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jcflt 四 七一九年级文言文重点词语句子检测 九年级
一、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越明年
(2)而或长烟一空
(3)或异二者之为
(4)宠辱偕忘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答案】(1)到
(2)有时
(3)或许、也许
(4)一起
(5)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到了第二年。越:到。 (2) 句意: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或:有时。 (3) 句意:或许和上述的两种情况不同。 或:或许、也许(4) 句意: 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偕: 一起(5) 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站在泉上。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故答案为: 到;有时;或许、也许;一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名之者谁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颓然乎其间者
(4)湖中人鸟声俱绝
(5)雾凇沆砀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意趣,情趣
(3)倒下的样子
(4)消失
(5)白汽弥漫的样子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命名的人是谁?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 句意: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面。 意:意趣,情趣(3) 句意:倒在其中的人。颓然: 倒下的样子(4) 句意: 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消失。绝:消失 (5) 句意: 冰花一片弥漫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故答案为: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意趣,情趣 ;倒下的样子;消失;白汽弥漫的样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二、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3.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然则北通巫峡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而年又最高
(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答案】(1)结构助词,的
(2)如此……那么
(3)介词,从
(4)连词,表递进
(5)表示感叹语气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常常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一类多义的单音节词。(1)句意:这就是岳阳楼伟大的景象。之: 结构助词,的 (2)句意:如此向北直通巫峡。然则: 如此……那么 (3)句意: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出来。于: 介词,从 (4)句意:而且年龄又最大。而: 连词,表递进 (5)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啊。也: 表示感叹语气
故答案为: 结构助词,的;如此……那么;介词,从;连词,表递进;表示感叹语气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三、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4.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4)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考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如:以;因为。先、后:以....为先,以.....为后。微:如果。焉:哪里。(1)翻译: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故答案为:(1)翻译: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四、解释通假字
5.解释通假字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1)“具”同“俱”,全.皆
(2)“属”同“嘱”,嘱托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理解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1)句意: 政治通达人心顺和,很多荒废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了 。 “具”同“俱”,全.皆(2) 句意: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属”同“嘱”,嘱托
故答案为: (1)“具”同“俱”,全.皆(2)、““属”同“嘱”,嘱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文言词语通假字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五、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6.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蹴尔而与之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答案】(1)同时得到
(2)祸患,灾难
(3)踩踏
(4)优厚的俸禄
(5)交换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 这两个不能同时得到。得兼:同时得到。 (2)句意: 所以有的祸患却躲避。患:祸患,灾难 (3)句意: 用脚踢给别人吃 。蹴: 踩踏 (4)句意: 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万钟: 优厚的俸禄 (5)句意: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易: 交换
故答案为:同时得到;祸患,灾难 ;踩踏;优厚的俸禄;交换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7.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秦王怫然怒
(2)休祲降于天
(3)媵人持汤沃灌
(4)主人日再食
(5)肉食者谋之
(6)度已失期
【答案】(1)愤怒的样子
(2)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3)热水
(4)两次
(5)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6)推测,估计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 秦王非常愤怒的样子。怫然:愤怒的样子。2)句意:吉凶的正在在天上已呈现。休祲: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3)句意: 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汤:热水 (4)句意: 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食物。再:两次。 (5)句意:当权的人谋划这件事。肉食者: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6)句意:估计已经超过了期限。度: 推测,估计
故答案为: 愤怒的样子;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热水;两次;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推测,估计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六、解释重点文言虛词
8.解释重点文言虛词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轻寡人与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弗之怠
(5)公将鼓之
【答案】(1)表转折,但是
(2)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3)表示祈使语气
(4)代词,代抄书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
(5)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常常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一类多义的单音节词。(1)句意: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而:表转折,但是 (2)句意:轻视我吗?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3)句意:安陵君一定要傲答应我。其: 表示祈使语气 (4)句意:不敢怠慢抄书这件事。 之:代词,代抄书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 (5)句意:鲁庄公将要击鼓。之: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故答案为: 表转折,但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吗”;表示祈使语气;代词,代抄书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七、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9.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1)因此人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2)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3)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4)各位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5)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考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如:是故:因此、所以。假:借。狱:案件。虽:即使。面:当面。翻译: (1)因此人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2)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3)因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4)各位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5)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故答案为:(1)因此人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2)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3)因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4)各位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5)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八、解释通假字
10.解释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故不错意也
(6)仓鹰击于殿上
【答案】(1)“辟”同“避”,躲避
(2)“辩”同“辨”,辨别
(3)“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
(4)“乡”同“向”,从前
(5)“错”同“措”
(6)“仓”同“苍”,青色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理解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1)句意: 所以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 “辟”同“避”,躲避 (2)句意: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 (3)句意: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会受到我的恩惠而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 (4) 句意: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乡”同“向”,从前 (5)句意: 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同“措” (6)句意: 苍鹰扑到宫殿上。“仓”同“苍”,青色
故答案为: “辟”同“避”,躲避;“辩”同“辨”,辨别;“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 ;“乡”同“向”,从前 ;“错”同“措”;“仓”同“苍”,青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识记和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11.解释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与之论辨
(4)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为天下唱
【答案】(1)“支”同“肢”
(2)“被”同“披”,穿着
(3)“辨”同“辩”,辩驳
(4)“孰”同“熟”,仔细
(5)“唱”同“倡” ,倡导、发动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理解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1)句意: 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 。 “支”同“肢” (2)句意: 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 “被”同“披”,穿着 (3)句意: 同他辩论问题。 “辨”同“辩”,辩驳 (4) 句意: 仔细看徐公,自己认为比不上徐公。“孰”同“熟”,仔细 (5)句意: 向天下人倡导。“唱”同“倡” ,倡导、发动
故答案为: “支”同“肢”;“被”同“披”,穿着 ;“ 辨”同“辩”,辩驳;孰”同“熟”,仔细;“唱”同“倡” ,倡导、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识记和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jcflt 四 七一九年级文言文重点词语句子检测 九年级
一、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越明年
(2)而或长烟一空
(3)或异二者之为
(4)宠辱偕忘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名之者谁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颓然乎其间者
(4)湖中人鸟声俱绝
(5)雾凇沆砀
二、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3.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然则北通巫峡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而年又最高
(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4.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四、解释通假字
5.解释通假字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6.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蹴尔而与之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7.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秦王怫然怒
(2)休祲降于天
(3)媵人持汤沃灌
(4)主人日再食
(5)肉食者谋之
(6)度已失期
六、解释重点文言虛词
8.解释重点文言虛词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轻寡人与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弗之怠
(5)公将鼓之
七、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9.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八、解释通假字
10.解释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故不错意也
(6)仓鹰击于殿上
11.解释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与之论辨
(4)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为天下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到
(2)有时
(3)或许、也许
(4)一起
(5)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到了第二年。越:到。 (2) 句意: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或:有时。 (3) 句意:或许和上述的两种情况不同。 或:或许、也许(4) 句意: 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偕: 一起(5) 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站在泉上。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故答案为: 到;有时;或许、也许;一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意趣,情趣
(3)倒下的样子
(4)消失
(5)白汽弥漫的样子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命名的人是谁?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 句意: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面。 意:意趣,情趣(3) 句意:倒在其中的人。颓然: 倒下的样子(4) 句意: 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消失。绝:消失 (5) 句意: 冰花一片弥漫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故答案为: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意趣,情趣 ;倒下的样子;消失;白汽弥漫的样子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答案】(1)结构助词,的
(2)如此……那么
(3)介词,从
(4)连词,表递进
(5)表示感叹语气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常常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一类多义的单音节词。(1)句意:这就是岳阳楼伟大的景象。之: 结构助词,的 (2)句意:如此向北直通巫峡。然则: 如此……那么 (3)句意: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出来。于: 介词,从 (4)句意:而且年龄又最大。而: 连词,表递进 (5)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啊。也: 表示感叹语气
故答案为: 结构助词,的;如此……那么;介词,从;连词,表递进;表示感叹语气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4.【答案】(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4)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考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如:以;因为。先、后:以....为先,以.....为后。微:如果。焉:哪里。(1)翻译: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故答案为:(1)翻译: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5)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答案】(1)“具”同“俱”,全.皆
(2)“属”同“嘱”,嘱托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理解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1)句意: 政治通达人心顺和,很多荒废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了 。 “具”同“俱”,全.皆(2) 句意: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属”同“嘱”,嘱托
故答案为: (1)“具”同“俱”,全.皆(2)、““属”同“嘱”,嘱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文言词语通假字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6.【答案】(1)同时得到
(2)祸患,灾难
(3)踩踏
(4)优厚的俸禄
(5)交换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 这两个不能同时得到。得兼:同时得到。 (2)句意: 所以有的祸患却躲避。患:祸患,灾难 (3)句意: 用脚踢给别人吃 。蹴: 踩踏 (4)句意: 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万钟: 优厚的俸禄 (5)句意: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易: 交换
故答案为:同时得到;祸患,灾难 ;踩踏;优厚的俸禄;交换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7.【答案】(1)愤怒的样子
(2)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3)热水
(4)两次
(5)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6)推测,估计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 秦王非常愤怒的样子。怫然:愤怒的样子。2)句意:吉凶的正在在天上已呈现。休祲: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3)句意: 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汤:热水 (4)句意: 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食物。再:两次。 (5)句意:当权的人谋划这件事。肉食者: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6)句意:估计已经超过了期限。度: 推测,估计
故答案为: 愤怒的样子;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热水;两次;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推测,估计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8.【答案】(1)表转折,但是
(2)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3)表示祈使语气
(4)代词,代抄书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
(5)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常常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一类多义的单音节词。(1)句意: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而:表转折,但是 (2)句意:轻视我吗?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3)句意:安陵君一定要傲答应我。其: 表示祈使语气 (4)句意:不敢怠慢抄书这件事。 之:代词,代抄书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 (5)句意:鲁庄公将要击鼓。之: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故答案为: 表转折,但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吗”;表示祈使语气;代词,代抄书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9.【答案】(1)因此人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2)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3)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4)各位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5)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考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如:是故:因此、所以。假:借。狱:案件。虽:即使。面:当面。翻译: (1)因此人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2)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3)因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4)各位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5)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故答案为:(1)因此人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2)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3)因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4)各位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5)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0.【答案】(1)“辟”同“避”,躲避
(2)“辩”同“辨”,辨别
(3)“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
(4)“乡”同“向”,从前
(5)“错”同“措”
(6)“仓”同“苍”,青色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理解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1)句意: 所以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 “辟”同“避”,躲避 (2)句意: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 (3)句意: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会受到我的恩惠而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 (4) 句意: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乡”同“向”,从前 (5)句意: 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同“措” (6)句意: 苍鹰扑到宫殿上。“仓”同“苍”,青色
故答案为: “辟”同“避”,躲避;“辩”同“辨”,辨别;“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 ;“乡”同“向”,从前 ;“错”同“措”;“仓”同“苍”,青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识记和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11.【答案】(1)“支”同“肢”
(2)“被”同“披”,穿着
(3)“辨”同“辩”,辩驳
(4)“孰”同“熟”,仔细
(5)“唱”同“倡” ,倡导、发动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理解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1)句意: 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 。 “支”同“肢” (2)句意: 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 “被”同“披”,穿着 (3)句意: 同他辩论问题。 “辨”同“辩”,辩驳 (4) 句意: 仔细看徐公,自己认为比不上徐公。“孰”同“熟”,仔细 (5)句意: 向天下人倡导。“唱”同“倡” ,倡导、发动
故答案为: “支”同“肢”;“被”同“披”,穿着 ;“ 辨”同“辩”,辩驳;孰”同“熟”,仔细;“唱”同“倡” ,倡导、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识记和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