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二战后,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趋于衰退,很多工厂废弃,机器布满铁锈,被称为铁锈地带,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C.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D.国家忽视传统产业升级
2.中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科技革命。除去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3.纪录片《辉煌中国——创新活力》中说: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这反映了中国充分应用了新科技革命才出现的
A.计算机网络技术 B.电讯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内燃机技术
4.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科学技术带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已经沦为人完全被社会总体控制的一个异化的社会。该论断
A.批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揭示科学技术进步的双重效应
C.强调西方社会人类自身的异化 D.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
5.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它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电子商业兴起的前提条件是
A.国际投资的发展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工业革命的深入 D.便利的交通
6.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这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7.如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美国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优势
C.美国经济以外向经济为主 D.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8.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智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
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9.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
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
10.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表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C.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11.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讯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12.《互联网进化论》一书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B.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13.“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现代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
B.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产品的发展
D.促进了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14.现在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下表为1995年和2014年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欧洲 美国 亚洲(中国除外) 中国 世界其他地区 全球互联网人口
1995年 22% 61% 12% 0% 5% 3500万(0.6%)
2014年 19% 10% 28% 23% 21% 2800百万(39%)
A.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 B.亚洲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
C.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 D.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15.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的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语“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20世纪末,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有些高风险、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实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体制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概括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出现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一部手机走天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但是,社会信息化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障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诸如美国政府甚至通过监听计划窃听美国民众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信息;它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它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以及英语的冲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2)谈谈你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
18.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宗教神学的冲击。
(2)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新兴智能产业不断涌现,使得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趋于衰退,故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家忽视传统产业升级”,故D项错误。
2.B
【详解】
注意题干的两大条件,一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是“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故B项正确;A、C两项时间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故排除;D项不属于空间技术成就,故排除。
【点睛】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移动支付奠定基础,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4.B
【详解】
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科学技术增加物质财富同时也使得人被异化,这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B正确;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排除A;人类的异化是科学技术导致的,而非自身发生,排除C;D与题干主旨脱节,排除。
5.B
【详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推动了电子商业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6.A
【详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材料“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可知农业的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7.D
【详解】
材料反映了美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结合时间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推行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因此D正确;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D。
8.C
【详解】
中美将会是新一轮科技潮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竞争对手,于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主要是因为美国想减缓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速度,实质就是大国竞争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故答案为C。A项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出中美之间的竞争,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中美之间不存在冷战,排除B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博弈一说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C。
9.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加强,C选项排除。核爆炸与航天无关,A选项排除。尖端科技领先美苏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的结论,D选项排除。
10.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所以C项表述符合题意,A D两项不符合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B项说法明显错误,答案选C。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点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是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防科技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所产生影响的系统总结,这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牢固掌握的话语。
11.A
【详解】
材料反映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通信和交通,我们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我们的购物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选择A。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并没有强调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和同步发展,故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基本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
12.A
【详解】
工业革命之前已经有工厂,信息革命后也依然存在工厂,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意思是工业革命后人像机器一样工作,信息革命后,许多人可以做的工作机器也可以做。说明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故A正确。 “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不代表机器与人的争斗止于信息革命,该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错误。由常识可知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且该项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材料“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为现代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可知,这一重大科技成就电的发现和应用,其推动力电力工业和电器产品的发展,C正确;A是蒸汽机的作用,排除;B是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排除;D是内燃机的作用,排除。
14.D
【详解】
根据图表可知,对比1995年,2014年全球互联网人口总数大幅增长,各国家和地区占比也有较大提高,说明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广,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故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故排除A;亚洲人口众多,因此占比高不代表渗透率最高,故排除B;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
15.D
【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的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于是出现“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必须相应地作出调整,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属于本质,排除。
16.(1)趋势:科技成果在全球扩散;全球科技一体化的趋势:区域丙技术的合作: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2)原因: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家间综合国力的差距:发达国家科技实力雄厚、科技创新体制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努力追赶。
【详解】
(1)趋势:根据“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得出科技成果在全球扩散、全球科技一体化的趋势;根据“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得出区域内技术的合作;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得出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得出发达国家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2)原因:根据“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得出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得出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根据“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根据“世界各国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体制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得出国家间综合国力的差距;根据“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得出发达国家科技实力雄厚、科技创新体制完善;根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得出发展中国家的努力追赶。
【点睛】
17.(1)背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快速增长。
(2)认识:一方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影响个人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传播不良信息;使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及英语的冲击。总之,“社会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
【详解】
(1)由材料“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得出,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共享;由材料“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由材料“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并结合所学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快速增长。
(2)由材料“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得出,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由材料“保障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得出,影响个人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传播不良信息;由材料“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以及英语的冲击”得出,使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及英语的冲击;由社会信息化的积极、消极影响得出,“社会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
18.(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
(2)①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牛顿力学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②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主流;政治革命推动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生产方式)在欧美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科学革命推动政治革命: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回答法国大革命亦可);政治革命推动科学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详解】
(1)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
(2)论证:根据材料“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分别论证: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革命:根据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的背景可知,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主流;政治革命推动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生产方式)在欧美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推动政治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回答法国大革命亦可);政治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