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D.产业结构的调整
2.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3.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 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
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 D.城市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4.1840年的曼彻斯特。曲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5.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居住环境的改善
B.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6.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 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
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
C.环境治理依靠了法制力量
D.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7.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这种变化表明
A.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
B.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
8.城市化水平与一国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对下图认识正确的是
A.过渡时期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B.“大跃进”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C.“文革”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D.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
9.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11.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12.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 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
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14.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15.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伴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城市化进程也出现。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法国的巴黎配套建成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和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
城市化进程表现在很多方面: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实质性改变。
选择所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某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政治地位决定着经济规模和城市的规模等级。但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这一规律逐渐发生了变化,经济独立的推动作用逐渐显露。虽然唐代全国性城市仍以长安、洛阳为首,但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苏州、杭州也上升为居民十万户的全国性城市,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城市发展及其推动力量浅析》
材料二 在这40年(1978~2018年)中,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高速发展,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日趋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
——摘编自徐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大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期以后城市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西欧乡村劳动力大转移。19世纪,英国至少40%的城市人口增长可以被认为来自乡村地区,60--90%欧洲城市的发展源自移民。1851年,英国几乎所有大城市成年人口中移民占比超过66%。在米卢滋,工场的移民来自法国、瑞士和德国等诸多国家。传统移民模式中大多数女性到城市做女佣,她们有的攒够嫁妆就回到乡村小镇,同样,乡村男性在冬季农闲时来到城市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是夏季建筑工期成群来到城市,以躲避农业衰退或乡村工业萧条,或是补充乡村收入不足。随着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迁移转变为长距离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死亡率的下降,城市降低了发展中对移民的依赖,这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不可忽视的是,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
——据羡萌《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16一2O世纪)》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城市病治理的先驱。从托马斯 莫尔开始,“乌托邦”就成为“理想社区”或“模范城市”的代名词,之后欧文等人都做了类似的努力。从19世纪初期开始,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1844--i848年,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中心,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大都市建筑法案》《公害移除法案》《城市改善条例法案》《公共卫生法》,同时,成立了城市治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卫生事务。之后,在住房方面,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英国实业家、慈善家或社会活动家成立的许多慈善建筑公司和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房屋建筑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09年开始的一系列城乡规划法案妥善地解决了土地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问题。
——据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材料“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表明了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A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化进程,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的提高,C排除;材料未涉及产业的结构调整,D排除。故选A。
2.A
【详解】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3.C
【详解】
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由此可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能为此提供佐证,故C正确;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错误;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故D错误。
4.C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中卫生问题显现,导致越靠近城市中心地区死亡率越高,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城市医疗技术水平,排除;D项,英国城市问题源于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并非殖民扩张,排除。
5.D
【详解】
材料反映近代英国人口不断增加的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加显著,和当时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工业化合城市化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居住环境整体恶化,排除A;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殖民地充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所以英国不特意掠夺殖民地人口往英国,排除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实际中期,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6.C
【详解】
从题目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大气清洁法》《水资源法》《污染控制法》法律,其内容是环境治理,这主要表明英国通过法制力量治理环境,故C项正确。题目重在强调法制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而未提及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题目未涉及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题目是英国议会立法治理环境,而未体现人民环保意识,故D项错误。所以选C。
7.B
【详解】
从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和出现了“工业大都会”。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工厂制的出现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相对集中则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故选B。材料提到的使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出现,没有提到“英国城市分布”,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才初步实现城市化,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D只是现象,没有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故排除D。
8.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强调“1949-1963年的城市化进程从10,60%到15.50%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故D项正确;A中过渡时期错误;B中大跃进是延缓城市化;C中文革尚未开始。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探索·一五计划
9.B
【详解】
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没有强调其空间地域上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
10.B
【详解】
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一直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AD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C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
【点睛】
11.D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1949年是解放战争关键的一年,由于此时的战争影响了城市化进程,D正确;表格中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经引起相应关注,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前期,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城市化率确有一定提高,故C项说法错误。
12.C
【详解】
19世纪欧洲大多数居民的健康遭受大气和水等污染影响,虽然英国有相关法令出台,但依然存在因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说明当时环境问题严重,只有英国一国的努力不够,治理污染需要欧洲各国的努力,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C项正确;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能说明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A项错误;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没有概括出材料主旨,D项错误。
13.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开始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题干中“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实际上是调整国民经济的表现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的粮食供应,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故D项正确;AC项与时代背景不符,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
14.A
【详解】
本题考查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故A项正确;B、C项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人口向城市郊区的聚集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15.C
【详解】
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排除D项。
16.示例:城市化不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改变原有的生活关系。现代化城市有着高度发达的通讯、交通网络、缩短了国家之间、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程,正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今天知识和观念不断更新,而人们必须不断放弃遗忘的生活习惯,以适应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城市圈之间的人际交往进程,而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的信息交流。
【详解】
本题具有开放性,根据材料“城市化进程表现在很多方面: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实质性改变”,可以选择所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某个方面,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谈谈你的感受。如城市化不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改变原有的生活关系。现代化城市有着高度发达的通讯、交通网络、缩短了国家之间、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程,正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今天知识和观念不断更新,而人们必须不断放弃遗忘的生活习惯,以适应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城市圈之间的人际交往进程,而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的信息交流。表述要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语言简练。
17.(1)变化: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江南许多城市迅速崛起。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政府抑商政策的放松;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加快;国内水运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推动。
(2)特点:城镇数量增长迅速;城镇总体规模扩大;城市群快速聚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城市治理体系日趋现代化;与生产力发展相互推进。
【详解】
(1)变化:根据“但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可得出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根据“苏州、杭州也上升为居民十万户的全国性城市,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得出江南许多城市迅速崛起。原因:根据“但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这一规律逐渐发生了变化”可得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根据所学,可从政府政策、社会环境、重心南移、水运交通等方面概括。
(2)特点:根据“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得出城镇数量增长迅速;城镇总体规模扩大;根据“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高速发展”得出城市群快速聚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根据“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日趋迈向现代化得出城市治理体系日趋现代化;根据”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得出与生产力发展相互推进。
18.(1)特征:数量大;国家多;范围广(或既有国内流动又有国际流动和洲际流动,或既有就近迁移又有长距离迁移,答出现国际流动、洲际流动、长距离迁移也可给分);既有往返式迁移(临时性迁移)又有永久性迁移(答有的迁移属于临时性迁移也可给分);年龄结构以成年人为主。
原因:农村经济萧条,收入不足;城市医疗卫生落后导致人口死亡率高;工业革命的开展(或城市化运动,或交通运输进步);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农奴制改革。
(2)趋势:由空想到科学(或由理论到实践);法制化(或法律不断完善);强化中央政府权力;主体多.元化(或参与力量不断增多);逐步深入(或由局部治理到综合治理,或治理由公共卫生、住房扩展到城乡规划
【详解】
(1)特征:根据“西欧乡村劳动力大转移。19世纪,英国至少40%的城市人口增长可以被认为来自乡村地区,60~90%欧洲城市的发展源自移民。1851年,英国几乎所有大城市成年人口中移民占比超过66%”可概括出“数量大”;根据“在米卢滋,工场的移民来自法国、瑞士和德国等诸多国家,随着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迁移转变为长距离运动。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可知“国家多”、“范围广”;根据“她们有的攒够嫁妆就回到乡村小镇,同样,乡村男性在冬季农闲时来到城市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是夏季建筑工期成群来到城市”可知“既有往返式迁移(临时性迁移)又有永久性迁移”。原因:根据材料中“工业化时期”“随着城市死亡率的下降”“以躲避农业衰退或乡村工业萧条,或是补充乡村收入不足”“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如下原因:农村经济萧条,收入不足;城市医疗卫生落后导致人口死亡率高;工业革命的开展(或城市化运动,或交通运输进步);殖民扩张。此外联系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和英国圈地运动可知这两场运动在西欧也存在。
(2)趋势:依据材料“从莫尔开始,‘乌托邦’就成为“理想社区’或‘模范城市’的代名词,之后英国欧文等人都做了类似的努力”可知“由空想到科学(或由理论到实践)”;依据“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大都市建筑法案》《公害移除法案》《城市改善条例法案》《公共卫生法》”可知法制化(或法律不断完善);依据“成立了城市治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卫生事务”可知强化中央政府权力;依据“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英国实业家、慈善家或社会活动家成立的许多慈善建筑公司和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房屋建筑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主体多元化(或参与力量不断增多);依据“之后,在住房方面和1909年开始的一系列城乡规划法案妥善地解决了土地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问题”可知逐步深入(或由局部治理到综合治理,或治理由公共卫生、住房扩展到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