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习目标
简述农业工具的变化过程
了解手工业工具的发展
了解劳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知识记忆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材质 特点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
青铜 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质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中国战国时期,铁质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工具的制作
原始社会: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
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代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陶瓷业
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能制成圆形坯件,控制坯件的薄厚。
南朝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避免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支钉。
冶炼金属
工具
①锻打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打击金属原料的锤、磨平的锉等。
②铸造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朝代: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制作青铜器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家庭式劳作
中国: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庄园式劳作
古罗马: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主要工作: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崔定《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犁耕技术发展的特征。
【答案】(1)条件: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金属自然资源;冶铁工艺的创新和进步;大量土地的开发;劳动人民对落后农具的变革要求;列国变法的推动。
(2)特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由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推广;呈现多样性和地域性。
【详解】
(1)条件:根据材料“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河南、山西都有铜矿”可知,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金属自然资源;根据材料“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可知,冶铁工艺的创新和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量土地的开发;根据材料“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劳动人民对落后农具的变革要求;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知,列国变法的推动。
(2)特征:根据材料“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可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可知,由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推广;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犁耕技术,呈现多样性和地域性。
探究二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斲(zhuo)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
(2)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说的是农业的起源,是从传说的角度说的,材料二主要是从考古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就历史价值来看,考古发掘的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文献及传说的史料价值。
(2)从材料“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等信息分析。
探究三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展览一 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有何内在联系?
展览三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案】(1)作物培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其他例子,如有代表性,符合史实,均可给分)
(2)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促成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详解】
(1)作物培植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农具改进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在农具改进方面的创制主要有曲辕犁、筒车等。
(2)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与图二中“废井田,开阡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中的耕织图之间的联系为,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促成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标题:根据材料中“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展览三体现的中心问题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课堂练习
1.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末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
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
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 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答案】A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农具系列,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日益出现,农业生产由大规模的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小块土地的家庭劳作,B项错误;“完整”一词表述太过绝对,从生产农具种类也无法得知生产分工的完整性,C项错误;D项西汉时期牛耕在全国推广。
2.在清代前期上海地区出现了“其女子多勤苦织红,篝灯燎火至达旦不休,终岁生资悉仰给于织作”,“妇女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手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农业 B.自然经济逐渐趋向解体
C.妇女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D.女性受制夫权生活艰辛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妇女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可知,清代前期上海地区,妇女与男子共同参与生产,男女都能自立。这说明当时上海妇女地位有一定的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手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农业”,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渐趋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地区的女性自立,不再受制于夫权,故D项错误。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详解】
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推广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进而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C正确;变法改革、修建水利工程以及百家争鸣都不能作为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A、B、D。
4.在西亚乌尔第一王朝的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铜制的头盔、斧子、标枪等,铜块已成为具有倾向职能的交换媒介。这可以佐证
A.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B.乌尔第一王朝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C.乌尔第一王朝促进了青铜技术外传 D.铜铸币成为当时的流通主币
【答案】B
【详解】
从题干材料可看出,王陵中挖掘出大量铜制的器皿,而且铜块已成为交换媒介,这说明当时铜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因此不能得出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的结论,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青铜技术的外传,故C项错误;题干中虽说铜块成为交换媒介,但没有涉及铜铸币的问题,故D项错误。
5.如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1是散养、图2是厩养。两相比较后者的优势主要在于
A.保护生态环境 B.确保牲畜安全
C.降低养殖成本 D.增大综合效益
【答案】D
【详解】
厩养可以为马匹挡风遮雨,减少自然界的危害;同时通过马匹之间的栅栏间隔,减少了互相之间的袭扰;通过马槽喂养,减少了养殖成本;通过马肥的再利用,增加了产能,从而达到了增大综合效益的目的,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