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王兰是一家企业的职工,因病住院治疗,在结算治疗费时,她只支付了总医疗费的3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王兰有
A.养老保险 B.基本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慈善家赞助
2.《红楼梦》中对“西洋药物”的介绍仅有两处,不到中医药介绍的1/10。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医祛病除根,治疗效果好 B.闭关锁国,阻碍中西方医学交流
C.西医打针、手术等方式,疼痛程度高 D.西医治疗效果差,受到人们抵制
3.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这充分说明了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4.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5.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B.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D.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6.下列我国古代医学的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创立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
②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
③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
④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7.北京开幕的中国首届华佗文化节,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医的优秀成果,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 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下列哪项运动中 (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9.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理解正确的是
A.建立“福利国家” B.深化全民公共卫生意识
C.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D.以救死扶伤为宗旨
10.人类与瘟疫的抗争从未停止,一些世界名画记录了“战疫史”。意大利画家皮耶特·布鲁格尔在1562年绘制的板面油画《死亡的凯旋》,记录了这场让人类历史陷入绝望的黑死病瘟疫。这场疫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许多人开始信奉科学胜过信奉上帝 B.欧洲社会从中世纪走向了文艺复兴
C.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方向 D.使人们更加信仰天主教的说教
11.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B.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C.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D.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12.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强福利服务管理,削减福利项目,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材料反映了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
13.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14.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大学,即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教会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B.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福利品种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
B.社会福利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是一项完美制度
C.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不断加大对社会福利的开支
D.个人缴纳的保险金越多享受的社会福利越多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与国家之盛衰有莫大关系。盖国家盛衰,以人民之强盛为衡,而人民是否强健,则以公共卫生为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都市发展进程加快,使都市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安全与健康的需要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启动了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华界政府在卫生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或基于共同利益,不仅参与政府组织的卫生建设之中,而且独立开展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社团举行的清洁运动、劝止吐痰运动、健康比赛等。加强了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与公共意识,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公共卫生困境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指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疫病”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而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府防疫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瘟疫防治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板而不及付印,北宋亡。全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
参考答案
1.B
【详解】
题干反映的现象是王兰住院在结算治疗费用时,自己只支付了总医疗费的30%左右,说明了她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才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B正确;AC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B
【详解】
根据材料“《红楼梦》中对‘西洋药物’的介绍仅有两处,不到中医药介绍的1/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因此B符合题意;A、C、D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答案为B。
3.D
【详解】
根据题意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的建立和完善,D正确;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4.B
【详解】
依据材料“为处理工业化……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来看,工业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通过立法、加强管理来解决,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故答案为B项。A项是题干所揭示的现象,不是针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9世纪实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排除;D项材料不仅涉及立法,而且还有政府部门的设立,排除。
5.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知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作用,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医古籍的研究,没有体现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探究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这种题型是伴随着新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试题,这种题型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问题。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创立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诞生于唐朝;《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
7.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④属于华佗的医学成就,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大同世界”思想影响,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追求“一大二公”,组织社员吃食堂,要消灭私有财产、把妇女从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D项正确;对农业改造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与“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无关,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与公有化和解放妇女不符,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追求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C项不符合题意。
9.B
【详解】
题干材料“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等,反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卫生意识的强化,逐渐形成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故B项正确;ACD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理解均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10.D
【详解】
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的蔓延,大量人口死亡,人们陷入绝望,对天主教的说教产生了怀疑,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可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防疫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12.D
【详解】
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故D正确;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表明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错误;二战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调整福利制度,B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材料反映的是减少国家干预,C错误。
13.B
【详解】
由“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可知中国的西医人才和实践得以发展B项正确,因为“感于西医的功效”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中医的攻击C项与信息不符;中国人办医院学西医不是西方的侵略,而是主动学习,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要求解题时利用唯物史观,论从史出,对于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要分清楚,不能与义和团一样,盲目排外。
14.A
【详解】
根据材料“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大学,即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教会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可知,外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性”;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美国教会势力最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故D项错误。
15.A
【解析】
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为了缓和因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故A项正确;社会福利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但并不是一项完美制度,会促使人懒惰思想出现,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由于福利开支过大,西方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故C项错误;社会福利主要是国家开支,显然个人缴纳的保险金与享受的社会福利不成正比,故D项错误。
16.(1)表现: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流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滞后。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由放任思想;公共卫生意识单薄。
(2)特点:受西方影响;具带有爱国主义情怀;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文明进程和人们健康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可知,环境污染严重;根据“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可知,传染性疾病流行;根据“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可知,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滞后。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公共卫生困境的背景还包括,自由放任思想和公共卫生意识单薄。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可知,受西方的影响;根据“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可知,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根据“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可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评价:根据材料二中“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可知,中国近代公共卫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文明进程和人们健康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7.(1)特点: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手段多样,多管齐下;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防疫和救灾相结合。(一,答出其中三条即可)影响: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
(2)历史背景:西方医学的传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知,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根据“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可知,防疫和救灾相结合;根据“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知,手段多样,多管齐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措施不同可知,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可知,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中“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可知,西方医学的传入;根据“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可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根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可知,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18.(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3)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 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可知,宋金时期医学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可知,宋金时期的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根据材料“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可知,宋金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根据材料“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可知,这一时期的医学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可知,宋金时期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大量医药书籍出版得益于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和“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可知,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根据材料“北宋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可知,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根据材料中提及的宋金时期医学家可知,当时的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3)认识:开放性试题,结合医学的功能,即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中医学本身的体系发展来看,宋金时期医学理论体系的角度看,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医学发展看,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