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5 选举风波)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5 选举风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7 16: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15 选举风波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招徕( ) 贿赂( ) 忌讳( ) 巾帼( )
忿忿然( ) 噩梦( ) 许诺( ) 茅塞顿开( )
泰然处之( ) 慷慨激昂( ) 耿耿于怀( ) 惠顾(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和多音字字音的掌握。
答案:lái huì lù huì ɡuó fèn è nuò sèchǔ kānɡ kǎi ɡěnɡ huì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
B.富丽堂皇:豪华美丽,有气派。
C.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
D.伯乐:战国时秦国人,善于相马。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些常用词语的理解。
答案:D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词语。
(1)首当其chōng( ):
(2)心有余jì( ):
(3)略胜一chóu( ):
解析:掌握成语并能解释成语中的字。
参考答案:(1)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遭到灾难或遭受压力。
(2)心有余(悸):危险虽然过去,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3)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强一点。
4.填空。
(1)《选举风波》节选自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文章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故事,通过塑造鲁艳青、贾里等人物形象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尤其是通过贾里的坎坷经历,最后逐渐成熟,作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___________(用一句歌词填写)。
(2)课文中引用了我国古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的前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答案:(1)《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秦文君 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人比黄花瘦卷帘西风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慷慨激昂:
(2)双喜临门:
答案:(1)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2)指把噪音赶走、武翔回来这两件事。
2.文中说吴家姆妈不请自到,却是“哭得最奔放的一个”,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解析:分析人物行为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看到孩子们勇于战胜困难,走向成熟而激动得哭,为感动而流泪,情不自禁,故作者说“奔放”。
3.“坚强些,孩子们!”查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解析: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没有说出来却想表达的是激励这些孩子们。
参考答案:因为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操心,而中国的孩子能够创造世界。
4.鲁艳青说:“不过,我不能为了这而留一级,因为今年七月我就考大学了。”句中的“这”指什么?从句中可知鲁艳青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指示代词“这”的用法。
参考答案:指当学生会主席一事。开朗乐观的人。
5.“噪音赶走了,林武翔也平安归来,真是双喜临门。看来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操心,但是,中国的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坚强些,孩子们!”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孩子不仅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还要善于在关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中国孩子也很幸运。
B.当贾里一班同学面对困难时,他们没有退缩,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经历住生活的考验,他们正代表了当代中学生的特质。
C.以陈应达所代表的中学生,在这次选举风波中表现得很坚强,查老师相信他们能创造世界、创造未来。
D.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挫折,只有经受住这些考验,才会变得坚强、成熟。
解析:“表现得很坚强”与文意不符。
答案:C
快乐时光
名 言
女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是谁说的?知道的人请举手。”
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女教师很失望。这时,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对,同学们,刚才回答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多么可怜哟!”
这时,从教室内传出来一声怪叫:“把日本人干掉!”
女教师不由得生起气来,大声说:“谁?这话是谁说的?!”
沉默了一会,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临放寒假的前一天,班里每人发一套寒假课外读物。查老师在发书前告诉大家,有一套书是破损的,他不知该把那套书分给谁。
一时间,班内沸沸扬扬,有的建议摸彩;有的建议每个补贴五分钱给受损失的人;那个善于运算的陈应达还计算什么概率;有的女生则大喊:上帝保佑。贾里听烦了,霍一下站起来:“分给我吧。”
其实,那套书只是书脊上擦破一点,属于轻伤,用个纸一包就解决了——这值得大惊小怪地出谋画策吗?
贾里没想到区区小事却引起大哄动,先是学校广播站立刻广播了这则小故事,紧接着,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汽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算皮的小事。”贾里对爸爸说。
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
不过,父亲又说贾里长大了。至于长大或是不长大贾里不在意,反正,他尝到一种很特别的滋味,甜酸苦辣全有。
1.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那套书只是书脊上擦破一点,属于轻伤,用个纸一包就解决了——这值得大惊小怪地出谋画策吗?( )
(2)贾里没想到区区小事却引起大哄动。( )
(3)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汽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
(4)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算皮的小事。( )
答案:(1)出谋画策—出谋划策
(2)哄动—轰动
(3)可歌可汽—可歌可泣
(4)鸡毛算皮—鸡毛蒜皮
2.贾里主动要走破损的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明确人物的思想品质。
参考答案:要走破损的书,在贾里看来,这件事跟过去为实现伟人计划而干的可歌可泣的事情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这说明贾里的思想本质相当不错。
3.贾里的父亲为什么认为贾里长大了?
解析:结合文章,体会人物的行为让父亲有了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贾里能摆脱现阶段不切实际的追求,是巨大的进步,所以爸爸认为贾里长大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但”书郎
阿康入选科长助理的红榜一出,昨日的好友、与他同在一科的老同学罗加智的脸就没处搁了。这一浮一沉给罗加智平添了许多烦闷。他清楚地记得上月全科大会认可他两人为科长助理候选人以后,最后一轮“审选”就是按厂部“干部考查办”要求,各写一份类似施政纲领式的“假如你当科长”的文章,他思忖自己的那篇头头是道,巨细微末都有照应……唔,突然一个使他心跳过速的念头跳了出来——问题不在文章,会不会在阿康那个在总公司当副总经理的表叔身上,这老人一向为我所敬重,难道他也会歪……一定得找个机会去“考查办”打探究竟。他心里这样想着,不料,一走神,手里的鸭嘴笔离了谱,好端端的一张画纸给描坏了一根线条。“这,这……”这对从来按葫芦画瓢的罗加智来说,是破天荒第一遭。绝顶得糟糕!他起身在走廊上踱步。正巧斜对门“考察办”许主任开门送客,他看见罗加智马上笑眯眯地喊道:“小罗,正要找你,来一下。”
许主任把他招呼进屋,从抽屉里取出一份东西,问:“你与阿康的表叔很熟吧?”“嗯,很熟,我自小就常去他家。”“那你瞧吧。这是他特别关照我的。”罗加智接过来打开一瞧,是自己的那份“施政纲领”,上面有许多红笔圈圈,圈出来的都是“但是”这个词。空页旁有统计数字,全文共有“但是”四十八处,最末一张下半截空白处,阿康的表叔还有几行批语:
全文“但是”四十八,模棱两可难开创。
举才不避仇和亲,单黜画瓢“但”书郎。
罗加智慢慢地抬起头,他望着窗外纤云全无的碧空,心里边豁亮了。
4.“黜”字不常见,不过根据文意,仍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文章可以看出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不同意“罗加智”当选,因此“黜”也就是应当不用他的意思。
答案:罢免,弃而不用
5.“但”书郎是怎样一种人?请简要概括。
解析:根据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做事(对待工作)模棱两可,不敢创新;对人(为人处世)左右逢源,不敢开罪人。
6.文中有几处省略号,请指出第二处省略号省略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难道他也会歪……”这里是人物的心理描写,省略的是他的心理。明确人物在这里想的是竞争对手会有些歪门邪道的举动。
参考答案:对阿康表叔也会搞歪门邪道的怀疑。
7.罗加智无意将画纸描坏了一根线条……“这对从来按葫芦画瓢的罗加智来说,是破天荒第一遭”,这个细节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起了什么作用?
解析:这个细节推动小说的情节,为高潮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这个细节表明罗加智是个因循守旧、不会开创新局面的人,也暗示了罗加智落选的原因,为下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深层探究
8.“反正,谁也不会天生是伯乐的,这是真理。”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解析:明确这句话在文章中的意思后,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谁都不能一下子分辨出谁是人才、谁是庸才,但实践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
中考链接
9.(2010重庆中考)根据下列语境,各用两句连续的古诗句填空。
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古诗同行,我们的旅途才不会单调和寂寞。
解析:这类题一般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内容写出与之意境相似的诗句,既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也考查相关名著及文学常识等内容,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诗歌鉴赏能力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类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好题。
参考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符合题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