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中考生物总复习:专题提升03 科普阅读专题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北京中考生物总复习:专题提升03 科普阅读专题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4 21: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专题提升(三) 科普阅读专题
题型解读
科普阅读中根据文本内容设计的问题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其中重点考查情境下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素养。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试题主要是对文本的检索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以封闭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考查形式为主。
第一步: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教材知识,提取材料中关键生物信息,抓住问题本质。 第二步:联系材料,拓展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理清思路,整理归纳,科学、条理、清晰地写出答案。     
解题关键
 典例剖析
典例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猫头鹰昼伏夜出,大雁秋去春来,植物春华秋实……你可曾想过,他们是如何感知自然并顺时而为的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阐述。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如人的体温周期波动、果蝇的羽化(从蛹到成虫)均表现为昼夜节律,鸟类的迁徙表现为年节律。
  生物体内调节生物节律的机制称为生物钟。从简单的细菌到植物、动物都有生物钟。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后来,科学家通过对果绳羽化节律的研究,分离得到第一个生物钟基因——per基因,这项成果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Z3-1
  对于人体来说,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一天通常只出现一次,大约在夜晚入睡一小时后,且早睡觉比晚睡觉的峰值高很多。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白天睡觉不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见,生物钟如钟表一般,可以精确地调控行为、激素水平、睡眼、体温等生理机能。
  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了解和顺应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钟,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1)通过对含羞草叶片开合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羞草叶片开合    (填“有”或“无”)内在生物节律。果蝇羽化节律的研究表明,生物节律是由    控制的。
(2)据图Z3-1可知,18:00~19:00是人体的    和体温最高的时间。
(3)根据文中信息分析,下列属于年节律的是    。
a.人体体温变化   b.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c.北极黄鼠冬眠   d.猫头鹰昼伏夜出
(4)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由    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5)健康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对生物钟的理解,请你写出一条健康生活的建议:   。
【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可以事半功倍。
检索能力:本题中(1)(2)两小问为考查检索能力的封闭式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往往可以在文本或图表中直接找出对应的信息,在阅读文本时即可找到相应的答案,摘抄下来即可。
理解能力:本题(3)小问为理解能力中的推断能力的封闭式问题的考查,需要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后再根据问题加以推断,本小题的答案应来自对“人体24 h昼夜节律”图的分析,图中为“昼夜节律”的现象而问题中为“年节律”的现象,将选项与文本内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知识迁移能力: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往往是对文本中的具体情境所渗透知识的考查,但一般会有所提示,难度不太大。本小题(4)小问中对垂体的功能进行考查,若注意到“分泌的生长素”的叙述即可联系知识进行作答。
运用能力:本题(4)小问中对运用能力中的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查,需要对文本有系统的理解,同时结合设问对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描述时要注意结合文本中的关键字。
【答案】 (1)有 基因 (2)血压 (3)c (4)垂体
(5)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合理即可)
 针对训练
1. [2021·密云二模]阅读科普文,回答下列问题:
图Z3-2
  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在鲸的家族中,体型最大的蓝鲸体长超过33米,重达170吨以上。
近日,中国科学家们在2021年首次科考过程中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鲸落指的是当鲸鱼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会缓慢沉入海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鲸落生态系统被科学家们形象地分成四个演化阶段:
  移动清道夫阶段:在鲸尸下沉至海底的过程中,盲鳗、鲨鱼、一些甲壳类生物等以鲸尸中的柔软组织为食。这一过程可以持续4(至少)至24个月。期间90%的鲸尸将被分解。
  机会主义者阶段:机会主义者是指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能够以残余鲸尸作为栖居环境,一边生活在此,又一边啃食残余鲸尸,不断改变它们自己的所在环境。这些生物能够在短期内适应相应环境而快速繁殖。
  化能自养阶段: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和其它组织,分解其中的脂类,使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盐作为氧化剂,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例如硫化菌,则将这些硫化氢作为能量的来源,利用水中溶解氧将其氧化,获得能量。而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补充。
  礁岩阶段:当残余鲸落当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就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
  鲸落独特的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一些特有生物,科学家在鲸落中发现两种新的蠕虫品种——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Osedax frankpressi)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Osedax rubiplumus),它们生活在鲸的骨头上,样子类似于水纹形的荧光棒。这只是科学家确定的,在鲸落中发现的16种新物种中的两个。
  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环境都能够形成自然鲸落,有科学家通过对美国加州蒙特利峡谷处鲸鱼尸体的长期观察发现,海水深度和相关的物理环境,对鲸落生态圈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77年到现在,人类所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的数量,不超过50个。生命消亡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为什么人们发现的自然鲸落的数量如此稀少 首先,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鲸被捕杀或者由于受到声呐干扰而搁浅的数量增多,海洋中鲸类数目急剧减少,鲸落也变得稀少。鲸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长达百年,这是鲸留给大海最后的温柔。一鲸落,万物生,对于漆黑的深海而言,这是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
(1)鲸属于脊索动物门的    纲(类)。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鲸落”这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以    为主。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需要能量,大多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通过绿色植物的    作用将其固定并传递给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鲸落”中的硫化菌这种化能自养生物的能量来源却是    。
(4)下列对“鲸落”生态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
A.它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
B.鲸落为许许多多的底栖生物提供了复杂的生活环境
C.鲸落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促进了一些新生物种的产生
D.鲸落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的运输
哺乳
分解者
太阳能
光合
硫化氢
ABCD
【解析】(1)鲸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2)“鲸落”这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生物主要以鲸鱼尸体为食,这些生物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大多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其固定并传递给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材料中提到,“鲸落”中的硫化菌将硫化氢作为能量的来源。
(4)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A、B、C正确。鲸为哺乳动物,要经常浮出水面呼吸,一般在海平面以下几百米范围内活动,所以鲸尸落到一千多米的海底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的运输,D正确。
2. [2021·丰台二模] 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圆明园遗址公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郊,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由于北京地区多年来连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圆明园内湖水不断向地下渗漏,水量明显减少。针对此种情况,工作人员在春秋两季从京密引水渠引水补给圆明园。但是水中氮、磷含量相对较高,容易使水质恶化,甚至爆发由藻类过度繁殖引起的“水华”。为解决圆明园“水华”等水生态问题,北京市环保部门采取了“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路径如图Z3-3所示。
图Z3-3
  经过多年的水生态修复,圆明园水中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鱼类就有40多种。2021年夏天,消失多年的北京原生物种鳑鲏鱼重回圆明园。鳑鲏鱼喜欢在清澈的、水草茂盛的淡水湖泊底层成群游动,食物以藻类为主,还可以摄食水草、浮游动物等。葱郁林木环绕清澈水域,处处闪烁水的灵动和秀丽,这一池净水得来不易。
(1)分析“食藻虫引导水生态修复技术”路径图可知:
①投放食藻虫后,采集水样观察,水中藻类数量会    。
②一段时间后,水中氮、磷含量减少,是因为             。
③引入的微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    者,能够促进物质循环。
④这种水生态修复方法相比传统的人工打捞水华、化学灭杀等方法,更加环保且具有可持续性,其原因是                 。
(2)请写出一条包含鳑鲏鱼的食物链:                        。
(3)为保护圆明园的水生态,当你去圆明园游览时,应当注意什么                                  。
减少
沉水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
分解
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化学污染;生态系统结构完善能自我修复等(合理即可)
藻类(或水草)→鳑鲏鱼[或藻类(或水草)→浮游动物→鳑鲏鱼]
不捕捞水中生物;不投喂食物;不往水中乱扔垃圾等(从游客身份保护水环境,合理即可)
【解析】(1)①根据题图可知,食藻虫捕食藻类,投放食藻虫后,水中藻类数量会减少,水体透明度提高。
②一段时间后,水中藻类数量会减少,水体透明度提高,为水下沉水植物生存创造条件,而沉水植物对氮、磷的吸收率高,所以水中氮、磷含量减少。
③微生物能分解植物遗体和粪便,是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④这种水生态修复方法更加环保且具有可持续性,原因是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化学污染;生态系统结构完善能自我修复等。
(2)根据材料可分析出含鳑鲏鱼的食物链包括:藻类(或水草)→鳑鲏鱼;藻类(水草)→浮游动物→鳑鲏鱼。
(3)从游客身份保护水环境,合理即可。
3. [2021·西城一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21年初,在人们迎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一场瘟疫悄然暴发。一种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疾病从武汉市蔓延至全国,导致上万人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SARS-CoV-2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余6种中,有4种会引起普通感冒,而另外2种,就是2003年引起非典疫情的SARS-CoV和2012年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发热、乏力、干咳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该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咳嗽进行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所有人均为易感人群。
由于尚缺乏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疫苗和有效药物,因此,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目前临床上以隔离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武汉市火速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在收治患者的隔离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当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受损,常规治疗无效时, ECMO可以承担气体交换任务。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缩写,简称膜肺,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氧合器中的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ECMO运转时,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经过气体交换的血液,在泵的推动下可回到静脉,也可回到动脉,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为患者的康复获得宝贵时间。
图Z3-4
除了以上支持治疗外,有专家提出,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利用康复者的血浆进行治疗也有望成为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
(1)如图Z3-5是SARS-CoV-2的结构模式图,它与SARS-CoV、MERS-CoV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图中的[ ]     决定的。
图Z3-5
(2)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潜伏期内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他们不是传染源
b.通过咳嗽、喷嚏进行飞沫传播是其唯一传播途径
c.同学们居家学习,减少外出,主要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d.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穿戴防护服工作主要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B
遗传物质(或核酸)
c
(3)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肌疲劳,当呼吸肌     (填“收缩”或“舒张”)时,其肺部扩张不足,氧气难以入肺,进而使身体得到的氧气减少。同时肺泡内渗出液增多,使得肺泡壁增厚,影响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    ,导致血氧降低,危及生命健康。
(4)ECMO在重症患者的支持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根据文中信息,下列关于ECMO中氧合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半透膜模拟的是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氧气依靠扩散作用经半透膜进入血液
c.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半透膜进入氧合器
d.流经氧合器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收缩
气体交换
d
(5)文章最后提到,对于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利用康复者的血浆进行治疗也有望成为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请你运用所学的免疫相关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
 。
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身体内会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并能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获得特异性免疫
【解析】(1)题图中,A是蛋白质外壳,B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决定生物的性状,所以SARS-CoV-2与SARS-CoV、MERS-CoV的差异性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2)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a错误。由材料可知,新冠肺炎还可以通过接触等途径传播,b错误。同学们居家学习,减少外出,切断了传播途径,c正确。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穿戴防护服工作切断了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是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3)吸气时,呼吸肌处于收缩状态。正常的肺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宜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增厚就会影响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4)ECMO运转时,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血液由静脉变成动脉血。
(5)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身体内会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并能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获得特异性免疫。所以利用康复者的血浆进行治疗也有望成为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
4. [2021·北京适应性测试]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蝗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全世界有1万余种,其中沙漠蝗就是近期导致非洲蝗灾的元凶。我国历史上也饱受蝗灾侵袭,主要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古书上曾有“旱极而蝗”的记载,指的是干旱的年份,干燥裸露的土壤,更加有利于东亚飞蝗产卵和卵的孵化,使蝗虫数量大增。刚孵化出的若虫无翅、不能飞。若虫经过多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成虫非常善于弹跳和飞行。大量蝗虫能集群迁飞,遮天蔽日,所经之地往往寸草不留,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寻找治理蝗虫的方法。化学药物治虫收效快,但是污染严重,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防治的方法。
  1953年,研究人员从蝗虫体内分离出一种病原微生物——蝗虫微孢子虫。它可在蝗虫细胞中大量繁殖,导致蝗虫的食量减少、产卵量下降、寿命缩短;它还能够干扰蝗虫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抑制蝗虫的集群迁飞行为。研究发现,蝗虫微孢子虫不杀伤蝗虫天敌,对人畜无害,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性,因此被批准为商品化的生物杀虫剂。
  “牧鸡治蝗”是防治草原上蝗虫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研究人员在新疆哈密地区选用善于奔跑、生长发育快的麻花鸡,将其调训后集群放牧,用于防治草原蝗虫。数据统计显示,鸡群每天捕蝗4~5次,30天后蝗虫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不仅如此,长大的鸡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牧鸡治蝗”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人们已经掌握了多种治蝗方法。但由于环境条件是影响蝗灾暴发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我们树立环保理念,改善蝗虫易发地的生态环境,共建绿水青山,从根本上防治蝗灾。
(1)根据文中信息可知,有利于东亚飞蝗产卵和卵孵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2)蝗虫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属于    关系。将蝗虫微孢子虫商品化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对其是否           等方面进行生态安全性论证(写出一条即可)。
(3)写出有关“牧鸡治蝗”的食物链:           。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为取得良好效果,应在蝗虫发育到    期时,将鸡投放到草原上。
干燥裸露的土壤
寄生
对其他生物和人有害
草→蝗虫→牧鸡→人
若虫
(4)除上述治蝗方法外,还可以利用    (多选)等方法达到治理蝗虫目的。
a.开发生态安全的可以抑制蝗虫蜕皮的化学药物
b.改善易发地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蝗虫的生存和繁殖
c.不经科学评估,直接从其他国家大量引进蝗虫的天敌
ab
【解析】 (1)由材料第一段可知,干燥裸露的土壤更加有利于东亚飞蝗产卵和卵的孵化。
(2)蝗虫微孢子虫可在蝗虫细胞中大量繁殖,导致蝗虫的食量减少、产卵量下降、寿命缩短,因此蝗虫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将蝗虫微孢子虫商品化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对其是否对其他生物和人有害等方面进行生态安全性论证。
(3)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分析材料可得出“牧鸡治蝗”的食物链是草→蝗虫→牧鸡→人。蝗虫若虫期运动器官不发达,仅有翅芽,更易捕捉,此时将鸡投放到草原上能取得良好效果。
(4)治理蝗虫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系统。a、b选项在治理蝗虫的同时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可以采用。不经科学评估,直接从其他国家大量引进蝗虫的天敌容易造成生物入侵,破坏生态平衡,不建议采用该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