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14: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学习目标
简述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的发展历程
2.简述中国与世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过程
知识记忆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陆路
原始人 惯性的足迹形成“路”,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古罗马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朝 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 驿道距离较长,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 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水路
中国 春秋 已有运河
秦朝 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 开凿完成京杭大运河,长度为世界之最
世界 法国 17世纪开通米迪运河,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
荷兰 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中国的海洋航行
汉代: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极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及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明朝: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至红海、东非沿岸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已形成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世界航海活动
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维京人、阿拉伯人分别在太平洋地区、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印度洋地区活动。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
全球航路的建立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
交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铁路时代
蒸汽机车: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铁路网: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铁路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中国铁路的发展:1881年,中国人自建第一条实用铁路——唐胥铁路建成。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
航运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蒸汽机、内燃机取代人力后,轮船出现。
(2)中国的航运事业: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4.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使许多城市成为重要枢纽或港口。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威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并统一了牟辙宽度;同时开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唐朝驿道将近2.5万公里,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拓展了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为当时世界之最。
——据孙家驷编《道路概论》等
材料二 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到1911年,全国铁路近1万公里,但90%受外国人控制。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在中国发展起来。到1946年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能通行的只有一半左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交通建设相对迟滞的原因。
【答案】(1)以国都为中心散开;重视交通建设及规范;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陆路与水路相结合(陆路和水路交通发达);注重与外国交通建设;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处于世界前列);服务政治;交通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交通建设由国家控制和管理
(2)政府观念相对落后(固步自封,阻碍外来事物的传入和发展/不支持);封建顽固势力阻挠(拒绝接受新生事物);西方侵略势力的干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铁路权受外国人控制);战争频繁(国内局势混乱,列强侵华,抗日战争等使公路、铁路遭受破坏);经济发展落后;技术力量薄弱。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可知,以国都为中心散开;根据材料“并统一了牟辙宽度”可知,重视交通建设及规范;根据材料“构成了以威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可知,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根据材料“同时开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可知,陆路与水路相结合(陆路和水路交通发达);根据材料“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可知,注重与外国交通建设;根据材料“元朝拓展了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为当时世界之最”可知,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处于世界前列);根据材料“唐朝驿道将近2.5万公里,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可知,服务政治;从秦朝到元朝,可以看出古代交通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从建设的主体看,古代交通建设由国家控制和管理。
(2)原因:根据材料“1879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请求修筑铁路,顽固派以‘破坏风水’、‘与民争利’等理由反对”可知,封建顽固势力阻挠(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根据材料“经李鸿章多次斡旋,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全长11公里。但通车后不久朝廷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于是改用骡马拖曳”可知,政府观念相对落后(固步自封,阻碍外来事物的传入和发展/不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西方侵略势力的干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铁路权受外国人控制);根据材料“到1946年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能通行的只有一半左右”可知,战争频繁(国内局势混乱,列强侵华,抗日战争等使公路、铁路遭受破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落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技术力量薄弱。
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输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答案】(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交通近代化。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公司资力雄厚”可归纳出,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公司自身的优势;结合1868-1892年间的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机器轮船的性能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2)作用:根据材料二“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可归纳出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相关知识,还可以从推动了交通近代化、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因素:根据材料“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政策扶植、吸收民间投资等方面概括其有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时局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管理能力的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延安时花费大量功夫在哲学上,推动了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前进。这里有一个政治上的必要条件,即党要成为有纪律的党,党员都接受党的路线,党员都靠得住,能按照给他们的指示办事。国民党吃了很厉害的宗派主义的亏,共产党的组织小一些,他们能排除宗派主义而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依靠的是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他们一定要在理智上深深相信党的路线的智慧。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下表所示是部分外国学者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的积极评价。
——整理自马启民《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延安时期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并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在思想上实现“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对邓小平的四种评价的主要依据。
【答案】(1)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举措: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依据:领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行改革开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这几条河唐代便有,只不过因社会纷乱淤塞了,经宋初疏浚和开凿后,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可知,利用前代成果;根据材料“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淮南路、荆湖南、北路)的漕粮百货,均由汴河运往京师,数目以百万石计,而其他几条仅以十万石计”可知,运载数量大,而且以汴河为主;根据材料“所以宋人把汴河看作国家的生命线,即使是皇帝,也不敢懈怠”可知,政府重视;从漕运的中心看,是以东京为中心。影响:根据材料“经宋初疏浚和开凿后,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河残云漕运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开封繁荣。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战乱影响漕运;根据材料“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可知,河道淤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铁路兴起,轮船海运兴起,冲击漕运
课堂练习
1.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A.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答案】D
【详解】
材料“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军事功能,B项排除;材料还体现了传递文书的功能,C项排除。故选D。
2.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以说,古代罗马和印加帝国在境内修筑完善的道路系统,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故A项正确;“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故D项错误。
3.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运河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且隋朝因隋炀帝的暴政而亡,故D项错误。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形势图,下列各项中出现于这一朝代的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曲辕犁的推广
C.古代戏曲的成熟 D.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A
【详解】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府”“匈奴”“大月氏”“都城长安”等体现的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形势图,丝绸之路的开通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A项正确;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始于唐朝,B项正确;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C项错误;印刷术的发明始于唐代,D项错误。
5.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强调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而不是提高生活质量,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的精确是生活的必要性,排除C;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出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