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习目标
简述农业机械化的变革与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
简述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
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及发展过程
知识记忆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的变革
背景: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各国机械的种类: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影响
①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
发展
时间 国家 技术 产量
1930年 美国 杂交玉米新品种 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
1941年 墨西哥 小麦新品种 50千克增加到250千克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600-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
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他领域
养殖: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渔业: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食物储备的目的: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保鲜功能。
粮食储存技术发展情况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速冻食品及技术发展
(1)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2)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原因
人口激增,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及发展
联合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
①方针: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②贡献: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食品安全问题
问题
①化肥、农业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食品加工过程,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应对
①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题,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品问题爆发期(食品黑暗期)是指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的极大关注,社会民众广泛性缺乏食品安全感的特定历史时期。食品问题爆发期的出现和存续,依据不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后、快慢而不同。……所持续的时间大致在50-70年。英国的食品黑暗期为1820-1890年,前后历经70年;而美国的食品黑暗期,如果以1850年纽约“泔水奶”为起算点的话,至1906年首部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经50余年,若以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为终点的话,则前后经历了近90年。
——摘编自孙文《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分析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目前在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食品有关的法律多达13个。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2003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从立法宗旨到实施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将立法宗旨从“确保公众卫生”向“保护国民健康”转变,即:将以往“社会防护”的概念向以个人为关注点的“国民健康保护”的方向转变。该法除明确政府部门责任义务外,还重点规定了食品业者的责任,将保证食品原料安全、实施自主检查、建立食品生产记录等义务化。
——摘自杨蕾《揭秘日本的食品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食品问题爆发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特点。
【答案】(1)特点: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社会舆论极大关注;民众广泛缺乏食品安全感;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持续时间较长。
(2)特点: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完备;发布专门的食品卫生法;与时俱进;更加关注个人健康;明确责任义务划分;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问题。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食品问题爆发期的特点,据“(食品黑暗期)是指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的极大关注,社会民众广泛性缺乏食品安全感的特定历史时期”可得出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社会舆论极大关注,民众广泛缺乏食品安全感;据“食品问题爆发期的出现和存续,依据不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后、快慢而不同”可得出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据“……所持续的时间大致在50-70年……则前后经历了近90年”可得出持续时间较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特点,据“目前在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食品有关的法律多达13个”可得出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完备,发布专门的食品卫生法;据“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2003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从立法宗旨到实施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可得出与时俱进,适时修改;据“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将立法宗旨从‘确保公众卫生’向‘保护国民健康’转变”可得出更加关注个人健康;据“该法除明确政府部门责任义务外,还重点规定了食品业者的责任”可得出明确责任义务划分;据“将保证食品原料安全、实施自主检查、建立食品生产记录等义务化”可得出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问题。
探究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共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答案】(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详解】
(1)措施:根据“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得出开荒垦辟,增加产量;根据“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得出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根据“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得出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根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得出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根据材料“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得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2)特点:根据“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得出阶段性;根据“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得出突出国家主导;根据“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得出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根据”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得出维护人民利益;结合所学可得出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探究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1)变化: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变成了提高营养、改善伙食的“完美食物”。
原因:牛奶自身的营养价值;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战争的刺激;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政府的提倡与重视。
(2)主要科技成果: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火车、汽车的出现,便于运输;冰箱的普及,便利保存;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改善: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提高和健全福利制度。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等材料内容可知,牛奶从高风险产品、贫困的标志、穷人的食物,转变为需求量很大,提高营养、改善伙食的食物。第二小问,可从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战争的影响、牛奶本身的特点、政府的提倡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火车的出现”“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等材料可以概括出巴斯德灭菌法、冰箱的普及、火车和汽车的出现、电力的发明与应用等。第二小问,首先从营养成分上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生活品质;其次就是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改善福利制度。
课堂练习
1.90岁高龄的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当代神农。他在水稻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这反映出( )
A.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首要问题 B.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
C.世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D.政府支持是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答案】B
【详解】
袁隆平在研制杂交水稻上取得的成就,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反映出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的“首要”问题,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界粮食问题已基本解决,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政府支持与科研发展的关系,D项错误。
2.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故A项错误;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故B项错误;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故D项错误。
3.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
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从反面论证了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D项正确;两极格局早在1991年已结束,A项错误;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只是暂时出现的表面现象,没有准确说明材料主题,B项错误;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4.下图农业设备变迁说明( )
A.农具的牵引动力革新 B.耕作方式逐步集体化
C.设施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D.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答案】A
【详解】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传统农业中以人力或畜力牵引的曲辕犁,到需要机械牵引的铧式犁,图中农业设备的变迁说明农具的牵引动力出现了革新,A项正确;铧式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不能说明农业耕作方式朝集体化方向发展,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出现了利用工程手段发展的设施农业,C项错误;仅有农具的改进,不能说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D项错误。
5.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工业化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可得出,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故B项正确;“产业化”、“无人化”、“工业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C、D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