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15:3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意大利人对香料贸易的现状不满
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2.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同时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南瓜、葡萄
3.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甘薯、西红柿、鳄梨、南瓜、菠萝、可可、烟草等农作物和古柯碱、金鸡纳皮等重要药材。材料表明,西欧人早期海外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出现了洲际物种大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4.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减趋同化
C.咖啡馆成为了社交主要媒介 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5.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B.新物种的传播是曲折的
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 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
6.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7.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8.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
10.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11.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人地矛盾有所缓解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12.“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东半球的谷类植物也很重要……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从这一叙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美洲的发现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为单向性 B.人类及动植物的混合主要表现为单向性
C.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利大于弊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
13.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有
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农业区域化程度提高
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 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14.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据。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 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 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
15.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 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
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沿途的企鹅、海龟、渡渡鸟,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据[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胡椒的全球史,见证了大航海时代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该时期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确定主题,概括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7.世界物种交流
材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キ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是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値。
——约翰 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 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 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说明马铃薯在近代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粮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垄断贸易引发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欧洲社会对东方商品的态度,排除A、B;材料提到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帝国无关,排除D。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均原产于美洲地区,小麦、水稻、葡萄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是欧洲人的食物,欧洲移民将牛、马传入美洲,故A项正确,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3.C
【详解】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海外扩张导致了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故选C;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洲际贸易的范围扩大,A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错误;材料未涉及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的问题,D错误。
4.A
【详解】
咖啡是美洲的作物,17世纪初期,世界已经连为一个整体,随着物种交流,咖啡在欧洲流行开来,A正确;B错在“同化”,排除;题干中没有罗列其它的社交媒介,无法得出咖啡馆是主要的设计媒介,排除C;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在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5.B
【详解】
由材料中教会禁止食用新食物,而饥饿的穷人迫于生计打破禁忌,使新食物迅速普及,可知新物种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6.A
【详解】
根据所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从欧洲流入到美洲的物种有小麦、水稻、牛、马等,A正确;玉米、马铃薯都是美洲流出的,排除BCD。
7.C
【详解】
C项属于外来因素,而且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引起了清朝人口激增,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故均可排除。
8.A
【详解】
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9.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C
【详解】
土豆本原产于美洲,而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说明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结果,也就是商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A项,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排除;B项,香料与土豆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而土豆来自美洲,排除;D项,土豆与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11.C
【详解】
题干只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没有提到其原因,故A项错误;耕地面积和玉米这种高产农作物种植区域扩大,会使人地矛盾有所缓解,但是这反映的不是根本问题,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B;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为主,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也已出现,但未占据社会主导,所以传统农业种植的特点明显,向现代农业转型没有足够的动力,故C符合题意;题干只是反映了玉米种植面积扩展了,但并未提及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2.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美洲的发现,其他大洲的动植物也传入美洲,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对美洲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排除。B项观点错误,且与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的利弊,而是强调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排除C。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世界物种联系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
13.C
【详解】
明清时期即新航路开辟后,一些原产南美洲的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当时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故C项正确;占城稻是在宋朝时期引入中国的一种良种稻,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没有形成区域化,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D项错误。
14.B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对土豆的记载可以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之一,但需要与其它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故A选项错误;当时土豆传入中国有利于缓解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问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当时中外贸易的商品不是以土豆为主,故C选项错误;西方物质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5.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朝鲜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明交流碰撞·文明交流碰撞
16.(1)解说词示例:
主题:小国大业——近代荷兰的崛起
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进入大发展时期。16世纪后期,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荷兰的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组建东印度公司,还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学生若答出其他角度,合理即可得分)
(2)“胡椒的全球史”是一部“经济史”:
胡椒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荷、英等商业帝国的崛起,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奠定基础;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明交流,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胡椒的全球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
胡椒贸易冲击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打断了其原有社会的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详解】
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以荷兰为例,分析荷兰作为商业帝国崛起的原因和表现。具体解说词如下:小国大业——近代荷兰的崛起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进入大发展时期。16世纪后期,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荷兰的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组建东印度公司,还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根据材料中胡椒的传播以及西方人在追寻胡椒这种香料的探险过程中对于其它地区的影响角度分析,首先得出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胡椒的全球史”是一部“经济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香料,胡椒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荷、英等商业帝国的崛起,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奠定基础;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明交流,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根据西方国家在胡椒贸易中出现的掠夺、侵略等行径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角度分析“胡椒的全球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胡椒贸易冲击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打断了其原有社会的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17.(1)变化: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2)特点: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可归纳出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根据材料“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可归纳出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根据材料“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可归纳出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根据材料“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归纳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2)特点:根据材料“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可归纳出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根据材料“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可归纳出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値”可归纳出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
18.(1)原因: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
(2)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引种到中国;三峡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农民以之代饭。
(3)经济领域: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可归纳出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根据材料“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可归纳出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可归纳出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
(2)原因:根据材料“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可归纳出三峡地区环境恶劣;根据材料“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可归纳出农民以之代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3)改变:结合材料一、二、三相关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的推广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经济领域: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