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山谷中的谜底导学案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备 时
授 时
课 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教学内容
17山谷中的谜底
学
习
目
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领会在逆境中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导 学 过 程
自
主
学
习
1.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看看你通过自学课文后能否解决这些疑问(已解决的在问题后面打上“ √”)。
(方法建议: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会有收获哦!)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1)识记生字,描红后再抄写生字词各两遍。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唯一:( ) 抗争:( )
反弹:( ) 摧毁:( )
少顷:( ) 完好无损:( )
(方法建议:边读课文边圈画出生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工整地写下来。)
3.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自我评价: 优( ) 良 ( ) 一般 ( )
合
作
交
流
1.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和组员交流探讨。
2.读课文,你能按照“发现谜——揭开谜底——悟理”这样的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方法建议:边读边思考,并采用连缀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注意语言要简练)
3.自由仔细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你是否能发现这个谜,找到用横线把它划出来。
展
示
反
馈
(1)“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这条山谷的特别之处了吗?(温馨提示:抓住“只有”好好体会) (2)这个唯一能引人注意的现象也就是第二自然段中所说的( )这个词”,也就是课题中的( )这个字。
(3)带着你们的收获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拓
展
延
伸
一.听写生字词
二.解释带点的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小姑娘挺自信。( ) (1)小女孩长得真逗人喜爱。( )
挺(2)松树挺立在风雪之中。( ) 逗(2)王老师说话可真逗。( )
(3)我缴获了敌人两挺机关枪。( ) (3)她的表演把大家逗乐了。( )
三.填空:
山谷中的谜是(
17山谷中的谜底导学案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备 时
授 时
课 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教学内容
17山谷中的谜底
学
习
目
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导 学 过 程
自
主
学
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东坡只有雪松”的谜底是什么?用“ ”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3.“帐篷中的旅行者”能够身临其境,亲自揭开“山谷中的谜底”, 他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4.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吗?
合
作
交
流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东坡只有雪松”的谜底是什么?并用手臂来演示一下 ,讲给你的同桌听。(方法建议:边默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你认为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字词用着重号标出来,边演边说。)
(2)看了组员之间的互相演示,你明白了雪松的枝丫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什么情况下又立即反弹的?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雪松独特的本领真令人赞叹,雪松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最让你欣赏?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友情提醒:重点抓住“就这样,反复地积……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句中的四个“反复”和“……”来感悟 。)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方法建议:抓住体会深的相关词语重读,表达对雪松这群智者和强者的敬佩之情)
2. 学习四至六自然段。
(1)“帐篷中的旅行者”能够身临其境,亲自揭开“山谷中的谜底”,心情怎样?他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在文中画出来。
(2)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吗?(知识链接: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害怕寒冷,而是为了来年更好地拔节。好好思考,你一定能理解这句话)
(3)请和你的组员谈一谈,今后如何面对“外界的压力”或困难?
(方法建议;可以从两种情况来说,如:外界压力小的时候和外界压力大的时候)
展
示
反
馈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 ),反复地( ),反复地( ),反复地( )……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这段话选自( )(谁)写的《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2.在短文中填上合适的字。想一想,所填的四个字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 ),说明( )。从“不论……始终……”这句中,我们体会到( )。
拓
展
延
伸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 ),而是(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
.读了以上两句话,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和历史。
成语:( ) ( ) ( )
历史: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 _____,而是______ 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 ,而是_____ ___。
【知识积累】
1.以退为进的名句:
(1) (2)
2.赞美松树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