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显示: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仅占有8%的财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生产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B.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滑
C.生产和消费间矛盾激化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2.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茶叶 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 1893 年,华茶在英 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这反映了( )
A.中国的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
3.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4.“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5.“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
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
D.里斯本、佛罗伦萨、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6.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殉贝多达六千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7.据联合国统计,日前全世界有4.4万多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其产品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它们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这反映了
A.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 B.世界开始融为一个整体
C.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企业国际化是时代潮流
8.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的福利支出为20.74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到80年代初时,福利支出685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6%。这种变化说明英国
A.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 B.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D.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9.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
C.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
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10.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
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11.美国自1991年4月开始,经济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增长幅度达到了4%,被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B.削减了政府开支
C.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
D.推行凯恩斯主义
12.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D.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13.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政府意图
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
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
D.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
14.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15.《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 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始皇登碣石山,立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也;尊农夫,农夫已贫也。”汉武帝将天下盐收归官普,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缉,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一一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明中后期,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国和“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从《士商类要》、《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等大量商书记载来看,在“利”、“义”关系问题上,要求商人重信义、守承诺;强调君子之財,取之有道,强调要道慎、勤勉、自我约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善于应付处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但却始终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贷材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货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年(%)
年份 国别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4-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2 9 6.7 3.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
材料三 据统计,非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出口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1960~1973年增长速度更高,达到年均8%。
——高德步、王钰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在关税及贸易协定组织主持下,从1947年今已举行了8次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使占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第二次……使占应税进口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35%。第三次……,使占进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26%。第四次…,使占进口值10%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15%。第五次……,使占进口值20%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20%。第六次……,使关税税率平均水平下降35%。第七次……,这次谈判的重心已从关税转到非关税壁全上,并达成七个非美税壁全方面的守则。这七个守则,在法律上独立于总协定,它们仅对在守则上签约的成员国具有法律效力。第八次……,读判涉及货物交易,并首次将劳务输出列入多边贸易谈判内容。除了货物贸易外,还知识产权和投问题列入了该谈判内容。……但是在布意尔部长城会议上讨论的一个最后文件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就农产品价格补贴问题的谈判破裂,未能如期完成。
——王幼文《世界经济学》
材料五 WTO虽然号称”经济的联合国”,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当今貿易自由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毕竟是少数发达国家,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进程也是在发达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它们通过WTO来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多种贸易、投资及经济运行规则,这决定了WTO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与问题,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必然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冲突。每个国家加入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这些规则的不公平性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伤害。因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就发生了。
——江虹《世界贸易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贸总协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与区别。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和其自身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可知,当时少数的资本家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却收入微薄,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美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没有反映生产结构的信息,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急剧下滑,故排除B项;当时美国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尚未激化,故排除C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是由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其他地区茶叶出口的影响,B项正确;茶叶出口萎缩并不能反映中国茶叶生产日的趋萎缩,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这时期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项错误。
3.A
【详解】
题干中提及《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以及评价认为“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可知美国的关税改革有利于美国与欧洲竞争,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资本膨胀,不再是资本积累,排除B项;题干中“目的是减少保护”会使美国国内市场受到冲击,排除C项;题干中“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可知关税改革使美国与欧洲竞争,排除D项。
4.B
【详解】
据材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可知,盛行伊斯兰教、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并定都巴格达的帝国是阿拉伯帝国,B正确;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与材料不符,A错误;罗马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尚未产生,C错误;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是伊斯坦布尔,与材料不符,D错误。
5.B
【详解】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进入美洲,这符合“哥伦布大交换”,选项B正确;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商品就流入了欧洲,选项A错在“开始”,排除;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此选项C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佛罗伦萨逐渐衰落,排除D。
6.D
【详解】
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而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贝在商代和西周是作为货币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取代海贝,故 D正确;这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分封制瓦解无关,故AB错误;海贝的数量不可能减少,故C不符合史实。
7.C
【详解】
众多的跨国公司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逐渐全球化的进程,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体现不出企业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故D错误。
8.C
【详解】
英国的福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3.8%,增加到了80年代初的21.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不断加大,即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明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故A错误;二战以后,英国就已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D错误。
9.A
【详解】
由材料可知,列宁对资本主义认识较为全面,既看到了其局限性,也关注到了其进步性,故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认为可以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故选A。B项看法过于片面,没有注意到列宁对资本主义肯定的一面,排除;列宁的这一看法只是为其推行新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在外交上其并未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否则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将苏联排除在外的做法并不会发生,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宁只是主张可以局部地利用资本主义的手段,并不是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如果D项成立,那么苏联的社会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并不是列宁的原意,排除。
10.C
【详解】
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联系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出现的根源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美国政府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因此会出现“新经济的胜利”,选项A正确;削减政府开支在70年代滞胀危机之后就已经开始,排除B;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凯恩斯主义在滞胀危机之后逐渐被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取代,选项D排除。
12.D
【详解】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为中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但并不是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根源,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条件,故B项错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根源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D项正确。
13.B
【详解】
根据材料“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可知明政府在外国入贡前提下设置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题干未体现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排除C。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在题干没有提及,D错误。
14.B
【详解】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知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不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B正确,CD错。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因为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材料的表述无关,故A错。
15.B
【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分别在16、17、18世纪先后控制黑奴贸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三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是殖民争夺的结果,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D项,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三国先后控制奴隶贸易不是同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表述与之不符,排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6.(1)抑商与重商并存;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官商分利;政府重视商税收入;依据统治需要适时调整(不断改革)。
(2)表现:社会商业意识的增强;大量商书的出现;对传统义利观的冲击;政府“恤商”思想的发展。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世俗文化的发展。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商鞅变法时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可知,抑商与重商并存;根据“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王安石变法是“全面的商业官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官商分利;根据“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可知,政府重视商税收入;综合材料一中各代对商业的政策可知,依据统治需要适时调整(不断改革)。
(2)表现:根据材料二“明中后期,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国和‘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可知,社会商业意识的增强;根据“《士商类要》、《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等大量商书”可知,大量商书的出现;根据“(商业书籍中)要求商人重信义、守承诺……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善于应付处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可知,对传统义利观的冲击;根据“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可知,政府“恤商”思想的发展。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思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明清商业思想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17.(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
(2)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繁重的苛捐杂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3)影响: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详解】
(1)特点:根据“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得出讲究规范、诚信;根据“凡民同贷材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得出受政府监管。
(2)原因:根据“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得出自然灾害严重;根据“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得出繁重的苛捐杂税;根据“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还可从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3)影响:根据“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得出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得出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18.(1)关贸总协定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对美国有利,它可以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关贸总协定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对相对发展缓慢的国家来说还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的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联系: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区别: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而世贸组织则是一个常设的、永久性存在的国际组织;关贸总协定仅管辖部分货物贸易,世贸组织将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融为一体,置于其管辖之内;关贸总协定的许多协议,对缔约方没有强制约束力,世贸组织成员国承担义务具有强制性性,即必须接受世贸组织的协议;在解决争端时,关贸总协定不能做出有效的裁决,而世贸组织成员必须遵守世贸组织各协定、协议的规定,执行其争端解决机构做出的裁决。
(3)积极影响:世界贸易组织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贸组织通过多边谈判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世贸组织使各成员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世贸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其决策机制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助于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局限性: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游戏规则”制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当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经济萎缩时,出于其眼前利益的考量,他们往往做出违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的措施与政策;贸易争端、贸易摩擦仍然存在。
【详解】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关贸总协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从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关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对相对发展缓慢的国家来说还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构成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的支柱及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等方面回答。
(2)联系:据所学可从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等方面回答。
区别:需要从二者性质、管辖对象、执行决策的效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积极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推动了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使各成员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及有助于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等方面回答。
局限性: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游戏规则”制定、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仍然存在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