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下册:19.1 函数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小李驾车以的速度行驶时,他所走的路程与时间之间可用公式来表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数70和s,t都是变量 B.s是常量,数70和t是变量
C.数70是常量,s和t是变量 D.t是常量,数70和s是变量
2.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下列关系式中y不是x的函数是( )
A. B.
C. D.
4.当时,函数的值是( )
A. B. C. D.
5.刘老师每天从家去学校上班行走的路程为1200米,某天他从家去学校上班时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行走了前半程,为了不迟到他加快了速度,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行走完了剩下的路程,那么刘老师距离学校的路程(米)与他行走的时间(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
A. B.
C. D.
6.如图所示能表示y是x的函数是( )
A. B.
C. D.
7.下列关系不是函数关系的是 ( )
A.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它的长与面积.
B.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C.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与底角的度数.
8.点燃的蜡烛每分钟燃烧的长度一定,长22cm的蜡烛,点燃10分钟,变短了4cm,设点燃x分钟后,还剩ycm,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蜡烛每分钟燃烧0.6cm
B.y与x的关系式为y=22﹣4x
C.第23分钟时,蜡烛还剩12.8cm
D.第51分钟时,蜡烛燃尽
9.小明的父亲饭后出去散步,从家中走到一个离家的报亭看报纸后.用返回家里,图中表示小明父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 D.
10.甲、乙两地之间是一条直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王强跑步从甲地往乙地,李刚骑自行车从乙地往甲地,两人同时出发,李刚先到达目的地,两人之间的距离s(km)与运动时间t(h)的函数关系大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人出发0.5小时后相遇
B.李刚到达目的地时两人相距8km
C.甲乙两地相距12km
D.王强比李刚晚0.75h到达目的地
二、填空题
11.对于圆的周长公式c=2πr,其中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
12.在男子1000米的长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v=,则这个关系式中自变量是___.
1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x,此三角形的面积S表示成x的函数为______.
14.校园里栽下一棵小树高1.8m,以后每年长0.4m,则n年后的树高L与年数n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
15.已知A,B两地相距80km,甲、乙两人沿同一条公路从A地出发到B地,乙骑自行车,甲骑摩托车.图中DE,OC分别表示甲、乙离开A地的路程s(km)与时间(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则甲与乙的速度之差为______,甲出发后经过______小时追上乙.
16.今年“五一”节,小明外出爬山,他从山脚爬到山顶的过程中,中途休息了一段时间,设他从山脚出发后所用时间为(分钟),所走的路程为(米),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序号为______.
①小明中途休息用了20分钟;
②小明休息前爬山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70米/分钟;
③小明在上述过程中所走的路程为6600米;
④小明休息前爬山的平均速度大于休息后爬山的平均速度
三、解答题
17.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越来越多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下表年全世界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释放量百万吨 6002 9475 14989 19287 22588
(1)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说一说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8.如图所示,一个四棱柱的底面是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它的高变化时,棱柱的体积也随着变化.
①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高为时,体积为,则V与h的关系为______;
③当高为5cm时,棱柱的体积是______;
④棱柱的高由1cm变化到10cm时,它的体积由______变化到______.
19.周末,小明坐公交车到滨海公园游玩,他从家出发0.8小时候达到中心书城,逗留一段时间后继续坐公交车到滨海公园,小明离家一段时间后,爸爸驾车沿相同的路线前往海滨公园,如图是他们离家路程与小明离家时间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
(2)小明家到滨海公园的路程为______________km;
(3)小明从家出发____________小时后爸爸驾车出发,爸爸驾车经过_____________小时追上小明.
20.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
提出概念所用时间
对概念的接受能力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为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4)从表中可知,当时间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间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1.小华骑自行车上学,当他骑了一段路时,想起要买本书,于是又这回到刚经过的某书店,买到书后继续去学校,以下是他本次上学所用的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______m,小华在书店停留了_____min.
(2)在整个上学的途中哪个时间段小华的骑车速度最快?最快的速度是多少?
(3)本次上学途中,小华一共骑行了多少米?
(4)如果小华到校后立刻以的速度回家,请在原图上画出小华回家所用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图象.
22.甲、乙两车分别从B,A两地同时出发,甲车匀速前往A地;乙车匀速前往B地,到达B地立即以另一速度按原路匀速返回到A地;设甲、乙两车距A地的路程为y(千米),乙车行驶的时间为x(时),y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求乙车从B地到达A地的速度;
(2)求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
(3)求乙车返回前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时,乙车行驶的时间.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根据常量和变量的定义(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得.
【详解】
解:在中,数70是常量,和是变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量和变量,熟记定义是解题关键.
2.D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解即可.
【详解】
解:∵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函数的定义,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3.A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的定义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
在选项B,C,D中,每给x一个值,y都有1个值与它对应,所以B,C,D中y是x的函数,
在A中,给x一个正值,y有2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假设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任意一个x都有唯一确定的一个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4.B
【解析】
【分析】
将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得.
【详解】
当时,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的值,正确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5.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得前半程所需时间为15分钟,则剩下路程所需时间为(t﹣15)分,再由1200﹣y=600+50(t﹣15),可求函数关系式.
【详解】
解:∵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行走了前半程,
∴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行走了600米,
∴600÷40=15(分),
∴剩下路程所需时间为(t﹣15)分,
∴1200﹣y=600+50(t﹣15),
整理得y=﹣50t+1350,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关系式,能够通过题中条件获取信息,并能将所得信息转化为数学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
6.D
【解析】
【分析】
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值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根据函数的概念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根据函数的意义可知:对于自变量x的任何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
所以能表示y是x的函数是:
.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意义反映在图象上简单的判断方法是:作垂直x轴的直线在左右平移的过程中与函数图象只会有一个交点.
7.C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的概念可直接进行排除选项.
【详解】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当宽一定时,它的长与面积成函数关系故A正确;
正方形面积=正方形的周长的平方的十六分之一,故B正确;
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底边长×底边上的高×0.5,当底边上的高不确定时,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不成函数关系,故C不正确;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是180与底角的度数2倍的差,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与底角的度数成函数关系,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熟记掌握函数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8.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这根蜡烛总长度是22cm,燃烧10分钟后变短了4cm,可得每分钟燃烧cm,据此可得各选项答案.
【详解】
解:A、燃烧10分钟后变短了4cm,可得每分钟燃烧0.4cm,故不正确,不合题意;
B、点燃的蜡烛每分钟燃烧的长度一定,长22cm的蜡烛,点燃10分钟,变短了4cm,设点燃x分钟后,还剩ycm,y与x的关系式为y=22﹣0.4x,故不正确,不合题意;
C、第23分钟时,蜡烛还剩y=22﹣0.4×23=12.8cm,故正确,符合题意;
D、第51分钟时,蜡烛还剩y=22﹣0.4×51=1.6cm,故不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求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利用函数解析式解答问题.
9.D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图象的横坐标,可得时间,根据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可得离家的距离.
【详解】
解:20分钟到报亭离家的距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看报10分钟,离家的距离不变;15分钟回家离家的距离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根据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得出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10.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可得两地之间的距离,再分别算出两人的行进速度,据此可得各项数据进而判断各选项.
【详解】
解:由图可知:当时间为0h时,两人相距12km,
即甲乙两地相距12km,故C不符合题意.
当时间为0.5h时,甲乙两人之间距离为0,
即此时两人相遇,故A不符合题意;
∵李刚比王强先到目的地,
∴王强全程花费的时间为1.5h,
∴王强的速度为12÷1.5=8km/h,
∵12÷0.5=24km/h,
∴李刚的速度为16km/h,
∴李刚花费的时间=12÷16=0.75h,
∴李刚到达目的地时两人相距0.75×8=6km,王强比李刚晚0.75h到达目的地,故B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题时要充分理解题意,读懂函数图象的意义.
11. r c
【解析】
【详解】
试题解析:∵圆的周长随着圆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圆的周长公式,其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
故答案为
12.t
【解析】
【分析】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设x和y是两个变量,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解:在男子1000米的长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v=,则这个关系式中自变量是t,
故答案为:t.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定义,理解掌握函数的定义是解体的关键.
13.
【解析】
【分析】
作出三角形的高,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可求得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底×高,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
解:如图,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x,作AD⊥BC于点D,则∠ADB=90°,
∵为等边三角形
∴BD=CD=BC=x
在Rt△ABD中,∠ADB=90°,AB=x,BD=x
∴
∴,
∴S表示成x的函数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找到等边三角形一边上的高是重点.
14.L=0.4n+1.8
【解析】
【分析】
由小树每年长0.4m,则n年长0.4nm,再由栽下时小树高1.8 m,据此求解即可.
【详解】
解:∵每年长0.4m
∴n年长0.4nm
∵栽下时小树高1.8 m
∴n年后的树高L与年数n之间的关系式为 L=0.4n+1.8.
故答案为: L=0.4n+1.8.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列函数关系式,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15. km/h 1.8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甲乙的速度,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解:由题意和图象可得,乙到达B地时甲距A地120km,
甲的速度是:120÷(3-1)=60km/h,
乙的速度是:80÷3=km/h,
∴甲与乙的速度之差为60-=km/h,
设乙出发后被甲追上的时间为x h,
∴60(x-1)=x,解得x=1.8,
故答案为:km/h,1.8.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的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16.①②④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图象可知,小明40分钟爬山2800米,40~60分钟休息,60~100分钟爬山(3800 2800)米,爬山的总路程为3800米,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
解:小明中途休息用了60 40=20分钟,故①正确;
小明休息前爬山的速度为2800÷40=70(米/分钟),故②正确;
小明在上述过程中所走的路程为3800米,故③错误;
小明休息前爬山的速度为2800÷40=70(米/分钟),小明休息后爬山的速度是(3800 2800)÷(100 60)=25(米/分钟),小明休息前爬山的平均速度大于休息后爬山的平均速度,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④.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读懂函数图象,从图象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1)释放量与年份;(2)释放量的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大
【解析】
【分析】
(1)分别根据变量、因变量的定义分别得出即可;
(2)根据图表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
解:(1)上标反映的是释放量与年份之间的关系;
(2)释放量的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大.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量与变量的定义以及利用图表得出正确方案等知识,利用图表获取正确数据是解题关键.
18.①高、棱柱的体积;②;③;④,
【解析】
【分析】
①在这个变化中,棱柱的体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可知自变量、因变量;
②根据棱柱的体积公式:可得答案;
③利用待定系数法把高为5cm代入函数关系式即可;
④利用待定系数法把高为1cm代入函数关系式,高为10cm代入函数关系式计算即可.
【详解】
解:∵棱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的体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
①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高、棱柱体积,
故答案为:高、棱柱体积;
②由题意得:,
故答案为:;
③由②得,
故答案为:;
④∵,
∴V随h的增大而增大,
∴当,,当,
∴棱柱的高由1cm变化到10cm时,它的体积由变化到,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因变量和自变量,求因变量,函数关系式等,熟练掌握棱柱的体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9.(1)时间t; 离家路程s
(2)30
(3)2.5;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象进行判断,即可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
(2)根据图象中数据即可得到路程;
(3)根据图象直接可得到爸爸驾车出发的时间;先算出小明坐公交车到滨海公园的平均速度和爸爸驾车的平均速度,设爸爸出发后xh追上小明,根据在x这段时间内,爸爸通过的路程比小明乘公交车通过的路程多12km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1)
由图可得,自变量是时间t,因变量是离家路程s;
故答案为:时间t;离家的路程s.
(2)
由图可得,小明家到滨海公园的路程为30km;
故答案为:30.
(3)
由图可得,小明出发2.5小时后爸爸驾车出发;
爸爸驾车的平均速度为,
小明乘公交车的平均速度为:,
设爸爸出发后xh追上小明,根据题意得:
,解得:.
故答案为:2.5;h.
【点睛】
本题考查了路程时间的图象,以及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运用,解答时理解清楚图象的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1)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和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自变量,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因变量;(2);(3)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为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3)当时,值逐渐增大,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值逐渐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解析】
【分析】
(1)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即可求解;
(2)根据表格中数据即可求解;
(3)根据表格中时,的值最大是,即可求解;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即可求解.
【详解】
解: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和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两个变量;
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自变量,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因变量.
当时,,
所以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
当时,的值最大是,所以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为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时,值逐渐增大,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值逐渐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点睛】
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和,对于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是的函数,是自变量.
21.(1)1500,4;
(2)从12分钟到14分钟的速度最快,速度是;
(3)小华一共骑行的路程是:m;
(4)5min,图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象可以直接求得;
(2)求得各段的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3)求得各段的路程,然后求和即可;
(4)求得回来时所用的时间,即可补充图象.
(1)
小华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在书店停留的时间是12﹣8=4(min).
故答案是:1500,4;
(2)
从开始到6分钟的速度是200m/min,
从6分钟到8分钟的速度是:300m/min;
从12分钟到14分钟的速度是:450m/min.
则从12分钟到14分钟的速度最快,速度是450m/min;
(3)
小华一共骑行的路程是:1200+600+(1500﹣600)=2700(m);
(4)
小华回家的时间是5(min).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正确根据图象理解运动过程是关键.
22.(1)100千米/小时;(2)100千米;(3)1.3小时或1.7小时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列算式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题意求出n的值以及甲车的速度为即可解答;
(3)求出甲车的速度以及乙车返回前的速度,再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即可.
【详解】
解:(1)m=300÷(180÷1.5)=2.5,
∴乙车从A地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2.5小时,
∴乙车从B地返回A地所用时间:5.5-2.5=3(小时),
∴乙车从B地到达A地的速度:300÷3=100(千米/小时);
(2)n=300÷[(300﹣180)÷1.5]=3.75,
甲车的速度为:(300﹣180)÷1.5=80(千米/时),
故乙车到达B地时甲车距A地的路程为:80×(3.75﹣2.5)=100(km);
(3)甲车的速度为80千米/时,
乙车返回前的速度为:180÷1.5=120(千米/时),
设乙车返回前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时,乙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得:
80x+120x=300﹣40或80x+120x=300+40,
解得x=1.3或x=1.7,
故乙车返回前甲、乙两车相距40千米时,甲车行驶的时间为1.3小时或1.7小时.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理解题意,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联信息,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运用是解答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