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柠檬、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2.“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 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
3.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嘉庆年间 D.道光年间
4.下列各物种均起源于美洲的是( )
A.玉米,茶叶,番茄,大豆,烟草 B.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花生
C.玉米,花生,水稻,小麦,番茄 D.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可可
5.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
6.15世纪以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洋洲等新的大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国家是
A.葡萄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7.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 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属于欧洲市场上出现的新商品有
①美洲玉米 ②中国茶叶 ③印度香料 ④非洲象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9.美洲独有的一些物种传播到东半球。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以及非洲等地,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B.引起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10.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
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
11.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①政策支持②制度创新③农业科技进步④国际粮价的低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
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
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 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
13.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到白酒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违法使用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4.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
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
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5.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使用农机、化肥的土地面积明显增多,粮食产量也有较大的提升。这反映出四川省
A.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B.工作重心是农业生产
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重视农业现代化并有所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
16.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至隋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2)任意挑两个历史时期,分析一下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
17.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
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
——摘編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編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2)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把小麦、柠檬、牛、马等从欧亚大陆带入美洲,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美洲,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
2.A
【详解】
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3.D
【详解】
根据材料“玉蜀黍”“今遍种矣”可知,当时玉米在我国已普遍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即道光年间,故D正确,ABC排除。
4.D
【详解】
据所学可知,古代美洲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辣椒、番茄、烟草、可可等农作物,故D项正确;大豆、茶叶原产于中国,A错误;水稻在河姆渡氏族时期在中国就已开始种植,而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B、C错误。
5.C
【详解】
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7.B
【详解】
美洲的玉米、中国的茶叶以非洲的象牙在新航路开辟后进入欧洲市场,B正确;印度的香料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进入欧洲,排除A、C、D。
8.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
9.A
【详解】
根据材料所述,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的物种传播到其它地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贸易中心转移,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早期对外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6年即农业集体化时期,拖拉机的作业时间明显上升,反映出苏联生产关系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年已结束,B项错误;重工业飞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早在1928年已经废止,D项错误。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和粮食安全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等,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忽视制度创新和作物改良等农业科技进步的分析不完整,遗漏②③的组合不符合题意,AB两项错误;国际粮价低廉属于外因,不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说法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D项错误。
12.A
【详解】
材料“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体现的是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故选A。
13.C
【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建立,因此这类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AB项排除;D项与题干中的“最早”不符,排除。
14.A
【详解】
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发动不同农业领域的“革命”,推动种植业、牛奶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推广农业技术,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业,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5.D
【详解】
材料中四川省人民政府“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引进化肥生产设备”,使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升,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D项正确;由粮食产量提升不能得出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A项错误;1978年之前,我国对工业的重视高于农业,B项不符合史实;化肥生产设备的引进不代表我国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C项错误。
16.(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原因: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各国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刺激;奖励耕织的政策引导;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对食物生产者的激励等共同推动下,使耕地总数、亩产量等均有大幅提高。
(其他历史时期可从工具改良、良种推广、水利兴修、土地赋役政策、商品经济水平、经济重心转移等角度分析)。
【详解】
(1)依据表格从粮食亩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耕地面积、南方经济发展以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来归纳回答。
(2)根据所学知识,从耕作工具、耕作技术、经营方式、统治者政策、土地制度等方面分析表中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如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各国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刺激;奖励耕织的政策引导;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对食物生产者的激励等共同推动下,使耕地总数、亩产量等均有大幅提高等等。
17.(1)目的:寻找黄金;传播基督教。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2)意义:科学方面——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思想方面——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3)新现象: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世界性贸易进一步发展;奴隶贸易公司出现。主要作用:满足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根据材料“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航海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辟新航路的重要航海家还有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2)意义: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可知,在科学方面,新航路开辟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根据材料“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可知, 在思想方面,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3)新现象:根据材料“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可知,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材料“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可知,世界性贸易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可知,奴隶贸易公司出现。主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奴隶贸易和世界性贸易以及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满足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8.(1)特点:①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②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③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影响: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详解】
(1)特点:依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等信息从种类多、范围广、以食物为主以及双向交流等归纳回答。
(2)原因:依据材料二“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依据材料二“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依据材料二“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影响: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回答,积极的角度依据材料二“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等信息和所学从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以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回答。消极视角依据材料二“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的信息可知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