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10讲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免疫
高考生物冲刺提分训练及解析
1.[2021安徽蚌埠第四次质量检查]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肿患者可通过静脉向血浆中输入白蛋白消除组织水肿
B.激素 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 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抗原—抗体反应、碳酸氢根与乳酸反应和肝糖原水解均可发生于内环境中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
一、选择题
[解析] 水肿患者可通过静脉向血浆中输入白蛋白,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消除组织水肿,A正确;激素、抗体、神经递质、血浆蛋白、葡萄糖、 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B正确;肝糖原水解发生在肝细胞中,不能发生于内环境中,C错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2.[2021山东潍坊二模] 已知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微粒数量
B.输入大量的 葡萄糖溶液后,小鼠的尿量会增加
C.血浆中的葡萄糖被细胞不断利用,会导致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D. 葡萄糖溶液进入血浆中会影响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B
[解析]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A错误;输入大量的 葡萄糖溶液后,葡萄糖被细胞利用,通过氧化分解产生水,部分葡萄糖也可以通过合成糖原产生水,水排出细胞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尿量增加,B正确;在机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会持续下降,C错误; 的葡萄糖溶液与动物血浆是等渗的,不会引起细胞内液渗透压改变,D错误。
3.[2021河北石家庄质检] 冬天的清晨,同学们从温暖的家里出来,走在寒气袭人的上学路上,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
B.寒冷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
C.寒冷的室外,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无法相对平衡,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解析] 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较低,因此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A正确;寒冷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量,B正确;寒冷的室外,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达到产热量和散热量的相对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错误;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4.[2021河北衡水中学第三次调研] 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组织细胞葡萄糖的氧化利用
B.下丘脑能够通过分级调节控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
D.肝脏的细胞膜上有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D
[解析]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进而使血糖上升,A错误;下丘脑能够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错误;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而合成糖原的场所是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C错误;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实现对血糖升高的调节,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D正确。
5.[202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论述:“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图中甲为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论述中可看出,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B.甲 段中肾小管腔中渗透压过高导致多尿、口渴
C.乙 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
D.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
D
[解析] 从论述中的“甘”“肥”可看出,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A正确;图中糖尿病患者 段中肾小管腔中葡萄糖过多,不能被全部重吸收,导致渗透压过高,水分重吸收少,从而多尿、口渴,B正确;乙为正常人,开始运动后 段体内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导致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人体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糖氧化分解加强,血糖浓度降低,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以升高血糖,D错误。
6.[2021辽宁实验中学四模]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C.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可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B
[解析]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A错误;吞噬细胞参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B正确;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C错误;免疫细胞中的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没有特异性,免疫细胞中的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7.[2021辽宁铁岭一模] 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字母 表示细胞,数字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甲、乙分别表示骨髓和胸腺
B.图中字母所示的细胞除 外,其余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机体消灭新冠病毒需要⑨和⑩共同参与
D.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胞内的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并阻止其增殖,这属于体液免疫
C
[解析] 图中在甲分化出的细胞是 细胞,在乙分化出的细胞是 细胞,所以甲、乙分别表示胸腺和骨髓,A错误;图中字母所示的细胞除 外,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错误;机体消灭新冠病毒需要⑨细胞免疫和⑩体液免疫共同参与,C正确;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只能与内环境中的病毒结合,D错误。
8.[2021吉林高三第四次调研] 2020年初,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血清疗法。利用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浆输入重症患者体内。其免疫学原理是( )
A.利用康复患者的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
B.康复患者的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直接帮助重症患者对抗该病毒
C.康复患者的淋巴因子,能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
D.康复患者的血浆中抗体丰富,可以增加重症患者的免疫力
B
[解析] 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蛋白质,叫做抗体,由材料可以看出,使用康复患者的血浆用来治疗新冠肺炎,是因为康复患者的血浆中存在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直接帮助重症患者对抗该病毒,B符合题意。
9.[2021四川攀枝花二模] 侵染辅助性 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 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
D.侵染辅助性 细胞时, 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D
[解析] 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 细胞,说明辅助性 细胞表面有 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B正确;随着艾滋病病人体内大量的 淋巴细胞的死亡,患者免疫功能瓦解,所以最终导致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侵染辅助性 细胞时, 中的逆转录酶会进入宿主细胞,D错误。
10.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 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等物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过程中 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 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C.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监视和清除功能的正常反应
B
[解析] 据图分析,过敏反应过程中 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该过程有抗体产生,说明有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 抗体结合,使得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等物质,产生过敏症状,B正确;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反应,D错误。
11.[2021河南三市第一次质量检测] 运动员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出色表现的基础是机体复杂而又精准的调节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赛前运动员情绪高度紧张,肾上腺素的合成与释放量会明显_______。
增加
[解析] 肾上腺素可以提高组织兴奋性,加速代谢,当情绪高度紧张时,肾上腺素的合成与释放量会明显增加。
二、非选择题
(2) 比赛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渗透压_______。比赛开始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_______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升高
产热和散热
[解析] 比赛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造成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体温的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 比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受_______________(器官)的调控。
下丘脑、垂体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因此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受下丘脑、垂体的调控。
(4) 比赛结束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剧烈运动后人体内环境的 不会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时间较长
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
[解析] 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作用时间较长,故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内环境 显著下降。
(5) 马拉松比赛时,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在___________。
大脑皮层
[解析] 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躯体运动的高级神经中枢。
12.[2021辽宁名校高三联考] 葡萄糖转运体 是一类负责机体葡萄糖进出组织器官的关键门控蛋白,负责组织器官的能量供给和机体葡萄糖水平稳态调节功能,已命名了12种,其中 广泛分布于众多组织器官,其表达和功能异常与很多疾病相关; 是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内最主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胰岛素调控的 膜转运(如图所示)对于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1) 胰岛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相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解析] 由图可知,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将信息传递到了相应的靶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 胰岛素能够促进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上的 数量增多,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使血糖含量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图中①②③过程分别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降
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解析] 胰岛素能够促进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上的 数量增多,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使血糖含量下降;进入组织细胞的葡萄糖可以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3) 血糖含量升高,能够直接作为信号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生物体内能够影响胰岛素分泌的途径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下丘脑能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时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即血糖含量降低时,能通过反馈调节作用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解析] 血糖平衡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的分泌除受血糖含量升高影响外,还受到下丘脑相关神经的支配,另外,反馈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机制,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还有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4) 研究表明, 在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请据此提出一种研制治疗肿瘤药物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研制抑制与肿瘤细胞中 合成有关基因表达的靶向药物;研制抑制肿瘤细胞中携有 的囊泡与膜融合的药物
[解析] 在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是因为肿瘤细胞的代谢旺盛,需要消耗较多的葡萄糖,而葡萄糖需要 转运,所以可以从减少 的数量或降低其运输葡萄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要考虑到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强调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如可研制抑制与肿瘤细胞中 合成有关基因表达的靶向药物。
13.[2021四川遂宁三诊] 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肺炎第一代疫苗指的是①灭活疫苗和②减毒活疫苗;第二代疫苗又称为③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原理获得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病原特异性结构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第三代疫苗是核酸疫苗,包括④ 疫苗和⑤ 疫苗,其中 疫苗是将编码某一抗原蛋白的基因作为疫苗,注射到人体中,通过正常的人体生理活动产生抗原蛋白,诱导机体持续作出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1) 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当兴奋传到___________时人会产生痛觉。注射疫苗后,部分人出现轻度发热现象,从体温调节的角度说明发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脑皮层
(疫苗引起代谢加快)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解析] 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发热是因为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 在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方面,疫苗_____________(填编号)能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要产生相同的免疫效果,在接种剂量上_______(填“减活”或“灭活”)疫苗要加大。
①②③④⑤
灭活
[解析] 根据题干分析,①②③④⑤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即都能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灭活的疫苗产生的免疫效果没有减毒活疫苗那么强烈,因此要产生相同的免疫效果,在接种剂量上灭活疫苗要加大。
(3) 防疫道路千万条,接种疫苗第一条。打两针新冠疫苗,少一份病毒烦恼。请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两条口号蕴含的科学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种疫苗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预防,相对其他阻止病毒扩散的措施更有效,更持久,打两针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 打疫苗作为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手段,这是基于接种疫苗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预防,相对其他阻止病毒扩散的措施更有效,更持久。打两针新冠疫苗,少一份病毒烦恼,打两针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 为了研究国内外甲、乙、丙三种疫苗的效果差异, 、 两个科研小组分别以感染康复者和从未感染者为实验对象,哪一组选材更科学?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感染康复者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
扰
[解析] 要研究疫苗的效果,应该选择从未感染者为实验对象,这样能排除感染康复者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机制(强化练)
1.[2021宁夏吴忠联考] 下列为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具体事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C.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D.维持内环境中 、 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B
一、选择题
[解析] 淋巴液和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A正确;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定向作用于甲状腺,B错误;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可以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内环境中 、 浓度的相对稳定是维持神经细胞正常兴奋性的基础,D正确。
2.[2021四川眉山三诊] 给甲、乙两组健康小鼠分别静脉注射 生理盐水和 的葡萄糖溶液(两种溶液的渗透压都与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一段时间后( )
A.甲组小鼠的排尿量会明显大于乙组小鼠
B.甲组小鼠机体内的产热量明显小于乙组
C.甲组小鼠内环境中 浓度要大于乙组
D.甲乙两组小鼠胰岛素的分泌量完全相同
C
[解析] 甲组和乙组小鼠静脉注射的溶液渗透压相等,乙组小鼠注射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甲组小鼠的排尿量小于乙组小鼠,A错误;甲组和乙组小鼠的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甲组小鼠机体内的产热量大致等于乙组,B错误;甲组小鼠静脉注射 生理盐水( 的 溶液),内环境中 浓度增加,乙组注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被细胞吸收利用,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内环境中 浓度降低,甲组小鼠内环境中 浓度要大于乙组,C正确;乙组注射的是 的葡萄糖溶液,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含量会增加,甲组注射生理盐水,胰岛素含量基本不变,因此甲组小鼠胰岛素的分泌量小于乙组,D错误。
3.[2021云贵川桂四省高三联考] 在突触小体内, 与突触囊泡上的 蛋白结合形成 蛋白复合体,该蛋白复合体作用于突触前膜后,能促进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快速释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含有与 蛋白复合体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B.释放的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突触后神经元内 浓度升高
C. 蛋白的合成增多,可能会减弱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D.抑制 蛋白复合体的形成能减缓乙酰胆碱的释放
C
[解析] 蛋白复合体能作用于突触前膜,可推知突触前膜含有与 蛋白复合体结合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膜上 通道打开, 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从而传递兴奋,B正确; 蛋白的合成增多,会促进乙酰胆碱的快速释放,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C错误;抑制 蛋白复合体的形成能减缓乙酰胆碱的释放,D正确。
4.[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 河豚毒素 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用 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 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 的作用机理可能为( )
A. 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 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
B. 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
C.吃河豚中毒后可引起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
D. 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的位置,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A
[解析] 依据题图可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主要取决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明显减弱,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减弱甚至不兴奋,主要原因可能是 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突触前神经元 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也导致了突触后膜兴奋受到抑制,A正确;若 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则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B错误;吃河豚中毒导致肌肉不产生兴奋,肌肉松弛,C错误;若 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的位置,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则突触前膜兴奋,后膜不兴奋,D错误。
5.[2021浙江宁波镇海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 如图将蛙的两个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适宜溶液中进行相关实验, 为适宜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具有突触结构的是②④
B.因神经和肌肉存在电位差,故无刺激时右肌肉可能收缩
C.给予右肌肉适宜刺激,左肌肉不会发生电位变化
D. 刺激可引起电表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C
[解析] 由图可知,②④为神经和肌肉接头,有突触结构,A正确;神经和肌肉存在电位差,故无刺激右肌肉也可能兴奋,可能会收缩,B正确;给予右肌肉适宜刺激,兴奋可以传递到左肌肉,故左肌肉会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刺激 ,电表的两极会先后发生兴奋,故电表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D正确。
6.[2021内蒙古通辽新城一中高三增分训练] 人体内有些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控,常见的有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1:下丘脑→垂体→腺体 激素
途径2:下丘脑→腺体 激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由途径1分泌的激素都可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经由途径2分泌的激素都不存在反馈调节
C.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1、2
D.途径1分泌的激素与途径2分泌的激素只存在拮抗关系
C
[解析] 经由途径1分泌的激素不一定都可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如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不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经由途径2分泌的激素可存在反馈调节,血糖调节涉及的激素如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运输到垂体储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1、2,C正确;途径1分泌的激素与途径2分泌的激素可能存在拮抗关系,也可能存在协同关系,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存在协同关系,D错误。
7.[2021山东泰安四模] 体液中血糖的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口服等量的葡萄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明显强于静脉注射,这种额外的效应被称为肠促胰岛素效应。下列关于探究肠促胰岛素效应调节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若葡萄糖刺激使小肠中的感受器兴奋,进而引发胰岛素分泌,则属于神经调节
B.若葡萄糖是通过刺激小肠细胞分泌激素,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则属于体液调节
C.剔除小肠中的所有神经后口服葡萄糖,若胰岛素含量降低,说明存在神经调节
D.口服葡萄糖的同时加服胰岛素,会使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升高,降血糖能力更强
D
[解析] A项经过了反射弧的作用,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项只涉及激素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剔除小肠中的所有神经后,意味着排除了神经调节的作用,此时口服葡萄糖,若胰岛素含量降低,说明胰岛素分泌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C正确;胰岛素在口服的过程中会被分解,从而失去效果,D错误。
8.[2021河北石家庄第二次质量检测] 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病。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 和注射后 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表。下列对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 前
注射 后
C
A.病人甲患有垂体功能缺陷病,该类病人体内的 浓度较正常人偏高
B.病人乙患有下丘脑功能缺陷病,可直接静脉注射 进行治疗
C.病人丙患有甲状腺功能缺陷病,可口服甲状腺激素制剂的药品来缓解症状
D. 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解析] 病人甲注射 前,TSH含量低,注射 后,TSH含量升高,很可能是下丘脑有问题,该病人体内 分泌不足,含量偏低,A错误;病人乙注射 前后,TSH含量不变,属于垂体缺陷型,应直接注射TSH进行治疗,B错误;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 或TSH都不能治愈,需要注射或口服甲状腺激素制剂的药品来缓解症状,C正确; 是由下丘脑分泌和释放的一种激素,D错误。
9.[2021湖北襄阳四中考前冲刺] 为了预防新冠病毒,科学家们不仅研发了新冠疫苗(灭活病毒疫苗),还在努力研发“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一种有抗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凭借特异性强和亲和力高的特点,中和抗体能抢先与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 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继而被免疫系统清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灭活病毒疫苗相比,中和抗体的优势是起效快、安全性高,更适用于老人和小孩
B.中和抗体既能预防、又能用于治疗新冠肺炎,但预防原理和灭活病毒疫苗不同
C.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
D.注射中和抗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病毒的作用
D
[解析] 根据题意,中和抗体能直接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效更快,更适用于老人和小孩,A正确;根据题意,中和抗体预防新冠肺炎的原理是中和抗体通过抢先与病毒的 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感染细胞,起到预防作用,而传统疫苗相当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二者原理不同,B正确;中和抗体与病毒(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C正确;新冠疫苗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注射中和抗体是直接与新冠病毒 蛋白结合,阻断其与宿主结合,使病毒无法感染细胞,D错误。
10.[2021辽宁朝阳二模] 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为了预防寨卡病毒,科学家研制的DNA疫苗是含有一段根据病原体设计的DNA片段,导入体内后,某些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病原体的分子。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效果更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寨卡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效应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有报道称,寨卡病毒感染成年人,可引起患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神经组织引发中风,该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C.注射DNA疫苗后,细胞会利用设计的DNA片段直接合成抗体消灭抗原
D.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免疫防御作用更强
[解析] 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病原体,要依赖细胞免疫的效应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放出病原体,A正确;患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由题意可知,注射DNA疫苗后,某些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病原体的分子,这些分子起到抗原(疫苗)的作用,可以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错误;适当地多次接种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免疫防御作用更强,D正确。
11.[2021西南名校联盟高考适应性考试] 人和高等动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强烈刺激下会引起 的分泌量增加,其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 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表示糖皮质激素)
二、非选择题
(1) 感受器在接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兴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激素和神经递质均参与了题述过程,它们在发挥作用时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 神经递质与激素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3) 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_____________(填“分级”“反馈”或“分级和反馈” )调节。若给正常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 ,随后其血液中 水平会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级和反馈
降低
能促进 的分泌, 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
[解析] 由图可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节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而图中 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则体现了反馈调节。由图中调节过程可知,给动物注射 可促进 的分泌, 含量变多后又会抑制下丘脑分泌 ,故 水平会降低。
(4) 分泌量增加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并能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升高
[解析] 由题可知, 分泌量增加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并能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血糖浓度会升高。
12.[2021宁夏银川一中等17校高三联考] 在不同品系的大鼠间移植肝脏时,供体肝作为抗原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受体大鼠死亡,而有些大鼠上述反应不明显,出现“免疫耐受”。为研究“免疫耐受”机理,科研人员首先利用 、 两个品系的大鼠进行肝移植实验,统计手术后的大鼠生存率,得到图1所示实验结果(移植关系用“供体→受体”表示),进而科研人员测定了上述三组大鼠血清中淋巴因子 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图1
图2
(1) 供体肝移植到受体大鼠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是___________。为提高术后大鼠成活率,可对术后大鼠用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作用是使接受器官移植的大鼠的_________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_________________状态。
细胞
无应答或弱应答
[解析] 器官移植后,细胞免疫会将移植器官中的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攻击。所以供体肝作为抗原会诱导大鼠产生大量效应 细胞,发生细胞免疫排斥。为提高术后大鼠成活率,可对术后大鼠用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作用是使接受器官移植的大鼠的 细胞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细胞免疫
(2)① 据图分析,甲组大鼠在第3~7天 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与该组大鼠出现较强___________反应一致,推测 能够_______甲组大鼠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免疫排斥
促进
[解析] 图1中甲组大鼠存活率下降,说明免疫排斥在增强,图2中甲组大鼠 量增高,可见 量增高与免疫排斥反应的变化是一致的。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是由细胞免疫来执行的,所以推测 可能是促进了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增强免疫排斥的。
② 乙组大鼠在第3~5天体内 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 淋巴细胞的凋亡,由此推测,乙组大鼠手术后3~5天高表达量的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建立免疫耐受。
诱导 淋巴细胞凋亡
[解析] 图2中乙组大鼠初期的 量非常高,但变化趋势是在减小,并且题中信息为“ 天体内 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 淋巴细胞的凋亡”,而图1中显示乙组存在免疫耐受,所以有理由推测高表达量的 诱导了 细胞凋亡,使细胞免疫减弱。
③ 验证上述推测的一种方法为:用_________________的 品系大鼠重复乙组实验,并与甲、乙两组大鼠生存率进行比较。
合成缺陷
[解析] 验证“高表达量的 诱导了 细胞凋亡,使细胞免疫减弱”。根据假说—演绎法,如果上述推测正确,可以说明 品系大鼠体内的 量非常少时, 细胞不易凋亡,细胞免疫较强,大鼠的存活率应该会非常低(类似甲组存活率,不同于乙组存活率)。完成此推测需要体内 量非常少的 品系大鼠作为对照,所以选用 合成缺陷的 品系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