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改善国内交通 B.保障皇权独尊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经济发展
2.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A.对外政策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经济发展形式不同 D.思想文化的不同
3.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4.19世纪70年代,湖北轮船航运业曾短暂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这一现象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与洋人争利 B.湖北率先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C.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 D.湖北交通业逐步走向近代化
5.“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秦朝修建“驰道”(或直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6.新航路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发展。上述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
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亚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7.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8.“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沿铁道线,自由电气实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9.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10.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1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A.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12.《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
A.政治和军事动机
B.经济和政治动机
C.经济和宗教动机
D.政治和宗教动机
13.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14.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15.“自扬(扬州)益(今四川地区)湘南至交(南岭)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A.通行全国的驰道 B.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上陶瓷之路兴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业运输所遭到的无数个困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这些困难主要有: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等等。另外,仅仅是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也能够限制漕河地区商业的大幅度发展,更不用说使用漕河来航行的主要是官府及其代理人。
——摘编自黄仁宇《明代的漕运》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漕运的主要作用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发生在英国的“道路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17. 材料一
材料二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三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期有显著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结合网络材料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朝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概况摘编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铁路规章制度,铁路逐渐担当起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角色。1950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毅然作出决策,先后动工新建成渝铁路、天兰铁路和湘桂铁路。至1952年底,全国新建铁路1320公里,恢复铁路1170公里。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29862公里,比1952年增长22%五年内恢复铁路3条,新建铁路33条,其中包括工程极为艰巨复杂的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等。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
(1)完成表格填空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铁路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秦朝通过修建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此举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改善国内交通,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促进经济发展是客观作用,故排除D项。
2.C
【详解】
材料表明中西方在对待航运问题时态度不同: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而西方积极寻求新的航线。对待航运态度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形式差异,中国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则重视商业发展,C项正确;中西方对外政策的不同源于其经济形式不同,排除A项;早期的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封建统治,当时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思想文化的不同也是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D项。
3.B
【详解】
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D
【详解】
19世纪70年代正值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这一时期湖北轮船航运业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说明洋务运动略有成效,也意味着湖北的交通逐步走向近代化,D正确;这里的湖北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不属于民资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B中的“率先”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外资航运公司不一定代表了政府,而且当时是四足鼎立,因此不能说明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排除C。
5.C
【详解】
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即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关于交通运输的描述是符合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6.A
【详解】
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使得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A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错误;D与材料无关。
7.B
【详解】
材料反映市舶司官员举行祈风仪式,无法体现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 根据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可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每年市舶司官员都要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折风仪式,故B正确;材料反映市舶司官员举行折风仪式无法体现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C。宋代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8.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城市化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9.B
【详解】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大运河开通时北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活跃状况,故排除A项;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的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大运河沟通涿郡和余杭,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B项;南方在宋代才开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沟通国内的南北交通,并不是由于对外贸易繁荣,故排除D项。
10.B
【详解】
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各地物质生活,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物种交流没有实现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也没有改变新大陆的落后面貌,排除CD。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自行车、黄包车、汽车。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内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12.C
【详解】
题目中的“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均在专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均含有政治动机,故由设问要求“‘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即可排除与此不符的A、B、D三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作为货币的黄金和白银的需求迫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弘扬和传播基督教的热情。这表明经济和宗教动机是“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故选C。
13.D
【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4.B
【详解】
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排除A;题干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交流,没有涉及政治和文化现象,排除CD;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故选B。
15.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及材料提供的地点可以判断其评价的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故选B。A项驰道是秦始皇修筑的;C项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通的;D项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是宋元时期,故排除A、C、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水利交通事业的发展·驰道、大运河。
16.(1)作用: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原因:统治者采取错误的税收政策,抑商政策,漕河水道的地理环境。
(2)内容: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方便商品运输;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3)表现:运河的修建、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
(4)认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详解】
(1)“主要作用”,从材料一“(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可以概括出明: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主要原因”,从材料一“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出:统治者采取错误的税收政策、抑商政策、漕河水道的地理环境等。
(2)“具体内容”,由材料二信息“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影响”,从材料二“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得出:方便商品运输、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3)“表现”,从材料三信息“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轮船的不断更新”“跨洲铁路的修建”可以概括得出:运河的修建、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
(4)“认识”,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7.(1)张骞通西域
标志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统治;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促使西域的稳定和开发;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保护商旅往来,推动东西方的交流
(2)唐代交通特点: 路线交织往还,异常发达、路线里程长;以政治、军事交通为基础;以长安为中心,相全国辐射;大运河为基础的南北交流加强;域外交通发达
【详解】
(1)史实: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材料一涉及的史实是张骞通西域。意义:根据材料“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户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统治;根据材料“,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可知,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促使西域的稳定和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设置有助于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西域都护有饼旅保障商道通畅,保护商旅往来,推动东西方的交流。
(2)唐代交通特点:根据材料“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可知,唐代交通路线交织往还,异常发达、路线里程长;根据材料“。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可知,以政治、军事交通为基础;根据材料“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知,以长安为中心,相全国辐射;根据材料“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知,大运河为基础的南北交流加强;根据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知,唐代域外交通发达。
18.(1)①:京张铁路;背景:第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民族危机严重。第二时期: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第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的需要等。第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官僚资本的掠夺等。
(2)特点:自主建设,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重视;铁路总里程增长较快;投资大,发展快。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等。
【详解】
(1)填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因此①是京张铁路。背景,解答时任选一个时期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背景,如1876-1894年期间正值洋务运动时期,直接推动了铁路建设;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器物、技术,促进西学东渐。1895-1911年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期随着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1912-1937年,这时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回答。1937-1949年时期,这时期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得这时期铁路修筑体现瘫痪、新修的铁路较少等特点。
(2)特点,根据材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铁路规章制度”可得出自主建设,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中央政府重视;根据材料“铁路逐渐担当起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角色”可得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全国新建铁路1320公里,恢复铁路1170公里。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29862公里”可得出铁路总里程增长较快;根据材料“比1952年增长22%五年内恢复铁路3条,新建铁路33条”等信息可得出这时期我国铁路建设投资大,发展快。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铁路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背景下艰难开展,因此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建设独立自主开展,并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发展速度快,这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