他通过想象,为他们枯燥和单调的病房生活增添了一份生活情趣③靠窗病人希望借此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生存下去。④具体而生动地刻画出靠窗病人的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的品性。(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10.D
11.B(文中“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12.D(人物“李昉”和“邓洵美”弄错,周行逢杀害的实际上是邓洵美。)
13.(1)官员是用来管理百姓的,你的才能不足以担任官职,我哪里敢因偏爱你授给你官职呢?(得分点:“所以”、“私”各1分,句子通顺2分,共4分。)
(2)恰逢李昉出使到周行逢处,叫邓洵美到自己的住处,与邓洵美说了一整天话。(得分点:“会”、省略句式各1分,句子通顺2分,共4分。)
14.①刚强。周行逢当了大官,潘氏却不屈从周行逢。②勤劳俭朴。不进入周行逢官衙居住,仍然带领奴仆耕织养活自己。③深明大义、率先垂范。每年应交的赋税,一定早早的交上去,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就拖交或不交(意近即可,每点1分共3分。)
D(“已经彻底变得淡泊超然”错,此为诗人无奈之举。)
①雄奇奔放”指写景雄伟壮阔,想象自由奇特;“沉郁悲凉”指感情深沉、忧思满怀
②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击金人、收复中原为己任,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但严酷的现实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诗风又展现出沉郁悲凉的一面;③诗中“山栖”“笔茶”“剡溪云”具有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而“气吞云梦泽”也展现了诗人雄奇奔放的特色;同样,“抢榆敢羡垂天翼,倚市从嗤刺绣文”流露出沉郁悲凉的人生感慨。(每点2分,3点共6分。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亦可酌情给分)
17.(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8.C (新颖:新而别致;新意:新的意思、新的意境。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尺度:标准。维度: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深邃:深奥。 深重:罪孽、灾难、危机、苦闷等程度高。)
19.D(此病句有二处错误:第一处是“随着……相遇”,搭配不当,可改为为“随着……的相遇”,据此排除A、C,第二处是成分残缺,缺主语,应该去掉“让“字,据此排除B。)
20.放牧海上,持节孤守,英名颂万年。(符合对仗格式2分;概括人物事迹,表现人物精神3分。学生有符合要求的对句亦应给分。)
21.B(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的逻辑。A项“粉红”和“清香”与上文顺序不照应;C项原文中“粉红”与“清香”并无轻重主次之分,不存在递进关系;D项递进错误,“亭亭玉立”是“表”,“高贵品质”是“里”,应该由表及里递进。)
22.①风停了②有的荷花半开着③湖水清澈见底(湖水非常清澈)(第①处要依据上一句“一阵清风吹来”对应的补充下一句的前半句,而横线句后面的句子是“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所以此处应填“风停了”;第②处上一句“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此处后面的句子“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可知此处应补写“有的荷花半开着”;第③处结合后句“水中红鲤历历可见”,可知是写湖水的清澈,故填“湖水清澈见底”或“湖水非常清澈”。)
23.作文
①材料分析:综观4则材料,阐释了两个主要问题:1.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作用;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学生可以就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立意,或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立意。
②参考立意:激发活力,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③给分要点:立意、行文结构、语言表达、文体(演讲稿)、卷面、篇幅完整。
④评分标准:45分切入;一类46 60;二类40 45;三类35 39;四类0 34
附:文言翻译
周行逢,是朗州武陵人。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务正业。曾经因犯法被判进入镇兵营当差,因为作战勇敢多次升迁为裨校官。朗州发生叛乱,大家推举牙将刘言担任朗州留后,刘言任命周行逢为都指挥使。周行逢把朗州百姓的想法上奏给南唐皇帝李璟,请求授给刘言节钺(任命刘言为朗州主帅),李璟没有答应。李璟召刘言到都城金陵去,刘言害怕,派副将王进逵、行军何景真与周行逢率水师攻下潭州,周行逢占据了潭州城。刘言派使者上奏后周太祖,称长沙发生兵变,乱兵焚烧官府衙门,请求把自己的治所移到朗州。后周太祖就任命刘言为朗州主帅,王进逵为潭州主帅,周行逢为潭州行军司马、兼任集州刺史。没过多久,王进逵进犯朗州,杀害刘言。后周太祖就任命王进逵为朗州节度使,任命周行逢兼任鄂州节度使、掌管潭州军府事务。
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在淮河流域开展军事行动,下诏让王进逵进军鄂州,王进逵派遣部将潘叔嗣带兵五千作为先锋。潘叔嗣行军到鄂州地界,回军袭击王进逵,王进逵听到这个消息,快速赶路进入武陵。潘叔嗣进攻武陵城,王进逵作战失利,弃城逃走,为潘叔嗣所杀,潘叔嗣迎接周行逢作朗州节度使。周行逢到任,立即斩杀潘叔嗣示众。后周世宗于是授予周行逢朗州大都督、武平军节度使、掌管武安静江等州军事并兼任侍中之职,统领整个湖南之地。
周行逢镇守湖南期间,尽心尽力治理湖南,征召任命下属官员,一定选取廉洁正直的人。他的女婿请求补任官职,周行逢没有答应,反而给他女婿农具,他对女婿说:“官员是用来管理百姓的,你的才能不足以担任官职,我怎么敢因偏爱你而授予你官职呢?你暂且回去种田养活自己。”他的公正大多像这样。他施政法律条文简约,百姓都觉得好。但生性喜欢猜忌,身边的人稍微忤逆他一定被用律法惩处,他的部下(因此)战战兢兢。有一个叫何景山的人,是王进逵的记室(秘书),经常轻视侮慢周行逢。周行逢担任主帅后,就让何景山代理益阳县令,过了几个月,把何景山绑起来沉到江里去了。馆驿巡官邓洵美与翰林学士李昉是同一年的进士,恰逢李昉出使周行逢处,就叫邓洵美到他住的地方,和邓洵美说了一整天的话。周行逢怀疑邓洵美向李昉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将邓洵美贬职为易俗场官,并暗中派人杀掉邓洵美,因此士人不再依附周行逢。
虽然周行逢担任主帅,但他的妻子潘氏,不肯屈从周行逢,不愿进入周行逢的官邸生活,自己带着仆人耕地织布养活自己,该缴纳赋税时一定在期限以前交上去。周行逢阻止她,她不听从,说:“赋税,是官府的,如果主帅自己免除自己家的赋税,拿什么作下属的榜样?”
建隆三年十月,周行逢去世,被朝廷追封为汝南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