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13:5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2.杂交玉米一方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另一方面,可提高作物的抗性(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这种玉米的发明者是
A.玛雅人 B.欧洲殖民者 C.美国人 D.墨西哥人
3.新冠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困难,贵州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空中黔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种网络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反映了
A.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 B.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优势可言
C.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学习媒介 D.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4.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农业机械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大型机械为主 B.以中型机械为主
C.以小型机械为主 D.大小型的相结合
5.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达3000多万,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社会成立了
A.非洲国家联盟 B.阿拉伯国家联盟
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
6.从耒耜、耧车、曲辕犁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可以
A.解决饥饿问题 B.改善饮食结构
C.丰富食品供应 D.保障食品供给
7.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8.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
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 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 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
9.1908年,伊斯特遵循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原理,研究发现了玉米的杂交优势;经过若干年,琼斯解决杂交玉米的制种难题;又经过若干年,华莱士创建了先锋种子公司并使杂交玉米种子产业化。后人尊称他们为“杂交玉米之父”。这个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一个科学家集体。这说明
A.科学研究不可能独立完成 B.科研成果是不断传承的结果
C.科研工作必须要团体作战 D.从科研到生产时间大大缩短
10.“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
11.在宁夏的戈壁滩上建有这样的生态循环养鸡场: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蛋鸡养殖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这主要说明了
A.养殖业的机械化 B.养殖业的现代化
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养殖业的大型化
12.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如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我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13.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激增 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
④对农业的不重视 ⑤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A.①②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
14.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
——〔美〕帕尔默著,何兆武等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技术突破,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信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材料二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
材料二 英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是1860年《食品与饮料搀假法》,这是在医生约翰波特斯盖发起的以直接要求英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强化食品安全为目标的食品改革运动的浪潮下促成的,他推动了伯明翰的开明议员,以伯明翰为中心,联合其他城市要求中央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法令。在食品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又制定了1872年的《食品与药品搀假法》。直到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立法,即《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由此,英国初步确立起以地方政府事务部为主导,地方当局和公共分析师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的背景。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王景调任庐江之后,教用犁耕开垦土地,开发了地利,增加了粮食产量,说明犁耕促进农业发展,B正确;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排除A;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灌溉工具、田间管理等方面,相关内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错在“共识”,排除。
2.C
【详解】
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故C项正确,排除ABD。
3.D
【详解】
网络教学立足于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传统教学面临重大疫情时的不足,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说明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D正确;A、B、C三项表述绝对,排除。
4.A
【详解】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的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大型农场则普遍采用大型农业机械,因此A正确,BCD排除。
5.C
【详解】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的国际组织,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6.D
【详解】
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有利于保障食品供给,故D项正确;“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断出“改善饮食结构”,故B项排除;耕作工具的进步对“丰富食品供应”没有直接影响,故C项排除。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表现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及其影响。例如:“两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中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杂交水稻的培养与推广培育时间: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C
【详解】
从材料中可看出我国既注重化肥技术的使用,同时也看到了化肥使用量过高的问题,提出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体现了对农业化肥技术和食物安全的统筹兼顾,故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是中国化肥使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不是步其后尘,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使用化肥过多的现实,不能说明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故B项错误;题干中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化肥,并没有涉及发展绿色农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
9.B
【详解】
从题干中可看出,杂交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成果从研制到生产经历了若干人的传承与努力,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从科研到生产的时间是否大大缩短,故D项错误。
10.B
【详解】
“四合一”储粮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粮食的安全储存和长期保鲜,故B项正确;“四合一”储粮技术中的机械通风技术和谷物冷却技术均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机械通风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谷物冷却技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故C项错误;“四合一”储粮技术体现出储粮技术发展的方向是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未完全实现智能化,故D项错误。
11.B
【详解】
根据“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可以看出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B项正确;机械化只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A;材料主旨并不是农业生产,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规模大小,排除D。
12.C
【详解】
由材料可知,粮仓储粮量巨大,这反映了古代储粮技术的进步,故选C项;图片所示与均田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对农民的剥削沉重与否,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A
【详解】
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①②正确;蝗灾的危害反映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⑤正确,故选A项;③是食品安全的原因,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③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14.D
【详解】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因此D正确,ABC排除。
15.C
【详解】
辣条、方便面是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食物种类,C项正确;“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不能由材料得出,A、B项排除;D项说法绝对,工业化食品也存在一定弊端,排除。
16.(1)延长食物保质期;便于食品的运输;丰富人民的生活;但也会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
(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并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
(3)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主要体现为长食物保质期;便于食品的运输;丰富人民的生活;但也会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
(2)影响:根据材料“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可归纳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根据材料“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可归纳出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并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17.(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可知,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根据“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知,政府推动,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根据“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可知,开发出各种豆制品;根据“《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可知,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作用:根据“‘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可知,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根据“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可知,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根据“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根据“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可知,备荒物资。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可知,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根据“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知,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18.(1)特点:禁止未成熟或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古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施以“重典”(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统治者高度重视;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2)工业革命推动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有识之士推动食品改革运动浪潮兴起;英国民主、法律的不断完善;地方基层管理不断完善。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可知,禁止未成熟或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根据材料“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可知,古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施以“重典”(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古代立法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统治者高度重视;根据材料“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可知,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2)背景:根据材料“英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是1860年《食品与饮料搀假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在医生约翰波特斯盖发起的以直接要求英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强化食品安全为目标的食品改革运动的浪潮下促成的,”“在食品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又制定了1872年的《食品与药品搀假法》”可知,有识之士推动食品改革运动浪潮兴起;根据材料“直到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立法,即《食品与药品销售法》”以及其它立法可知,英国民主、法律的不断完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地方基层管理不断完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