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口,其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出现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该学者认为
A.美洲与欧洲具有相互依赖性 B.新航路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C.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 D.美洲在新航路中的受益更多
2.15世纪时,意大利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从大地是球形这一假定出发,认为向西航行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并绘制了概略的世界地图。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由科学家主导完成 B.主要依赖地圆学说
C.技术条件已经完备 D.实践条件不断完善
3.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新航路开辟后 B.早期殖民扩张期间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4.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5.西欧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最直接的意义不包括
A.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B.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
C.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D.加拿大成为荷兰的殖民地
6.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来自美洲。下列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
①马铃薯 ②玉米 ③南瓜 ④棉花 ⑤可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7.欧洲商人把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等作物又随着欧洲移民逐渐进人美洲。这一现象开始于
A.丝绸之路开通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新航路的开辟 D.垄断组织的出现
8.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9.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
A.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
C.高产作物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
10.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11.《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哥伦布航行美洲意义非凡
B.达尔文进化学说影响巨大
C.工业革命有力促进了物种交换
D.经济全球化便利了大陆间往来
12.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13.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人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14.如图为《明代玉米、甘薯传播路线图》。据此可知
A.京师是农作物新品种的集散地
B.农作物新品种首先在南方试种获得成功
C.传教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传播者
D.清政府有计划地从南洋引进了新作物
15.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被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甘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禽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周代,贵族阶层一般已采用三餐制。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为民间所采用。直至唐代,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
——摘编自何宏《中外饮食文化》
材料二 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常通过宴请向中国人传递西方食俗与礼仪。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西方传入的书籍中,《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
——摘编自杜莉《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古到唐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饮食文化变化的因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观点可知,学者认为美洲的作物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发,而欧洲的牲畜传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的开发,这说明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互补性而非依赖性,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D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2.D
【详解】
新航路开辟之前,地圆学说和世界地图的出现,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D正确;新航路开辟主要是由航海家主导完成,排除A;新航路开辟依赖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C表述绝对,而且材料并未提及技术条件,排除。
3.A
【详解】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交流,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A正确;B、C、D与题干信息中的“最早”限定不符,排除。
4.B
【详解】
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故选B。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拿大地区先是法国的殖民地,后是英国的殖民地,从来也不是荷兰的殖民地,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A、B、C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玉米 、南瓜和可可属于美洲特产,新航路开辟后传到世界各地,①②③⑤符合题意,B项正确;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国家,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7.C
【详解】
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和欧洲实现了物种的交流,C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当时尚未发现美洲,排除A;罗马帝国的扩张主要在欧亚非地区,与美洲无关,排除B;垄断组织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中“开始”限定不符,排除D。
8.C
【详解】
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和豆类等物种传到亚洲、欧洲等地,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故选C;玉米等是美洲,不是欧洲的,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工业化问题,B错误;材料体现物种传播给亚欧人饮食带来的变化,没有体现亚欧贸易问题,排除D。
9.D
【详解】
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移民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题干不能反映明清移民新方向的出现,排除;C项,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提高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进而缓和人地矛盾,排除。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联结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耕作技术在历史上就一直处于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能在16世纪突然爆发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排除A;工厂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
11.A
【详解】
“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表示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了,A符合题意。材料是讲“动植物物种”的交流而不是动植物的进化理论,B错误。工业革命主要是促进工业原材料和工业品在各大洲的交换,C错误。材料所处时期还没有形成经济全球化,D错误。
12.B
【详解】
材料“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物种交流对人类物质生活的影响,B正确,A排除;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C错误;材料与世界贸易发展无关,D排除。故选B。
13.C
【详解】
题干显示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上述几个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增加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增长规模扩大,但是食物来源不能起决定作用,A的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B项只能体现马铃薯在法国所起到的作用,没法体现在中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马铃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与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无关,排除D项。
14.B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玉米和甘薯的传播路线是由南到北,可以说明农作物新品种是先在南方种植成功才进一步向北方传播,故选B项;根据路线图可知,京师是新品种最后传播到的地区,所以“集散地”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从路线图上无法看出传教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传播者,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玉米和甘薯的传播,与清政府无关,故排除D项。
15.A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18世纪后这一变化的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1)政治上,西、葡王室的支持;社会上,“寻金热”兴起;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上,奥斯曼土耳其对传统商路的控制;精神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详解】
(1)据材料“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加从客观条件、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和思想原因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带来的“商业革命”,根据材料“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知,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品贸易种类增多以及贸易规模扩大。
17.(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含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2)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
【详解】
第(1)题,根据“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交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理范围扩大、交流内容丰富、影响更加深远等方面。
第(2)题,根据“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可知传播的路线主要是从欧洲到美洲,从美洲到亚欧等地;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禽畜、粮食作物,包括番茄、可可、烟草等。
18.(1)变化: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
(2)内容: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西方外交使节;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西方传入的书籍等。影响:丰富国人饮食;保证国人健康;促使礼仪近代化;饮食生活西化等。
(3)因素:物质生活的提升;社会的稳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外交流的推动等。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直至唐代……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概括得出: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
(2)“内容”,根据材料二信息“《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得出: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依据材料二信息“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西方传入的书籍中”得出:西方外交使节;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西方传入的书籍等。“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得出:饮食生活西化;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国人饮食;保证国人健康;促使礼仪近代化等角度补充。
(3)“因素”,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概括得出:物质生活的提升;社会的稳定等;依据材料二得出:中外交流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