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14 14: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25ga的饱和溶液度-
B.t2℃时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加水实现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
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含泥沙)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12杂质,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过滤
D.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用活性炭吸附
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点表示在t°C时,甲、乙的溶解度不相等
B.35°C时,将2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70g
C.t°C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5°C时仍是饱和溶液
D.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大
4、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鉴别方法
A NH3和N2 闻气味
B 蔗糖、面粉 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
C 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D 木炭粉、四氧化三铁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5、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化合物中元素都显化合价,则同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中化合价一定相同
D.燃烧一定都伴随发光发热,则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 B.氧化物一定都是化合物
C.物质燃烧一定都需要氧气 D.混合物一定含多种元素
7、某同学自制汽水(如下图)并记录了心得,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温度/℃ 0 5 10 15 20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g 6.9 7.45 8.85 9.6 10.35
A.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50 B.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
C.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气泡增多 D.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有碳酸氢钠析出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将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 70g 溶液
C.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g碳在68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71g二氧化碳
B.120g尿素(CO(NH2)2)与16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C.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不相等
D.用含杂质的铁10g(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出杂质,所得滤液质量为55.4g,则含杂质的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56%
10、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t2℃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t3℃时,各取15g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c
D.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三种物质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c>a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赏析溶解度曲线之美
(1)当______°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2)t1℃时,分别将25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3)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钾,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______。
(4)t3℃时,将200g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质量分别为m1、m2、m3,则m1、m2、m3的关系为______(用“>”、“=”或”<”表示)。
(5)某小组进行实验,X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钾中的一种,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X物质是氯化钾 B.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①
C.只有烧杯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烧杯③中析出固体质量为25g
2、根据图示信息,用化学用语填空:
(1)写出溶质中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______;
(2)写出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的符号______;
(3)写出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式______;
3、下表是KNO3和NaCl两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1)上述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是________。
(2)要使KNO3从其溶液中全部结晶出来,应该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
(3)60℃时,用100g水配成KNO3饱和溶液再将其降温到10℃,析出结晶_______g。
4、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填空。
(1)写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并且标出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碘酒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
(3)硫酸铜中的阴离子______。
(4)白酒中的溶剂______。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如图回答:
(1)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_____;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将甲、乙、丙的固体各25g分别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分别对100g 20%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操作,请计算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加入100g水:________
(2)加入20g硝酸钾:________。
2、某市售过氧乙酸(化学式:C2H4O3),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图。请回答:
(1)一瓶这种溶液中含过氧乙酸溶质质量为_____。
(2)0.5%的过氧乙酸溶液可以杀死细菌和新冠病毒。某医院需配制0.5%的过氧乙酸2kg,需要这种过氧乙酸的质量为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3、某化学兴趣小组取部分变质的 Ca(OH)2(含杂质 CaCO3)样品8.0g投入200.0g水中,充分搅拌,通入足量CO2,溶质质量与反应的 CO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提示: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能溶于水]
(1)Ca(OH)2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 质量为______g。
(2)8.0g样品中杂质CaCO3 的质量为多少?
(3)通入 m3g CO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
4、有50g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有以下三种方法,请你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可加入多少克食盐?
(2)可蒸发多少克水?
(3)将其与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溶液混合,需要25%的食盐溶液多少克?
5、新型冠状病毒是2019年底首次出现在人群中的一种全新病原体,目前对其所知仍然十分有限,通过对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研究分析,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如下,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很敏感,56℃持续加热30分钟,以及使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都可以有效的灭活病毒。另外,乙醚、75%的乙醇、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液也可有效的灭活病毒,不过氯己定不能灭活该病毒。现嘉祥县第四中学每天需要喷洒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乙酸的消毒液,以许光皓,高晗,张明宇,晁子昂,李广杰,岳腾飞,孔凡泰,山耀凯,张潇益,朱振瀚组成的兴趣小组圆满完成任务。请你完成下面的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100k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为______kg。
(2)要配制100kg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碳酸氢钠 (NaH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 8.1g 9.6g 11.1g 12.7g
②碳酸氢钠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或受热分解均生成 Na2CO3、H2O和CO2。
(实验探究)
探究1: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室温下(20℃),边搅拌边向盛有0.5 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测得温度为18.5℃;恢复至室温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0℃),搅拌,测得温度为20.8℃。
(1)实验中配制的 NaHCO3溶液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由上述实验可知: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 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的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
探究2: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的反应。
分别向10mL0.5%和5% NaHCO3溶液中滴加10%的CaCl2溶液,发现均有白色浑浊出现,通过传感器测得CO2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由上图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该条件下, NaHCO3溶液和CaC1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探究3:久置的 NaHCO3样品中 NaHCO3含量的测定:
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 NaHCO3样品(假设只有NaHCO3和Na2CO3)混合均匀后,称取19.0g混合物,加热至恒重,称其质量为15.9g。
(5)①计算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01%)________。
②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 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1)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常温”指20℃;“浓度”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I.实验①和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实验④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数值是___________。
Ⅲ.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最优组合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IV.配置450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往一定量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_______克水。
(2)下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①用50mL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4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g。
②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时,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碳酸钠。
3、完成下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溶剂 加入物质 实验现象(填“溶解”“几乎不溶解”或“不溶解”)
1 10 mL水 一滴植物油 ____________
2 10 mL汽油 一滴植物油 ____________
3 10 mL水 几小粒碘 ____________
4 10 mL 酒精 几小粒碘 ____________
(1)上述实验说明同一物质在_____________的溶剂中溶解性_____________。
(2)汽油可用来清除衣服上的油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除去衣服上的油渍,用汽油洗和用洗涤剂洗其原理是否相同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
4、实验小组同学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硝酸钾的固体的溶解实验。
(定性研究)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发现1号试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2号试管中固体没有完全溶解。要使2号试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列举一条即可)。
(定量研究)实验小组同学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硝酸钾的固体溶液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g) 80 100 120 140
溶液质量(g) 180 200 210 M
请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请计算实验2所得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
(2)现将实验2中的溶液稀释成1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3)请判断实验2中硝酸钾溶液是______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4)实验4中M的数值是____________。
5、网红产品“天气瓶”(如图1)的制作步骤如下:
I.将10g樟脑溶于40mL酒精,得溶液a(樟脑难溶于水);
Ⅱ.将2.5g硝酸钾和2.5g氯化铵溶于33g水中,得溶液b;
Ⅲ.将a、b两种溶液混合、加热、搅拌直至澄清;
Ⅳ.混合液冷却至室温后,密封在玻璃容器内,即制得“天气瓶”。
根据上述步骤并结合图2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溶剂为_______。
(2)溶液b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列出计算式)。
(3)瓶内出现的晶体数量会随气温的降低而增加。该晶体的成分是_______,推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4)图3是“天气瓶”的宣传图,根据其制作步骤,判断该宣传的真实性为____,理由是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4g的晶体,可得到24ga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N点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M点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该温度下,a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了饱和溶液,不可采用加水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1℃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以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A
【详解】
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点燃的方法无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达到目的;
B.溶解、过滤可以除去粗盐中的泥沙,蒸发可以从滤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能达到目的;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12杂质,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溶液,最后通过过滤除去过量的铁屑和反应生成的铜,能达到目的;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能达到目的;
故选A。
【点睛】
3、C
【详解】
A、K点为t°C时两条曲线的交点,所以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选项错误;
B、35°C时,甲的溶解度为35g,即在35°C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5g甲,所以35°C时,50g水最多溶解17.5g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7.5g,故B选项错误;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升温后乙的饱和溶液中会有溶质析出,升温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C选项正确;
D、题中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4、D
【详解】
A: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氮气无味。可用闻气味方法鉴别。A正确。
B:蔗糖溶于水,面粉不溶于水。鉴别方法可以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B正确。
C: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迅速分解产生氧气;蒸馏水加二氧化锰则无明显现象。C正确。
D:木炭粉、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不能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D错。
综上所述:选择D。
【点睛】
5、B
【详解】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选项A错误;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选项B正确;
C、化合物中元素都显化合价,但同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中化合价不一定相同,例如硝酸铵中前边和后边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分别为:-3价,+5价,选项C错误;
D、燃烧一定都伴随发光发热,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通电的灯泡发光发热,选项D错误
故选:B。
6、B
【详解】
A、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不是无色的,故A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一定是化合物,故B选项正确;
C、钠在氯气中能燃烧,这一燃烧过程不需要氧气,故C选项错误;
D、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但只含有一种元素,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7、B
【详解】
A. ①中溶质的质量为10g,溶剂的质量为500g,溶液的质量为510g,则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0g:510g,即1:51,不符合题意;
B. 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0.3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0.35g碳酸氢钠,则2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51.75g,而②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所以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 ⑤摇匀放入冰箱后,因温度降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气泡减少,不符合题意;
D. 由表格数据可知, 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6.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9g碳酸氢钠,则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34.5g碳酸氢钠,而题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则⑤摇匀放入冰箱后不会有碳酸氢钠析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A、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丙的溶解度是2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丙物质,故该温度下将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得到 10g+50g=60g 溶液,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即该温度下,等质量的水形成饱和溶液时,甲溶液中溶解的溶质比乙多,故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此选项表述正确;
D、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故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中甲的溶解度减小为20g,甲溶液析出晶体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t1℃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降温后丙的溶解增大,不析出晶体,溶液变为t1℃时的不饱和溶液,故此时所得溶液中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9、B
【详解】
A、根据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所以3g碳完全燃烧需要8g氧气,同时生产3g+8g=11g二氧化碳,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120g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6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为:,所以120g尿素与16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因为两种溶液的质量大小未知,所以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意,杂质和氢气的质量之和等于(10g+50g)-55.4g=4.6g,所以含杂质的铁中杂质的质量一定小于4.6g,则铁的质量一定大于10g-4.6g=5.4g,则含杂质的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故含杂质的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可能为56%,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
A、从图可知,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30g,错误。
B、t2℃时,b的溶解度为50g,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错误。
C、t3℃时,ab的溶解度大于50g,c的溶解度小于15g。则50g水中能溶解ab的质量大于25g,溶解c的质量小于7.5g。所以各取15g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c。正确。
D、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低温度,有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降低温度,溶解度增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t1℃时溶解度b>t1℃时溶解度a>t3℃时溶解度c,所以三种物质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t2
(2) 硝酸钾3 20%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m1=m2>m3
(5)D
【解析】
(1)
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在t2°C时相交,说明t2°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2)
t1℃时,硝酸的溶解度是25g,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5g,故该温度下,分别将25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硝酸钾溶液,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其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钾时,可通过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此时大部分硝酸钾会结晶析出,而氯化钾则会留在滤液中。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
m1=m2,因为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时,析出的硝酸钾晶体的质量相等。又知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即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氯化钾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故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时,析出的硝酸钾晶体更大。即m1=m2>m3。
(5)
A、t3℃时,②中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是100g,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的质量为50g,此时溶液中没有析出晶体,说明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50g,已知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2g,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故该物质为硝酸钾,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①蒸发100g水后得到②,此时无晶体析出,故②比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大;②降温析出晶体后得到③,故②比③溶质的质量分数大;t1℃时①中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是200g,溶质的质量是50g,通过A中的分析可知该物质是硝酸钾,已知硝酸钾在t1℃时的溶解度是25g,故说明此溶液为硝酸钾在t1℃的饱和溶液,③也是硝酸钾在③t1℃时的饱和溶液,故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即②>③=①,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根据B中的分析可知,①中的溶液也是饱和溶液,故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根据A中的分析可知该物质是硝酸钾,已知③中溶剂的质量是100g,又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故100g溶剂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是25g,即析出的固体的质量是50g-25g=25g,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D。
2、
(1)Al
(2)Cl-
(3)H2O
【解析】
(1)
氯化铝溶液中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2)
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的符号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
(3)
氯化铝溶液中溶剂是水,水中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H2O。
3、
(1)KNO3
(2)蒸发结晶
(3)89.1
【分析】
(1)
根据图中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分析,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填:KNO3;
(2)
要将KNO3从其饱和溶液中的全部结晶出来,应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填:蒸发结晶;
(3)
60° C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即在100g水里溶解110gKNO3,10°C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即在100g水里溶解20.9gKNO3,故60°C时,用100g水配成KNO3饱和溶液再将其降温到10°C析出晶体质量= 110g-20.9g= 89.1g,故填: 89.1。
4、
(1)
(2)I2
(3)SO42-
(4)H2O
【分析】
(1)
元素化合价要标在对应元素的正上方,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化合价为-2,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表示为;
(2)
碘酒中的溶质是碘,化学式为I2;
(3)
离子的表示要在对应微粒的右上方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硫酸铜中的阴离子为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
(4)
白酒中的溶剂为水,化学式为H2O。
5、
(1)甲>乙>丙
(2)丙
(3)乙>甲>丙
【分析】
(1)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
(2)
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而此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至少溶解60g甲,则50g水最多溶解30g乙,甲溶解大于30g,因此甲、乙达不到饱和;从图像可以看出,t2℃时,丙溶解度近似于乙的的溶解度的一半,此时50g水溶解丙物质的质量应该在15g左右,所以此温度下,25g丙不能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所以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丙,故填:丙。
(3)
因为降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减小了,所以降温至t1℃后,甲、乙两种物质仍为饱和溶液,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所以此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大小为:乙>甲;降温后,丙的溶解度变大了,所以降温至t1℃后,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在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的不饱和溶液的大,所以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三、计算题
1、
(1)10%
(2)33.3%
【解析】
(1)
,故填:10%。
(2)
,故填:33.3%。
2、
(1)200g
(2)解:2kg=2000g,设需要这种过氧乙酸的质量为x
2000g×0.5%=x×40%
解得x=25g
答:需要这种过氧乙酸的质量为25g。
【分析】
(1)
一瓶这种溶液中含过氧乙酸溶质质量为500g×40%=200g;
(2)
见答案。
3、
(1)4.4
(2)解:设8.0g样品中Ca(OH)2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y
则8.0g样品中杂质CaCO3 的质量为8.0g-7.4g=0.6g
答:8.0g样品中杂质CaCO3 的质量为0.6g。
(3)解:由(2)可知,碳酸钙总质量为0.6g+10g=10.6g
设碳酸钙全部溶解时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为n
则通入 m3g CO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172g
答:通入 m3g CO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172g。
【解析】
(1)
由图示可知,Ca(OH)2与CO2反应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CO2的质量为4.4g;故填:4.4。
(2)
见答案
(3)
由(2)可知,碳酸钙总质量为0.6g+10g=10.6g
见答案
4、
(1)解:设加入食盐的质量为x
(50g+x)×20%=50g×10%+x
x=6.25g
答:加入食盐的质量为6.25g。
(2)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
50g×10%=(50g y)×20%
y=25g
答:蒸发水的质量为25g。
(3)解:设需要25%的食盐溶液的质量为z
50g×10%+z×25%=(50g+z)×20%
z=100g
答:需要25%的食盐溶液的质量为100g。
【解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5、
(1)0.5
(2)设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有100kg×0. 5%=x×10%
解得x=5kg
答: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5kg。
【分析】
(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1)
溶液质量为100k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 5%,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则过氧乙酸的质量为100kg×0. 5%=0.5kg;
(2)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不是 吸热 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氯化钙反应时均有二氧化碳产生,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越快 CaCO3↓+CO2↑ 44.21%
解:由题意可知加热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就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0g-15.9g=3.1g,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故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44.21%。 偏小
【详解】
(1) 室温下(20℃),NaHCO3的溶解度为9.6g,10ml的质量为10g,10g水中最多可溶解碳酸氢钠0.96g,故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即选“不是”。
(2)室温时向碳酸氢钠中加入水时,温度降为18.5℃,故溶解吸热。20℃的20%的盐酸溶于水时可能会放热,故温度升高可能是由于盐酸溶于水放热,不一定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放热,故理由是盐酸的稀释过程可能放热。
(3)通过分析分别向10mL0.5%和5% NaHCO3溶液中滴加10%的CaCl2溶液时的CO2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都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越快,故该实验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氯化钙反应时均有二氧化碳产生,且浓度越大,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越快。
(4)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有白色浑浊出现,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方程式为:。
(5) ①见答案;
②由上述计算过程可知,碳酸氢钠的质量是根据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若未加热至恒重,则碳酸氢钠未完全反应,即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会偏小,则计算出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会偏小,那么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也会偏小。
2、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0% ① 375 18.3 降温结晶
【详解】
(1)
I.实验①和②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填: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④探究的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应为30%,故填:30%。
Ⅲ.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要求反应简便易操作,所以采用不加热而加催化剂的方法进行较合适,从易于收集的角度反应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最优组合的序号是①,故填:①。
IV.设需要取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则450g×5%=x×30%,x=75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450g-75g=375g,故填:375。
(2)
①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用50mL蒸馏水即50g水配制4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36.6g÷2=18.3g。
②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时,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碳酸钠,故填:降温结晶。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尽可能的把题中的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找出,然后再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答案。
3、不溶解 溶解 几乎不溶解 溶解 不同 不同 汽油能将油渍中的植物油溶解 不相同 用汽油洗涤是利用了溶解作用,用洗涤剂洗涤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详解】
实验:
1、向10 mL水中滴入一滴植物油,不溶解;
2、向10 mL汽油滴入一滴植物油,溶解;
3、向10 mL水加入几小粒碘,几乎不溶解;
4、向10 mL 酒精加入几小粒碘,溶解;
(1)由上述实验可知,植物油、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弱,在汽油中能溶解,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汽油可用来清除衣服上的油渍的原因是汽油能将油渍中的植物油溶解;
(3)除去衣服上的油渍,用汽油洗和用洗涤剂洗,其原理不相同,用汽油洗涤是利用了溶解作用,用洗涤剂洗涤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4、加水或升温 50% 800 不饱和 210
【详解】
[定性研究]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使2号试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采取的方法有升高温度、加水。
[定量研究]
(1)实验2中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50% ;
(2)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200g+x)×10%=100g, 解得x=800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800g;
(3)由实验3中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实验2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由实验3中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实验4中M的数值是210。
5、酒精
硝酸钾
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减小因而析出晶体
不真实
变暖即温度升高,KNO3的溶解度增大因而溶解
【详解】
(1)酒精是有机溶剂,溶液a中的溶剂为酒精,故填:酒精;
(2)溶液b中的溶质有2种,KNO3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故填:;
(3)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而NH4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故析出晶体的成分是KNO3,故填:硝酸钾;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减小因而析出晶体;
(4)该宣传不真实,因为天气变暖温度升高,则KNO3的溶解度增大会溶解,故填:不真实;变暖即温度升高,KNO3的溶解度增大因而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