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12 懒惰的智慧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把碗碟摞得高高的
(2)疲惫不堪
(3)一副倦容
(4)筋疲力尽
解析:掌握常用字的读音,同时要明确字的解释。
答案:(1)luò 重叠往上放 (2)kān 忍受 (3)juàn 疲劳、疲倦 (4)jìn 完毕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循规蹈距 监用力气 容易衷老 忙忙录录
偷赖取巧 往反路程 捕设管道 番山跃岭
解析:成语中或是四字词语要明白词语的意思,更利于掌握字的写法,同时要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答案:距—矩 监—滥 衷—衰 录—碌 赖—懒 反—返 捕—铺 番—翻
3.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塞 宁 称
解析:多音字在掌握其读音的时候要根据它的意义来记忆更容易,多查字典来区分不同读音的义项。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本文中“懒惰”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答案:懒惰的意思是指运用心智,节省时间,在短期内创造更多价值。
2.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想想看,除了本文的一些例子之外,还有哪些懒惰的人发明了许多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东西?
解析:平时要多读一些书,注意平时的常识积累,同时这些也可以成为很好的例证素材。
答案:略
3.“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这几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解析:第一句话表明作者的观点——精神的懒惰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而后面则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很多科学家运用心智探究各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从而发现了很多规则和定理,为人类造福。
4.以下是毕淑敏在散文《孝心无价》中的一段文字,请你仿照句式,补充一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仿写:
解析:仿写要注意的是和原句的结构相同,修辞相同。本题由于是要求补充内容,因此在内容和语意上也要和原文相同。
参考答案:也许是价格不菲的滋补佳品,也许只是冒着白气的一碗汤面。
快乐时光
老师:“‘猫’用英语怎么说?”
学生(异口同声):“Modem!”
阿比的英语课本中记录着他上课四十五分钟的全部过程,令人捧腹大笑。
一、写信十分钟;
二、做梦十分钟;
三、想心事十分钟;
四、发呆十分钟;
五、记录过程三分钟;
六、倒计时二分钟;
总算下课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本只需要走一两步,他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会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
1.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不多于12字回答。)
解析:后一句话解释了原因,将其中的关键词语挑选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他们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
2.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来回答),因为:___________(用不多于15字回答。)
解析:明确句子的逻辑关系。
答案:懒惰的饭店服务员 满意 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解析:“……也不……”表明从两者中选择了前者。
答案:选择
4.你能根据课文中的意思,想出两个因为“想少走路”而产生的发明的例子吗?
解析:在这里的“想少走路”实际上就是所说的能够因为想更加便利而发明的东西。
参考答案:自行车、轿车(或其他的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飞机、电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很有点道理。
②这里的所谓“学”是偏于接受方面说的,这里的所谓“思”是偏于创造方面说的。学是指接受前人的经验积蓄和认识成绩,思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识而有所发挥,有所发明。
③由此也就可以知道思与学的不可须臾分离了。因为一切知识不是单靠个人的经验与认识,自己的心智的动用就可以获得的,但同时前人的知识的总和却又未必能呆板地应用于此时此地。我们既需要有孜孜为学的精神,用前人的一切知识来充实自己,又应该有能缜密思虑的头脑,以辨别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并发展这些知识。
④当然,绝对地“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都是不会有的,但是在今日一般读书人中,却也不难发现有着这两种应加以纠正的倾向。
⑤有些人只是努力于吸收、记忆各种知识,但他们不肯多用脑子去想一下。举一个最粗浅的例子,有一些中学生讨厌代数、三角,甚至化学、物理,认为里面充满了需要背熟的枯燥的公式。但是假如他们能多思索一下,就不难明白,这些公式是如何地产生,是如何地相互关联着的,那么就不必逐条背诵了。这正说明,假如不思而学,那么学到的东西就永远难成为自己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问人,这本来是好的,但假如完全依靠别人,而自己不作独立思考,那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⑥同时,也有一些人过分相信自己了,于是他们想得太多,而学得太少,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陷于胡思乱想中。记得高尔基小说中曾提到过一个好几年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从三角学里证明上帝之存在的人。这或许算是思而不学的人。现在青年固然不至于如此荒诞,但是,不去切实、系统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学说而自以为是的人,有时我们也可以遇到。
⑦所以,“学而不思”者往往容易成为教条主义者、公式主义者,这些教条和公式堆在他们的脑子里,像是一批滞销的货物。“思而不学”者可能成为自命不凡而实则浅薄的妄人,他的思想其实只是胡思乱想。——要免于此二者,必须“好学多思”。
5.作者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有点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解析:本句想表达的是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统一的。
参考答案:学与思是不可须臾分离的。或:思与学不可须臾分离。或:学与思密不可分。
6.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分别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①—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④—⑦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文章的分论点来划分。
答案:第一部分:指出“学”和“思”各自的特点和含义,论述二者不可须臾分离的道理。
第二部分:分析“学”和“思”分离的两种倾向及其危害,得出必须“好学多思”的结论。
7.第③段与第⑤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明确论证的方法有几种,各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段都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不同点:第⑤段还用了举例论证,第③段没有用。
8.给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与做 B.学而不思则罔 C.学与思 D.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标题要能体现全文的论点或论述对象。
答案:C
深层探究
9.本文的观点或许和我们通常的观点有些不同,但作者却将自己的观点论述得让人信服,这是由于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请你也仿照课文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解析:一要明确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二要仿照或借鉴课文的写法。
参考答案: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他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答案不唯一,反驳有针对性,扣住“固执己见”“人妖不辨”,能举出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中考连接
10.(2010湖北黄冈课改区中考)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
A.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杏林子《生命 生命》)
B.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严春友《敬畏自然》)
解析:品析语句应分析出句子的深层含意,宜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
参考答案:A句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指出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强勇敢,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B句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在谋求自己生存的同时,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句子通顺,表意正确即可。)
自我盘点
我认为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这几个方面: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
在学习本章后,我记住并能应用的知识是:
我将这样来弥补自己在本章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