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课内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课内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4 18: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课内阅读拓展训练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30分钟
一、课内语段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问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格纳是这样研究这个问题的?(用原文内容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 ”,出版了
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分)
4.用这个事例也是为了说明本文要议论的观点: 。(1分)
二、课内语段阅读。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说明了波义耳是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将一种液体滴在石蕊试纸上,不久后颜色变红了,这说明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波义耳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说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语段阅读。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2分)
蒙着(mēng méng)      蜇(zhē zhé)
2.找出选文中的两对反义词写在下面。(2分)
(    )——(    ) (    )——(    )
3.用“——”画出选文中“我”的语言,这些句子都是________句。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2分)
A.“我”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 B.“我”不怕失败,执着追求。
4.小时候,我们也会对某些现象疑惑不解,请你写一写自己的疑惑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语段阅读。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括号里。(2分)
(1)和“追根求源”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上下求索 B.刨根问底 C.孜孜以求
(2)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
A.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甫洛夫
B.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C.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2.“把‘?’拉直变成‘!’”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这样写的好处,下面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新颖有趣,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避免了啰唆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
C.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联系课文内容,第③段中“这样的事例”在原文中具体指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联系全文可知,“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的含义是:不只石蕊试纸的发明,还有“____________”的提出,都是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才找出的真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引出了第二个事例。(2分)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样探究这个问题的?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6分)
3.选段主要写的是魏格纳以某种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作者用这个事例也是为了说明课文要论证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课内语段阅读。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联系全文,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选段中引用华罗庚的话有什么好处?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可以使选段表达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B. 有力地说明了在研究问题时要善于向他人请教,这样自己的思辨能力才能提高。
C. 强调了在科学的发现上,要善于观察并不断思考和探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  )(2分)
A. 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可以找到答案。
B. 当一个人有很多疑问时,经过其他人的探索,就一定会发现真理。
C. 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究,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
真理。
结合下面的事例及选段中的画线句,说说牛顿能够发现真理的原因。(3分)
牛顿是著名的科学家。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落在他身边。他觉得很奇怪,心想: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一定是因为它熟透了。”他自言自语,“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上落,而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向右抛开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反复观察,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原来,这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2.①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②他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3.大陆漂移学说 《海陆的起源》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1.化学家波义耳在一次实验意外中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
变颜色,由此发明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2.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3.说明这种液体是酸性的。
4.示例:很多有名的发现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引出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小事。
三、1. méng zhē
2.答应 拒绝 丑恶 美丽
3.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问 A
4.示例: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月亮为什么会晚上出来?
四、1.(1)B (2)A 2.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 C
3.①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②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
移学说”;③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五、1.大陆漂移学说 承上启下
2.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①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②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海陆的起源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1.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2. B 3. C
4. 示例:对于苹果从树上落下这件小事,牛顿并没有觉得很平常,而是抓住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并不断研究,最终发现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的缘故。正是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并锲而不舍探索的精神使他发现了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