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针灸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医的精华
C.以经络学为基础 D.受到全世界的青睐
2.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蔓延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卫生部及时组织广大医学工作者结合长期以来的中医药学经验进行有效防控。在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工作者要研究古代中医学必读的书籍不包括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氾胜之书》
3.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动员全社会进行“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这
A.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
C.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D.解决了城乡的卫生防疫问题
4.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于1883年、1884年、1889年分别颁布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龄和残疾保险法》。材料反映了德国
A.消除了贫富差距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否定了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了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5.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6.屠呦呦获奖致辞“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此段材料说明
A.中国的中医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
B.古代儒家经典对医药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C.中医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D.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7.《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这表明
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 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8.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9.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10.《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11.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12.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A.“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1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4.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15.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宋时期成立了翰林医官院和御药院,主掌医药政令、负责中央、地方、军队及学校医疗等事务;国子监中创设“医学”,实行三舍法,建立了一系列考试制度。《宋刑统》沿袭《唐律》中的医事律令,又根据当时医药管理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有关医药的条款内容。王安石变法期间将药物列入国家专卖,促进官办药厂、药店的成立,推动了中成药事业的发展。此外,两宋政府重视校正和出版医书,公元1057年专设“校正医书局”,由当时著名医学家和其他学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在两宋时期,前代医书、宋代编纂的医书大都刊刻发行,在编纂医书数量方面,宋代为整个封建社会之最。总之,两宋时期医药机构、制度方面出现鼎新革故之局面,对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自梁峻《中国隋唐两宋时代医政概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实现医政改革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医政改革的主要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曝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 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
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临床经验丰富,C项正确;针灸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关系不大,A项错误;中医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成就,但不能全面体现中医精华,B项错误;针灸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也备受青睐,但不能说受到全世界的青睐,D项错误。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都是中医学必读的书目,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汜胜之书》是农学著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A
【详解】
掀起爱国卫生运动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讲卫生的文明意识,故选A;爱国卫生运动与国民经济恢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D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4.B
【详解】
材料中德意志帝国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保护社会稳定,是适应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A说法绝对化,应排除;德意志帝国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并没有自由资本主义原则,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5.A
【详解】
“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说明医院创办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正确;B中改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此行为不可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C错误;社会习俗不符合题意,排除D。
6.D
【分析】
【详解】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了青蒿素对世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关注深切,D正确;A项的“广泛”错误;材料虽然出现《诗经》,但并没有对医药研究有重要启示,B错误;C项中的“分析、归纳、整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7.B
【解析】
战争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这对瘟疫的快速传播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足以证明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未产生直接伤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不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B
【详解】
材料信息“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详实记载了医药内容,表明了政府对医疗保健的重视,故本题应选B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9世纪”,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唐代医疗水平及流行病的经常出现,排除CD两项。
9.C
【详解】
根据“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
10.B
【详解】
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1.C
【详解】
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故D错误。
12.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晚清时期政府仿造近代先进国家“卫生”行政化建立近代“卫生”机构,不再同于传统“卫生”概念,反映了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卫生”纳入地方行政,排除A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政府推动“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并不能反映卫生服务普及化,排除D项。故选B。
13.B
【详解】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14.D
【详解】
宋代政府在发生疫情时,主动帮助疫区和灾民,这说明宋代政府有较为强烈的爱民意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D正确;题干未涉及到社会救助系统和社会保障,排除A、B;题干中只能体现出政府的行为,不能证明当时社会流行民本思想,排除C。
15.B
【详解】
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说明了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A项错误;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D项错误。
16.(1)特点:医院围绕王权而设置;为平民医治的医疗机构相当有限;“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病人是医疗的主体;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
(2)问题:医疗公平的相对缺失;医疗服务忽视弱势群体;医疗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医疗政策规范。
原因:民主法治的渐趋完善;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众传媒及广告业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医学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可得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是:医院围绕王权而设置;根据材料一“……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可得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是:为平民医治的医疗机构相当有限;根据材料一“……‘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可得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是:“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根据材料一“……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可得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是:病人是医疗的主体;根据材料一“……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可得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是: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回答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如君主专制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可得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是:医疗公平的相对缺失;根据材料二“……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可得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是:医疗服务忽视弱势群体;根据材料二“……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附带看病”,可得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是:医疗专业化程度低;根据材料二“……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可得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医疗政策规范。根据材料二“……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可得出,改善的原因是: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根据材料二“……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可得出,改善的原因是:大众传媒及广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可得出,改善的原因是: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二“……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可得出,改善的原因是:医学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政治上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思想上人文主义的传播等方面分析改善的原因。
17.(1)有利条件:前代医事律令莫定一定基础:两宋政府对医政改革的重视和政策性鼓励:商品经济的繁荣:强调格物的理学风气:印刷技术和印刷行业的发展。
(2)主要作用:形成了新的医政管理体系,为后世医政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推动了中成药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利于历代重要医籍的整理和保存: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播和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宋刑统》沿袭《唐律》中的医事律令,又根据当时医药管理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有关医药的条款内容”可知,前代医事律令奠定一定基础;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成立了翰林医官院和御药院,主掌医药政令、负责中央、地方、军队及学校医疗等事务;国子监中创设‘医学’,实行三舍法,建立了一系列考试制度”、“王安石变法期间将药物列入国家专卖,促进官办药厂、药店的成立,推动了中成药事业的发展”可知,两宋政府对医政改革的重视和政策性鼓励;根据材料“在两宋时期,前代医书、宋代编纂的医书大都刊刻发行,在编纂医书数量方面,宋代为整个封建社会之最”可知,印刷技术和印刷行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两宋政府重视校正和出版医书,公元1057年专设‘校正医书局’,由当时著名医学家和其他学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可知,强调格物的理学风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为两宋时期实现医政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 两宋时期成立了翰林医官院和御药院,主掌医药政令、负责中央、地方、军队及学校医疗等事务”可知,形成了新的医政管理体系,为后世医政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根据材料“国子监中创设‘医学’,实行三舍法,建立了一系列考试制度”可知,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期间将药物列入国家专卖,促进官办药厂、药店的成立,推动了中成药事业的发展”可知,推动了中成药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由当时著名医学家和其他学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可知,有利于历代重要医籍的整理和保存;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医药机构、制度方面出现鼎新革故之局面,对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知,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播和发展。
18.(1)背景:宗教观念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封建王权的发展。
意义: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公民卫生意识;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2)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展政治动员;群防群治。
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人口增加,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观念的影响;根据“14至17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根据“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17世纪英国的封建王权得到了发展。意义:根据“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可知,促进城市化发展;根据“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可知,提高了公民卫生意识;根据“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可知,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对比材料一可知,新中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据材料二中“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可知,开展政治动员;根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可知,群防群治。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可知,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根据“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人口增加,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成功,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