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15:3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2.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3.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集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4.“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三种早期的手工业——制陶、冶金和纺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利用制造的器物储存食物,打造武器,制成衣服,并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说明( )
①村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②农业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③私有制和阶级的初步产生④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形容的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点。下列有关徽派建筑艺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宏村承志堂门楼上的《唐肃宗宴官图》为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
B.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C.徽派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
D.明代徽雕注重镂空效果,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美感
7.“(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北朝时草市
A.促进区域性商业集团发展 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D.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
8.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四大名镇景德镇的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9.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 D.北宋城市是一级行政机构
10.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11.《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2.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13.“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下列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暑,穴居可避寒 D.地势低洼处营巢而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
14.皖南某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下列关于该村落说法正确的是.
A.被世人称为“桃花源里人家” B.敬爱堂里有《唐肃宗宴官图》等木雕作品
C.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 D.村北的承志堂是一位清末盐商的私家宅院
15.《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宋代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
材料二 宋代的主干力量来自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宋初,君主们大力发展科举以及太学制度,这使朝廷任用的很多宫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
---根据[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整理
材料三 德国汉学家库恩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宋代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根据[德]库恩《宋代文化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开放的城市设计”和“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到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支代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市镇的特点及其经济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基于人口居住的繁密和商业利润所诱,官府也开始经营房屋出租业。为加强住房管理,政府出台政策,严禁租房者私下换房及转赁,制止“二房东”牟利。劝诚房产主与租赁者双方都要严守契约,每遇节日大礼或灾伤月份,减免官私房租。学校和福利机构用于出租的房屋由国家兴建,所得收入不必上交。宋政府对私有房地交易的规则也很严密,如城市居民和诗阙官可根据“实封投状”(类似于后来的拍卖)的政策购买宅舍,现任官不得购买。从官府手中低价买过房地,随即调价倒卖的现象,一经发现,许人报官。业主典卖房宅时,亲邻有优先购买权。明确交易契约的书写格式,订立交易契约时,必须缴纳“牙契钱”。宋代以后,所有土地均可自由买卖,宅地丧失其特权,国家开始建立住房教济制度,包括对贫民的安济院和对灾民的留养一遣送制度与水冲民房企修费银制度等。
——摘編自胡建华《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建城以来,罗马城的人口长久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城市面积却没有扩大。在古罗马人的信仰中城市的地界一旦划定则是神圣不可突破的。富裕的罗马人能够住在豪华的宅邸,不过拥有自已房屋的仅是一小部分人,多数人只能住在城市脏腑的大公寓里,被称为“菌苏拉”,那里房屋简陋,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大小便倾倒在人口拥挤的公寓楼梯井底有盖的粪池中。由于没有建筑限制,主人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以便最大限度增加租金。这些建筑物不仅设施简陋、数量过多、狭小拥挤、质量低劣,还经常发生火灾。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剧了房源的紧张,推动了市内房价的高涨和租金的走高。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每一次灾难都会毁坏房屋从而加剧了住房问题的紧张。统治者注重城市里的巨大神庙建筑和公共建筑群的建设,却漠视大多数罗马人生活在贫民窟的住宅里。
——摘编自鲍紅信《论共和至帝国早期罗马城的住房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宋城市住房管理和罗马城居住环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城一直受住房问题困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宋时期政府加强住房管理的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北方居住形式的变迁,故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A
【详解】
由材料信息“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可以看出其环境理念应是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故A项正确;改造和征服自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分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3.B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网由农村集市、集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属于集镇市场。故B项正确;ACD项与“四大名镇”的属性不一致,故排除ACD。
4.D
【详解】
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镇”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则是经济功能突出,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B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C
【详解】
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人们以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畜为主,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提高,使得一部分人可以来从事手工业生产,故①④正确,选C项;②说法错误,农业是这时期社会生活的中心产业;③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ABD。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徽派石雕艺术以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最具代表性,B项符合题意;徽派木雕艺术精品《唐肃宗宴官图》在承志堂前厅横梁上,不是门楼上,A项错误;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是平遥古城的建筑特点,不是徽派民居的特色,C项错误;徽派建筑注重镂空效果始于清代,不是明代,D项错误。
7.D
【详解】
材料“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体现的是政府设置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草市是民间自发兴起的,C排除。故选D。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名镇景德镇”兴起于宋代,“唐代千年沉船”和“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的发现,不能说明“四大名镇景德镇的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B项符合题意;印尼水域发现唐代千年沉船和大量文物等,确实为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证据,A项不符合题意;印尼水域发现的唐代沉船上有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金银器、铜镜等,可以说明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C项不符合题意;考古发现的唐代沉船和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能够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依据,D项不符合题意。
9.A
【详解】
北宋城市的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政府政策,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北宋城市的居住和经济功能,未涉及与前代城市功能的比较,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否分开无关,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10.A
【详解】
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C项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
11.B
【详解】
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项;集镇与集镇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B
【详解】
B项是对材料中寒(冬)暑(夏)影响巢居与穴居的概括,最为全面,故正确;A项与材料“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不符,故排除;C项只对材料“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作出了解读,解读不全面,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4.A
【详解】
由材料信息“皖南某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可知,该村落是西递村。该村落被世人称为“桃花源里人家”,故A正确;宏村承志堂是一位清末盐商的私家宅院,里面有《唐肃宗宴官图》等木雕作品,故BD错误;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故C错误。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是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提高的原因,②④正确,故选B;根据所学,国家统一、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南宋的史实,南宋国家不统一,政府对商业的发展总体上控制的,但不是不再限制,排除①③,故排除ACD。
【点睛】
16.(1)举措:建立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增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设枢密院主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2)影响: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形成发达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3)表现: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场不再被封闭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夜市繁荣。
【详解】
(1)举措:根据材料一中“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主要有,建立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如增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设枢密院主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主干力量来自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可知,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根据“很多宫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可知,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根据“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形成的发达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3)表现:根据材料三中“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放的城市设计”表现为,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场不再被封闭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为夜市繁荣。
17.(1)信息
(空间)西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江南地区、运河沿线、沿海明显增多。
(类型)相较于西汉,唐朝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数量)相较于西汉,唐朝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
说明
(空间)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在汉代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人口的南迁对同江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类型)随着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了许多的港口城市
(2)特点:专业性强,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主要位于江南地区;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意义:促进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农村传统经济结构,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加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详解】
(1)信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的两幅地图,可以从两朝城市分布的空间、类型以及数量三个较短提取信息并加以说明。从空间方面看,西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江南地区、运河沿线、沿海明显增多。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在汉代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人口的南迁对同江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隋唐时期,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从城市类型方面看,相较于西汉,唐朝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了许多的港口城市从数量上看,相较于西汉,唐朝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唐代国力强盛,商品经济发展,因此商业城市较之前多。
(2)特点:根据材料“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可知,专业性强,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根据材料“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可知,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主要位于江南地区;根据材料“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可知,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意义:工商业市镇主要是以工商业为主,因此能够促进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冲击农村传统经济结构,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根据材料“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可知,加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8.(1)两宋:政府重视城市住房管理;严禁二次转租和倒卖行为;建立租赁契约制度;限制官员与民争房;确立亲邻的优先购买权制度;购房需缴纳一定的税;国家建立相应的住房救济制度。
罗马:多数人居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公共卫生设施差;房屋拥挤质量低劣,安全隐患多;房价和租金不断高涨;房源十分紧张。
(2)原因:人口的极度膨胀;罗马人信仰的制约;商业利益的诱惑和商人的唯利是图;没有公共交通;火灾和水灾的频繁发生;统治者对民众住房的漠视。
(3)启示:加强住房管理,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规范租房和购房行为,打击投机行为,有利于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严格契约制度,有利于保障相关业主的权利;建立国家住房救济制度,体现中国“匡济天下”的理念,有利于社会救济和稳定;提高房屋质量,兴建公共交通和公共卫生设施等对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非常重要
【详解】
(1)两宋:根据材料“为加强住房管理,政府出台政策”可知,政府重视城市住房管理;根据材料“严禁租房者私下换房及转赁,制止‘二房东’牟利”可知,严禁二次转租和倒卖行为;根据材料“劝诚房产主与租赁者双方都要严守契约”可知,建立租赁契约制度;根据材料“现任官不得购买”可知,限制官员与民争房;根据材料“业主典卖房宅时,亲邻有优先购买权”可知,确立亲邻的优先购买权制度;根据材料“明确交易契约的书写格式,订立交易契约时,必须缴纳‘牙契钱’”可知,购房需缴纳一定的税;根据材料“宋代以后,所有土地均可自由买卖,宅地丧失其特权,国家开始建立住房教济制度,包括对贫民的安济院和对灾民的留养一遣送制度与水冲民房企修费银制度等”可知,国家建立相应的住房救济制度。
罗马:根据材料“富裕的罗马人能够住在豪华的宅邸,不过拥有自已房屋的仅是一小部分人,多数人只能住在城市脏腑的大公寓里”可知,多数人居住在简陋的公寓里;根据材料“那里房屋简陋,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大小便倾倒在人口拥挤的公寓楼梯井底有盖的粪池中”可知,公共卫生设施差;根据材料“这些建筑物不仅设施简陋、数量过多、狭小拥挤、质量低劣,还经常发生火灾”可知,房屋拥挤质量低劣,安全隐患多;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剧了房源的紧张,推动了市内房价的高涨和租金的走高”可知,房价和租金不断高涨;根据材料“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每一次灾难都会毁坏房屋从而加剧了住房问题的紧张”可知,房源十分紧张。
(2)原因:根据材料“自建城以来,罗马城的人口长久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城市面积却没有扩大”可知,人口的极度膨胀;根据材料“在古罗马人的信仰中城市的地界一旦划定则是神圣不可突破的”可知,罗马人信仰的制约;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建筑限制,主人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以便最大限度增加租金”可知,商业利益的诱惑和商人的唯利是图;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可知,没有公共交通;根据材料“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可知,火灾和水灾的频繁发生;根据材料“统治者注重城市里的巨大神庙建筑和公共建筑群的建设,却漠视大多数罗马人生活在贫民窟的住宅里”可知,统治者对民众住房的漠视。
(3)启示:开放性试题。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如加强住房管理、规范租房购房行为、严格契约制度、建立住房救济制度、改善公共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