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2.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巴马的医改法案,预计在今后10年内投入9 400亿美元,使美国医保覆盖率从85%提升至95%,接近全民医保。这一改革
A.树立了美国的大国形象 B.体现了“伟大社会”计划
C.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A.成为南北交通枢组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4.1499年7月10日,当达 伽马船队返抵里斯本时,大批胡椒从海上到达的消息到处风传。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当天下午即跌落一半,经营胡椒贸易的商人纷纷宣告破产,产生了所谓“对胡椒的诅咒”。据此可知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海外贸易发展与民众生活关联增强
C.寻找胡椒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D.丝绸之路畅通使中国产品远销西欧
5.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A.葡萄牙、英国、美国
B.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C.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D.意大利、法国、荷兰
6.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8.下列三幅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可推断其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9.“1881年(光绪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创办北洋施医局,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以英国人为医官,此为中国办理西洋医学教育的开始。由此可推断出
A.我国近代医学带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医学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
C.施医局为政府创办的学校 D.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
10.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历史现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②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③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建成 ④中国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A.③④①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
11.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
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12.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13.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14.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15.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建立生产流水线,12小时28分钟组装一辆汽车。1925年,福特一天能造出9109辆T型车,创造平均10秒一辆的世界纪录。这表明
A.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B.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
C.生产流水线的出现导致了垄断的产生
D.美国成为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只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为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需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摘自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教育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意义。
(2)材料二中甘地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他为何持此观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材料三 轮运在广东内河水域的推行,先是由广州富商苏惠农于光绪十三年斥巨资创立平安轮渡公司,置小轮拖带木船,行驶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惟恐外国小轮趁机深入内河,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曾勒令平安轮渡停航。苏惠农的试航证明小轮带渡船可避免盗贼与风涛。所以,珠江三角洲的船主、航商纷纷向官府提出申请,要求允准用轮船拖带木船。这一要求,终于光绪十五年六月得到张之洞的批准。轮拖渡船,很快便在珠江三角洲推广。光绪二十六年,全省小轮已达200艘,其中洋商的小轮船只占极小的份额。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等县水网区,不仅乡镇间有互通小轮船,而且与邻县、佛山、省城等地也有轮船往来。
——摘编自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航运业在中国的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即有某种特定的因应疫病观念。疫气致疫是中国传统医学一贯的主张,气被视为疾病的载体,它通行于各种解释之中,而它的特性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但无法通过公共手段加以消除。古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会采取施医送药、刊刻医书以及建醮祈禳等,但与“后世医学,重在治疗,偏差渐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与西方文明有过接触的精英人士强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05年,政府成立第一个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卫生科,专门负责防疫卫生等事务,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西人发明的以种牛痘之法,种在皮肤,可以幸免的防疫方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
——摘编自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1910年底,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清政府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并颁布内容广泛的《检疫规则》,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担任防疫总指挥。他在进行了详细调查后,进行了中国现代第一例人体解剖,通过显微镜发现了鼠疫杆菌,并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等,推断出这是一种人传人的新型肺鼠疫。在政府支持下,他要人们戴上他设计的中国最早口罩——伍氏口罩,同时要求封城,严防铁路交通,实行病人集中隔离,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1911年3月,东北三省鼠疫全部消灭。这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黄建始《公共卫生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传统到近代因应疫病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1年中国应对鼠疫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在于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A正确;B是大运河开通之后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大运河沿线主要是汉族,排除C;大运河主要职能是航运而非灌溉,排除D。
2.C
【详解】
题干反映的是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历程,是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体现,是民众需要的体现,是美国国内生产资料再分配的体现,C正确;医保改革是在美国国内进行的,不是对外行为,排除A; “伟大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总统约翰逊提出的,B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滞胀”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凯恩斯主义的失灵,材料中虽体现了政府行为,但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D项排除。
3.A
【详解】
题干诗句意思是: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这说明到皮日休生活的时代,大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南北的交通全靠它“通波”,说明大运河当时成为了南北交通枢纽,故A符合题意;“千里”是文学语言,并非确数,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大运河的防洪和灌溉作用,故CD不符合题意。
4.B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使胡椒等传统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导致胡椒价格下跌,商人破产,这说明海外贸易发展与民众生活关联增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此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丝绸之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将掠夺来的巨额财富用于大量购买统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导致黄金大量外流,故为“黄金的漏斗”。新航路开辟后,荷兰1621年在美洲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了世界航运业,因此荷兰被称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因此意大利被称为“新航路的受害者”,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D
【详解】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发展不可能促进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属于正确表述,排除。
7.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一首竹枝词为切入点,对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进行检测。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而随着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是巨大冲击,选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态度;D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不停的追求。
考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对伦理道德的冲击
8.D
【分析】
【详解】
高速列车、青藏铁路和民航都属于交通,是新中国后的交通新发展,D正确;近代和通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中改革开放不符合民航客机。
9.A
【详解】
根据材料“1881年”可知,此时处于列强侵华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背景下创办的北洋施医局,因此带有半殖民色彩,A项正确;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医学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并非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仅能表明李鸿章创办了北洋施医局,无法判断其性质,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北洋施医局……以英国人为医官”无法得出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排除D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建成是唐胥铁路,建成于1880年;②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是在1924年;④中国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①北京地铁开始运营是在1971年,因此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表格显示在全年客运总量中轨道交通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总量,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比公共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的价格,无法得出轨道交通价格低廉的结论,故D项错误。
12.D
【详解】
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D;根据题中关键字眼“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可知,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因此ABC错误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对题干材料加以解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3.D
【详解】
从材料“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中可以看出,修筑京张铁路有利于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巩固西北地区边防,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京张铁路与交通近代化的关系,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故C项排除。
【点睛】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是解题的关键。
14.D
【详解】
自行车出行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锻炼身体,因此自行车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说明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故答案为D项。中国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排除A项;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15.B
【解析】
材料强调汽车组装时间不断缩短,从冗长缺乏效益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为10秒钟,体现了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而这一切都是科技革命所促进的,故B项正确。A选项错在“都”字上;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垄断的内容;D选项错误,美国的主要工业并不是汽车工业。
16.(1)意义:修筑京张铁路有利于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巩固西北地区边防。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影响:铁路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
原因:甘地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上看待铁路对殖民地带来的消极影响。
(3)背景:公路交通带来土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欧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外出旅行增多;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可得出修筑京张铁路有利于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巩固西北地区边防;结合所学可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得出铁路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根据材料二“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得出将印度卷入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根据材料二“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得出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甘地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上看待铁路对殖民地带来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得出公路交通带来土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根据材料三“教育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得出欧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外出旅行增多;根据材料三“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得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材料三“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
17.(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交通近代化。
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
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
(3)近代轮船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外资企业是为了满足列强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需求而出现的,它为列强在中国掠取资源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改善了交通运输功能并扩展了城市功能,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公司资力雄厚”可归纳出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公司自身的优势。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机器轮船的性能优势等。
(2)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可归纳出转运漕粮、军火、防军;从近代化的角度可得出推动了交通近代化;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第二小问,因素可以从政府的政策扶植、近代化的优势、时局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资金、市场、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去进行归纳总结。
(3)评价,从近代航运出现的时代背景、发展状况等角度去分析,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18.(1)变化:基本经历由避疫到防疫;由个人行为转变成国家行政介入的公共行为;确立了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将种痘等免疫行为纳人到防疫的范畴之中。
原因:传统防疫认识的积极作用;西方卫生知识的引介与传播;晚清社会精英们的努力。
(2)措施:在政府领导下建立严格制度;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有效隔离等;注重科学调查与医学治疗研究的结合。
意义:有效避免了疫病传播;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为后世应对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详解】
(1)变化,据材料“导致人们认为它可以被躲避和抵抗”“卫生行政回归为国家主导”可知,由个人行为转变成国家行政介入的公共行为;据材料“可以被躲避和抵抗”“清洁、检疫、隔离、消毒……主流的防疫观念”可知,基本经历由避疫到防疫;据材料“清洁、检疫、隔离、消毒……主流的防疫观念”可知,确立了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据材料“以种牛痘之法……在清末的防疫实践中也开始为官方所采用”可知,将种痘等免疫行为纳人到防疫的范畴之中。原因,据材料“传统观念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到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可知,传统防疫认识的积极作用;据材料“许多新的医学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可知,西方卫生知识的引介与传播;据材料“精英人士强调和放大西方卫生知识和经验”可得出晚清社会精英们的努力。
(2)措施,据材料“清政府在东北设立防疫局”“要求封城,严防铁路交通,……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等信息可知,在政府领导下建立严格制度;据材料“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可得出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有效隔离等;据材料“进行了详细调查后”“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等”可得出注重科学调查与医学治疗研究的结合。意义,据材料“东北三省鼠疫全部消灭”可知,有效避免了疫病传播;据材料“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得出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为后世应对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