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中考生物总复习课件:专题提升04 核心素养专题(共10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北京中考生物总复习课件:专题提升04 核心素养专题(共10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4 20: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4张PPT)
专题提升(四) 核心素养专题
专题解读
主题式学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进阶发展价值的体现。素养是静默的,只有将它放在具体的情境下,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和考查。本专题通过对四个重点主题中核心素养的总结和列举,在依赖重要概念帮助形成生命观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训练,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生态系统
【概述】
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以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涉及对生态系统概念相关内容的认识、理解、强化与拓展,从不同角度拓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生态系统有关知识,理解相关基本概念可以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知识对一些环境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并且对保护环境、参与社会活动等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1.了解主题内容中生物学事实、重要概念与生命观念间的关系。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定区域内,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构成生态系统,并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食物链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利于各生物的数量维持稳定;食物网中各食物链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结构与功能观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最终来源 是太阳能 (2)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者 (3)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食物网不断积累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动物体内。细菌等分解者又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 物质沿食物链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毒物质不断积累 物质与能量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稳态与平衡观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进化与适应观
(续表)
2.落实主题内容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的关系曲线图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 模型与建模 科学思维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演绎推理 (1)生物与非生物的比较 (2)合作与共生的区别 类比与比较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归纳与概括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设计实验、实验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科学
探究
(1)天敌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 (2)人类活动对食物链(网)的影响 (3)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Ⅱ号) 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消灭农业害虫,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避免对经济、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社会
责任
(续表)
 典例剖析
典例 [2021·密云一模]密云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20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1%。在不同地貌地带上分布有柞树(又称蒙古栎)林、桦树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等;林木丛中时有羚羊、狍子、鹿出没,还有野鸡子、石鸡子、鹈鹕鸟、喜鹊、山麻雀等几十种鸟类。
(1)云蒙山森林生态系统是由生活在这里的    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整体。
(2)公园中松和柏的种子外都没有果皮包被,因此属于    植物;分布在树丛中的羚羊、狍子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金龟子成虫危害桦树等植物的叶、花、芽等地上部分,夏季雌雄成虫交配产卵于树根的土壤中,幼虫主要啮食植物的根和块茎或幼苗等地下部分,幼虫在地下作茧化蛹,由此可以看出金龟子的发育类型是        ;防治金龟子的主要方法除了喷洒农药外,工作人员还在树干上悬挂鸟巢,招引喜鹊等益鸟,请你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
(4)云蒙山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特别是秋霜过后,柞树树叶变为红色,桦树树叶变为金黄色,充分展现出“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秋色之美。据此分析,影响树叶变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核心素养解读】
背景情境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考查其组成成分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命观念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
科学思维 生物与非生物的比较,归纳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科学探究 调查环境中的生物
社会责任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网)的影响
【答案】 (1)生物 (2)裸子 消费者
(3)完全变态发育 桦树→金龟子→喜鹊(或鸟) (4)温度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羚羊、狍子等动物以植物为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3)金龟子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根据题干可知,食物链符合“植物→金龟子→鸟”即可。
(4)秋霜过后,温度降低,可知影响树叶变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针对训练
1. [2021·泸州] 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期通过十年的休养生息让长江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下列关于长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阳光、温度和水是影响长江鱼类分布的生物因素
B.长江生态系统能提供工农业用水,也能调节气候
C.实施禁渔可增加长江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量
D.通过禁渔能提高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 A
【解析】阳光、温度和水是影响长江鱼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
2. [2021·深圳] 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海洋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过度捕捞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海洋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B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 [2021·昌平初三期末] 昌平西峰山小枣因栽种历史悠久,且品质优良而负有盛名。
(1)西峰山小枣品质优良与该地区阳光充足、温度适宜、土壤含砂量适中等因素有关,这些体现了      因素对枣树的影响。
(2)《齐民要术》中记载:“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嫁枣”是通过用斧背捶打树干,破坏枣树的韧皮部,从而阻止      向下运输,以促进开花和果实生长。
非生物
有机物
(3)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枣园内枣树、害虫和天敌的营养关系,及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变化趋势,结果如图Z4-1所示:
图Z4-1
①图甲中,生产者是      ,狼蛛属于枣园      (填“害虫”或“害虫天敌”)。
②图乙显示,害虫数量最多的月份是    。
③根据题目信息,请提出一条既能控制枣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的有效措施:                                 。
枣树
害虫天敌
5月
在枣树园子里多放置七星瓢虫或狼蛛,它们是枣飞象、红缘天牛等害虫的天敌
【解析】(1)西峰山小枣品质优良与该地区阳光充足、温度适宜、土壤含砂量适中等因素有关,阳光、温度、土壤都属于非生物因素,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枣树的影响。
(2)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管道,位于植物韧皮部,“嫁枣”是通过用斧背捶打树干,破坏枣树的韧皮部,从而阻止有机物向下运输,以促进开花和果实生长。
(3)①图甲中的食物网中枣树为生产者,红缘天牛、枣飞象、枣瘿蚊都是以枣树为食的消费者,属于枣园的害虫,而狼蛛又以红缘天牛、枣飞象和枣瘿蚊为食,所以是枣园的害虫天敌。
②观察分析图乙数据可知,曲线A表示害虫天敌的数量变化,曲线B表示害虫的数量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图中可知5月份害虫的数量最多。
③生物防治是既环保又能有效控制害虫的一种措施,可以在枣树园子里多放置七星瓢虫或狼蛛,它们是枣飞象、红缘天牛等害虫的天敌。
4. [2021·石景山二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7年4月1日,人们被一条大号发的新闻震惊到了。一只北极熊坐着浮冰飘到了距离它的栖息地有2200公里远的苏格兰小岛。本以为是英国人开的愚人节玩笑,没想到这是妥妥儿的真事。其实,苏格兰在2016年就发现过漂流而来的北极熊,不过却是北极熊一家三口的尸体。
  北极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在那里海洋生物相当丰富,有藻类、白熊、海象、海豹、鲸、雪兔、北极狐等。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幼海象及其他各种海生动物,海豹以鱼类为主要食物。海冰是他们觅食、交配和生产的场所。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冰面融化,北极熊的地盘不断受到“蚕食”,找寻食物也越来越困难。它们必须长途跋涉才能找到食物,北极熊很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觅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面对北极熊的生存窘境,科学家预测,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北极熊将在2050年之前消失。
图Z4-2
(1)全球变暖使北极熊面临的威胁
是  。
(2)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含有北极熊的食物链:  。
(3)在北极生态系统中,文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    ,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冰面融化,交配、生产场所减少,找寻食物也越来越困难
藻类→鱼类→海豹→北极熊
分解者
将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非生物环境
(4)秋天,北极狐的毛是棕色的,到冬天就变成白色的,当春天雪融化时,北极狐的毛色变深,与周围的草和树融为一体。将自己伪装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使自己不易被捕食者发现
B.使自己更好地猎食
C.这是一种保护色
D.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若北极地区的夏季冰川全部融化,我们可采
取                      等方法保护北极熊。
ABCD
构建人工浮岛,供北极熊栖息、交配、觅食;迁地保护
【解析】 (1)全球变暖会导致冰面融化,而海冰是他们觅食、交配和生产的场所,北极熊可以生活的范围不断减小,寻找食物也越来越困难。
(2)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幼海象及其他各种海生动物,海豹以鱼类为主要食物,鱼类则取食藻类等植物。所以含有北极熊的食物链为藻类→鱼类→海豹→北极熊。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文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白熊、海象、海豹、鲸、雪兔、北极狐均属于消费者,没有提及分解者。分解者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非生物环境。
(4)北极狐的毛色随着季节更替不断改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毛色和周围环境颜色相近可以更好地伪装自己,使自己不易被捕食者发现,并且能够使自己更好地猎食,属于一种保护色,ABCD正确。
(5)若北极地区的夏季冰川全部融化,我们可构建人工浮岛,供北极熊栖息、交配、觅食,还可以通过迁地的保护方法保护北极熊。
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概述】
绿色植物是含有叶绿体的自养生物。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现象体现了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基本的生物学实验、对经典科学史的分析,甚至还需要设计实验、对比、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探究能力。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具有提供食物,维持水、氧气、二氧化碳动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形成爱护植物的社会责任感提供脚手架。
【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1. 了解主题内容中生物学事实、重要概念与生命观念间的关系。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根尖结构与功能 (2)叶片结构与功能 (3)气孔与保卫细胞 (4)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线粒体 (5)叶脉中的导管与筛管 植物通过各个结构完成气体、水分和有机物的运输和利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且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结构与
功能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植物通过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并用导管运输 (2)植物通过气孔完成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到大气环境中 (3)植物在叶绿体中完成光合作用 (4)植物在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 (5)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水分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水分和无机盐的需要 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解糖类等有机物获得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物质与
能量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水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在自然界中,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 植物蒸腾失水与根部吸水之间的收支关系成为水分平衡的重要因素 绿色植物通过根尖吸收水分,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返回大气,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雨降落到地面,实现生物圈的水循环 生物呼吸作用、自然界有机物分解、燃料燃烧等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将氧气释放到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 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稳态与
平衡观
2.落实主题内容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导管与筛管的比较 类比与比较 科学
思维
(1)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探究光合、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演绎推理、模型与建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1)光合、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2)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碳氧循环 归纳与概括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观察种子的形态与结构及萌发过程 (3)观察叶片结构 (4)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5)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6)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7)探究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8)探究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9)探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设计实验、实验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科学
探究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农业生产上,通过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等措施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大棚蔬菜产量 (2)通过抑制呼吸作用保存种子、蔬菜和水果,通过松土促进根部呼吸,促进植物生长 (3)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绿色植物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4)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提高作物产量,保存种子、蔬菜和水果等 保护森林和草地植被,对调节生物圈水循环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方面要保护现有森林,大力植树,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从我做起,绿化祖国 社会
责任
 典例剖析
典例 [2021·通州一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菜豆种子萌发及光合、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探究,图甲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示意图;图乙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质量变化曲线图,X为新鲜状态下质量变化曲线,Y为有机物质量变化曲线,图丙为单株光合强度与种植密度的关系。请据图Z4-3回答:
图Z4-3
(1)在图甲中,幼叶H是由种子胚的    发育而来的。
(2)在图乙中,X曲线cd段,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Y曲线ae段,质量减少的原因是                     。
(3)从图丙可以看出,与P点相比,Q点单株光合强度明显减弱,原因是菜豆种植密度过大,叶片彼此遮挡,通风不畅,    和    两个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受到影响。图丙给我们的启示是,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     。
【核心素养解读】
背景情境 种子萌发的过程,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生命观念 种子的结构及其萌发顺序的意义,种子萌发需要能量及能量供应
科学思维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探究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
社会责任 农业生产上,改变条件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合理密植、大棚蔬菜提高产量的措施
【答案】 (1)胚芽  (2)胚根发育成了根,根吸收环境中的水分
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子叶中的有机物 (3)二氧化碳 光照 合理密植
【解析】(1)种子中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主要部位。
(2)种子萌发初期,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有机物减少。胚根发育成根后,开始吸收环境中的水分,鲜重增加。
(3)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番茄种植密度过大,叶片彼此遮挡,导致单株菜豆接收的光照减少,通风不畅,导致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就会减弱。因此,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针对训练
1. [2021·东城二模] 很多同学家里都种植了色彩丰富的“多肉”植物,因与其原产地生活环境相适应,有些景天科“多肉”植物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推测这类“多肉”植物 (  )
A.不进行蒸腾作用
B.只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
C.生长不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D.夜晚吸收的CO2可用于白天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景天科“多肉”植物的深层组织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这类植物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在夜间能吸收二氧化碳,白天这类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消耗夜晚吸收并储存在细胞内的二氧化碳,还可以消耗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2. 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无处不在,下列生产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
A.果树移栽时选在早晨或者傍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B.收获粮食后及时晒干——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以延长种子寿命
C.白天为大棚蔬菜补充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增加产量
D.农民将草木灰(植物燃烧灰烬)施加到农田——提供无机盐,促进植物生长
B
3. [2021·西城零模]小明同学在显微镜下看到不同形状的细胞,如图Z4-4所示,这些细胞 (  )
图Z4-4
A.与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维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B.叶表皮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他两者不行
C.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都是细胞膜,并将细胞与外界分开
D.都能分裂、生长,进一步构建生物体
【答案】C
【解析】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受精卵中的一半,A错误。叶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将细胞与外界分开,C正确。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D错误。故选C。
4. [2021·呼和浩特] 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B.植物细胞核中的DN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来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C.绿色植物给其他生物提供了构建自身的材料和生命活动的能量
D.没有绿色植物,食物链、食物网将会因为失去起点而解体
【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A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其中光合作用只生成淀粉等有机物,而DNA和蛋白质是通过其他方式合成的,B错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提供构建自身的材料,把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C正确;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没有绿色植物,食物链、食物网将会因为失去起点而解体,D正确。
5. [2021·密云一模] 水是光合作用重要的原料之一,水分的供给量会直接影响到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葡萄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赤霞珠葡萄生长的灌溉量,从而使水分得到高效利用。
(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
(2)科研工作者研究不同灌溉量对赤霞珠葡萄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Z4-5所示:(其中处理4是常态下的灌溉量)
图Z4-5

①净光合速率可以用有机物的积累速率表示,等于总光合速率减呼吸速率。图Z4-5可以看出四种处理在8:00~10:00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加,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10:00~14:00四种处理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其原因是温度升
高,    作用增强,导致气孔关闭,从而影响了叶片对     的摄取。
图Z4-6
光照
蒸腾
二氧化碳
②图甲是四种处理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图乙是四种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日均值,由此可以分析得出,      的灌溉能够满足葡萄对水分的需求,并且使水分得到高效利用。
(3)新疆处于我国的西北部,白天温度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据此分析新疆的葡萄比中原地区的葡萄甜的原因是                         。
处理1
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积累多
【解析】(1)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2)①8:00~10:00光照强度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呼吸作用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所以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加。10:00~14:00由于温度升高,蒸腾作用增强,叶片失水,导致气孔关闭,从而影响了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所以四种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
②由题图可以看出,四种处理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和水分利用率日均值相差都不大,处理1用水最少,由此可知,处理1的灌溉能够满足葡萄对水分的需求,并且使水分得到高效利用。
(3)新疆白天温度高,光照时间长,葡萄光合作用强,夜晚温度低,葡萄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积累多,所以新疆的葡萄比中原地区的葡萄甜。
三、生物圈中的人
【概述】
人体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各种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以组成维持人体相对平衡的整体结构。人体从生物圈获取的各种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器官处,组织、器官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需要经循环系统后以各种形式排出体外。同时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还会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维持人体的稳态平衡。
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维持稳定。
【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1.了解主题内容中生物学事实、重要概念与生命观念间的关系。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消化系统的组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的结构与功能 (3)循环系统的组成,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5)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6)眼与视觉、耳与听觉 (7)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的结构和功能 (8)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 (9)免疫系统的组成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完成对气体的交换,通过消化系统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气体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完成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营养供给,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最终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接收和感知体内外的信息变化,在神经系统的作用和调控下,对各种信息作出反应,使激素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并通过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各系统结构有序地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中能量的供给,且相应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结构与
功能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中,糖类和脂肪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2)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4)血液循环的途径 (5)细胞中有机物在O2的参与下被氧化分解 (6)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7)激素调节的过程 (8)免疫调节的过程 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O2 消化系统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呼吸系统摄取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代谢所产生的CO2 运输O2、CO2、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人体主要依靠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 人体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酶体)和抗体等 物质与
能量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神经-激素调节 (2)免疫调节 人体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神经系统接收和感知体内外的信息变化,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对各种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在神经调节的控制下,激素也通过血液循环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免疫系统通过防卫、监控及时清除来自体内和体外的异物,维持人体内部的稳态 稳态与
平衡观
2.落实主题内容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血管的种类,静脉血和动脉血的比较 比较与分类 科学思维
说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归纳与概括 (1)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2)设计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模型 模型与建模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分析与综合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2)探究几种食物热价的差异 (3)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CO2 (4)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设计实验、实验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科学探究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3)收集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 (4)展示交流血液循环模型 (5)制作预防糖尿病、预防CO中毒的板报 关注社会议题,关注自己和家人相关的健康问题,指导自己和家人健康地生活,并向他人宣传 社会责任
 典例剖析
典例  [2021·西城初三期末]为研究酒精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按照以下表格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试血液中酒精浓度的变化和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并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简单反应时越短,能力指数相对值越高),结果如图Z4-7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选取若干成年志愿者
Ⅱ 被试者端坐电脑屏幕前,手指放在桌上反应盒的红色按键上,眼睛注视屏幕中随机出现的四种颜色的圆,当出现与指令中相同颜色的圆时,立刻按下红色按键,每10次一组。系统根据被试者的简单反应时自动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

所有志愿者饮用    同一品牌同一浓度的酒
Ⅳ 从饮酒后0.5小时开始,每隔1小时测量血液中酒精含量,并重复实验步骤Ⅱ中的操作
图Z4-7
(1)实验步骤Ⅰ中选取若干名志愿者而不是1名志愿者的目的是              。步骤Ⅱ测试的是志愿者在    状态下的简单反应时,步骤Ⅲ的空白处应填     。
(2)据图Z4-7可知,在饮酒后    小时血液中酒精浓度最高,根据能力指数相对值推算,此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时间    。之后酒精浓度逐渐下降,受试者能力指数相对值逐渐    。实验说明,酒精对神经行为能力有一定的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图Z4-8
(3)吸收进入血液的酒精,首先进入图Z4-8中心脏的[ ]    ,先后经过    、体循环到达大脑。青少年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期,因此不建议饮酒。
【核心素养解读】
背景情境 “酒精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的探究实验过程和数据
生命观念 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分析图中的数据得出酒精对神经行为的抑制作用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中对实验偶然性的避免措施,以及无关变量的设置
社会责任 为了神经系统的发育,青少年期不建议饮酒
【答案】 (1)增加样本量,避免偶然性(或减小实验误差) 未饮酒(或自然、正常) 等量的
(2)1.5 最长 增大(或升高) 抑制
(3)① 右心房 肺循环
【解析】 (1)1 名志愿者样本量过少,可能由于个体差异(即偶然性)导致误差。根据题表中的实验步骤可知,步骤Ⅱ中志愿者均未饮酒,因此测试的是未饮酒(自然、正常)状态下的简单反应时。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步骤Ⅲ中各志愿者饮酒量应相等。
(2)从题目中曲线图可知,血液中酒精浓度最大值出现在饮酒后 1.5 时;根据题目中能力指数相对值的定义(简单反应时越短,能力指数相对值越高)可知,此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时间最长,之后随酒精浓度下降,能力相对指数值逐渐增大,说明酒精对神经行为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酒精的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最终随血液从下腔静脉流回[①]右心房,之后经右心室、肺动脉进入肺循环。
 针对训练
1.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总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肾小管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血液中物质过滤形成原尿
B.心脏中有动脉瓣和房室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C.肺泡壁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D.毛细血管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血流速度极慢,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A
【解析】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的形成是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不是肾小管,A错误。
2. [2021·海淀零模]生活在喜马拉雅高原地带的夏尔巴人具有惊人的登山能力。下列关于夏尔巴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
A.肺活量比平原地区的人更大
B.心脏泵血功能比平原地区的人强
C.肌肉细胞对氧气利用率更高
D.单位体积骨骼肌内血管密度更低
【答案】D
【解析】生活在喜马拉雅高原地带的夏尔巴人具有惊人的登山能力,因其生活环境中氧气稀薄的特殊性,夏尔巴人比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肺活量更大、心脏泵血功能更强、肌肉细胞对氧气利用率更高、单位体积骨骼肌内血管密度也更高,D不合理。
3. PM2.5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更是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它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直接入肺,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烟台这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污染的天数每年也有80多天!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
    
甲            乙
图Z4-9
(1)雾霾天气因光照不足,更要注意补钙、补维生素D,儿童生长时期缺钙和缺维生素D,易患    病。
(2)雾霾首先危害人的呼吸系统,雾霾到达肺部的“旅程”
是                  (用图甲中的数字、箭头及代表的名称表示),到达肺泡内沉积,影响了       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甚至肺癌等。
佝偻
[1]鼻→[2]咽→[3]喉→[4]气管→[5]支气管→[6]肺 
肺泡与血液
(3)图乙表示               ,主要位于呼吸道的[ ]    、[ ]    处。当PM2.5进入人体时,虽不易被1阻挡,但在此处具有防御作用,另外6处广泛分布的巨噬细胞(先吞噬PM2.5颗粒,再通过溶酶体将其分解),也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这两种免疫类型都属于        ,免疫特点是              。
(4)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你应该怎样做                      。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4
气管
5
支气管
非特异性免疫
对多种病原体均有防御作用
低碳生活,多走路少乘车,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等(合理即可)
4. 茶叶中富含一种叫茶多酚的物质。为了探究茶多酚对肥胖的抑制效果,研究人员以口服茶多酚配合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的体重进行分析探究。
实验步骤:
①从全市中学生中筛选出100名体重相近的肥胖青少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人。
②研究人员为A、B两组制订了相同的有氧运动方案,其中实验组在运动的同时,每天按时服用1粒茶多酚胶囊。在观察期间,两组青少年的正常饮食不受限制,不需要特殊的节食。
③12周后,研究者记录两组青少年学生的空腹净重,并取其平均值。结果如图Z4-10,请阅读材料,分析后回答:
图Z4-10
(1)人体运动系统由    、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活动的骨连结也称      。运动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需要肌细胞内     的氧化分解来供能。
(2)研究人员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茶多酚对肥胖具有抑制作用,那么,服用茶多酚胶囊的应该是    组青少年。
(3)人体吸收茶多酚后,会促使体内多余脂肪的分解,脂肪被分解成    和脂肪酸后,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能量。
(4)根据实验结论,对青少年肥胖症患者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是  。

关节
有机物
A
甘油
多运动的同时常喝茶等(合理即可)
【解析】(1)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连结又称关节,运动是以骨骼肌为动力,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支点而形成的,并且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需要消耗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因为结论是茶多酚对肥胖具有抑制作用,所以体重减少较多的服用了茶多酚胶囊,应该是A组青少年。
(3)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引起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有饮食不合理、偏食、缺乏体育锻炼等。青少年应该坚持有氧运动同时经常喝茶。
四、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概述】
动植物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的方式来繁殖后代,其中有性生殖中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后代。生物在生活和繁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可遗传变异,人类可以通过动植物不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原理来培育新的作物或家畜。同时这些可遗传变异会在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的生存斗争中留下有利变异,从而形成生物的进化。
【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1.了解主题内容中生物学事实、重要概念与生命观念间的关系。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种子、叶芽和枝条的结构与功能 (2)花与果实的结构与功能 (3)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4)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结构 动植物各个结构可以发育成其特定的组织器官,且动植物的生殖和发育需要依靠一定的结构基础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结构有利于生物将性状传递给子代,维持种族的延续 结构与
功能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和胚乳 (2)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3)鸟卵的卵白、卵黄和气室 (4)卵细胞内含人体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5)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植物生长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单子叶植物胚乳储存营养物质,子叶转运营养物质,双子叶植物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鸟卵中的卵白和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细胞内含人体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物质与
能量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3)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才有可能不断发展和进化 蝌蚪生活在水中,青蛙生活在陆地上,是一种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体现了生物进化的观念 鸟类为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卵壳保护,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了它们后代的成活率 鸟类的繁殖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的适应 胎生能够大大地提高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增强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 进化与
适应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观察生物进化树和生物多样性 (3)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4)生物进化的原因: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 生物产生的可遗传变异中的有利变异,可以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生物因此不断进化 地球上现今存在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生命不断适应环境、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形成现在物种的多样化 生物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生物进化 进化与
适应观
(续表)
生物学事实 重要概念
生命观念
(1)开花、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繁殖过程 (2)描述种子、幼苗、根、茎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 (3)植物的无性生殖 (4)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5)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6)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7)人受精卵的形成、胚胎发育 体验生命形成的奇妙过程,要学会感悟生命、珍惜生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爱护每一个生命 生命观
2.落实主题内容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比较 (2)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比较 (3)菜豆(双子叶)种子与玉米(单子叶)种子的比较 (4)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比较 (5)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 (6)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 类比与比较 科学思维
(1)植物传粉和受精过程 (2)人受精卵的形成、胚胎发育过程 (3)分析想象中的原始地球 形象思维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被子植物的一生 (2)人的生殖过程 (3)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4)生命起源的过程 归纳与概括 科学思维
(1)孟德尔杂交实验 (2)推测原始生命的起源:米勒和其他科学家的模拟实验 演绎推理 (1)地球上生命起源问题 (2)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 批判性思维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观察种子的形态与结构及萌发过程 (2)观察鸟卵的结构 (3)分析色盲的遗传方式 (4)模拟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过程 (5)探究一种变异的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6)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设计实验、实验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科学探究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1)无性生殖的应用 (2)试管婴儿 (3)环境变化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4)胚胎发育和分娩 (5)遗传病的预防与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婚前检查、遗传咨询等措施 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等,以迅速扩大优良植物新品种的繁殖量和保持遗传特性的一致性 试管婴儿为治疗不孕不育症开辟了新的途径,1988年在北京诞生了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这是我国生殖医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里程碑事件 现存两栖动物中有11种已被列为世界濒危动物,水域环境的减少和污染危及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保护环境,让两栖动物拥有良好的栖息环境 母亲的身体孕育了生命,母亲在分娩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阵痛,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也很不容易,我们都应该铭记这些,对父母怀有感恩的心 社会责任
(续表)
具体内容 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6)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鼠 (7)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8)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达尔文与自然选择 遗传病会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负担,还会降低民族的人口素质。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遗传病的发生,从而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改善人口素质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林业、医药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们可以从有利变异中选育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社会责任
 典例剖析
典例  [2021·大兴初三期末]白菜是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不同内叶颜色的白菜品种。白菜内叶的白色和橘红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色内叶和纯种橘红色内叶的白菜杂交,结果如下表,回答问题:
图Z4-11
白色内叶/颗
橘红色内叶/颗
子一代 120
0
子二代 128
39
(1)据图甲和图乙可知,白菜属于植物界、      门、双子叶植物纲的植物;图乙中白菜的果实含有多个种子,这些种子是由图甲中[⑥]    发育而来的。
(2)白菜是异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若图甲中[④]    产生的花粉落到①上则不能正常萌发出花粉管,进而无法产生种子和果实,原因是没能进行    这一重要的生理过程。
(3)上表中子一代是通过亲代杂交得到的,子二代是研究人员用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子一代自交得到的。由表中结果可知      是隐性性状,若白菜的内叶白色与橘红色由一对基因控制(用A和a表示),请你推测子二代中白色内叶白菜的基因组成是     。
【核心素养解读】
背景情境 白菜的一生和人工育种
生命观念 开花、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繁殖过程;描述了种子、幼苗、根、茎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基因控制性状
科学思维 根据植物传粉和受精过程推理无法产生种子和果实的原因
科学探究 从实验数据和现象中探究控制性状的基因
社会责任 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答案】 (1)被子植物 胚珠 
(2)花药 受精(双受精) 
(3)橘红色内叶 AA或Aa
【解析】 (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白菜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十字花科。花完成传粉和受精后,子房发育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
(2)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花粉成熟后散落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萌发长出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两个精子,完成受精作用,子房才可以继续发育成果实,若花粉不能萌发形成花粉管,则无法受精,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此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由表中结果可知,子二代中既有白色内叶也有橘红色内叶,说明橘红色内叶是隐性性状。遗传图解如下:
图Z4-12
可见子二代中白色内叶白菜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针对训练
1.  [2021·西城零模]果蝇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动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果蝇进行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B.果蝇常见于腐烂的水果周围
C.果蝇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D.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A
【解析】果蝇属于昆虫,生殖发育方式为体内受精、有性生殖、完全变态发育,A错误。
2.  [2021·顺义一模]图甲表示昆虫的发育过程,图乙表示治理环境之后某种昆虫体色的变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图Z4-13
A.图甲中的昆虫在受精卵时期对农业危害最大
B.图甲中昆虫的发育与家蚕相似,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C.环境治理是昆虫体色由深色种类居多变成浅色种类居多的重要原因
D.图乙中昆虫体色的变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图甲所示昆虫为蝴蝶,其在幼虫期对农业危害最大,A错误;蝴蝶与家蚕均为完全变态发育,B错误;环境治理对昆虫体色变异个体进行了选择作用,是浅色种类居多的重要原因,C正确,D错误。
【高效记忆】①蝴蝶与家蚕均为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幼虫期对农业危害最大,因为幼虫是以植物的叶、嫩芽等为食。②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变异是普遍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界中生物本身存在各种变异,环境只是起到选择作用,生物并不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
3. 如图Z4-14是甲、乙两种细胞所含染色体的示意图,这两种细胞都是某一雌性动物个体内的正常细胞。据图判断,下列相关推论或叙述最合理的是(  )

图Z4-14
A.甲总共含8个基因,乙总共含4个基因
B.若甲具有性染色体,则乙不具有性染色体
C.若甲具有成对的基因,则乙不具有成对的基因
D.甲有4对成对的染色体,乙有2对成对的染色体
【答案】C
【解析】甲总共含8个染色体,乙总共含4个染色体,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A错误;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B错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所以乙不具有成对的基因,C正确;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而且成单不成对,甲有4对染色体,乙有4条染色体不是2对,D错误。
4. [2021·房山一模] “嫦娥四号”内的生物科普实验载荷罐中的棉花种子萌发并长出嫩叶,这是人类在月球上种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实验用的载荷罐是一个高度密封的容器,内部搭载6种生物(棉花等4种植物种子、果蝇和酵母菌),它们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请回答问题:
(1)“嫦娥四号”内的生物科普实验载荷罐中的棉花种子长出的嫩叶,是由种子中
的    发育成的。
(2)果蝇与家蝇的形态特征及个体发育过程相似,体表都有防止水分蒸发的    ,个体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都会出现不食不动的    期。
胚芽
外骨骼

(3)果蝇是经典遗传学的“主角”,被誉为“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小昆虫,又一次作为明星登上了月球。图一、图二分别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和杂交实验示意图:
图Z4-15
①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如图一所示,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相似。图一中甲果蝇性染色体组成是    。
②果蝇的长翅与残翅是果蝇翅型的不同表现类型,它是由染色体上的    控制的。
③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据图二判断,子代基因组成为Aa的比例是    。
XX
基因
1/2
【解析】(1)种子萌发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果蝇与家蝇都属于昆虫,体表有防止水分蒸发的外骨骼,个体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蛹期时不食不动。
(3)①果蝇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相似,所以其性染色体有X、Y两种,XX为雌性,XY为雄性。图一中甲果蝇有两条X染色体。②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图二中亲代都是长翅果蝇,子代出现了残翅果蝇,由此可知残翅是隐性性状,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则亲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都是Aa,子代基因组成有3种情况,即AA、Aa、aa, Aa出现的比例是1/2。
5. [2021·平谷二模]马铃薯俗称土豆,因其具有谷物和蔬菜的双重营养价值,被誉为“营养之王”。
(1)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人食用马铃薯后,其中的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成    ,该物质参与细胞的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菜农在种植马铃薯时施农家肥的主要目的是为它的生长提供    。
(3)马铃薯切开后容易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虽然能够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图甲为新鲜马铃薯切片中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可知,在浸泡30~60分钟时,     含量流失更为严重。
葡萄糖
呼吸作用
无机物
维生素C
图Z4-16
(4)已知马铃薯块茎的黄肉和紫肉是一对相对性状。图乙是某农科所研究这一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据图可知,马铃薯的    是显性性状,子代黄肉马铃薯的基因组成为     (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黄肉
AA和Aa
【解析】(1)淀粉分解的终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是呼吸作用的原料。
(2)农家肥中主要是无机盐,所以施农家肥主要为马铃薯提供的是无机物。
(3)据图可知,30~60分钟时,维生素C减少更多,所以维生素C流失更严重。
(4)性状相同的亲本相交,子代出现的与亲本不同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所以黄肉为显性性状;故紫肉基因组成为aa,亲代黄肉基因组成为Aa,所以子代黄肉基因组成可能是Aa,也可能是AA。
【方法提示】①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有后代均表现一种性状,则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②性状相同的亲本相交,子代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则亲本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与亲本不同的性状为隐性。
6. 生物体生存的基本前提是适应环境,地球上众多的生命都在努力顽强地活着,如果站在纯粹的生物科学立场上看,生物生存的主要意义可能就是传递基因。请回答:
(1)所有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性;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比如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这对它躲避天敌十分有利,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性。
(2)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各种生物都具有      能力,因此在有限的资源环境里发生着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通过    过程实现有利变异基因的传递,使有利变异         ,最终形成各物种的适应性。
普遍
相对
过度繁殖
生殖
逐代积累和加强
(3)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说适应性是生物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环境的多变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    生殖更有利于生物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
性,    生殖更有利于生物形成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理由是                                 。
                                 。
无性
有性
无性生殖的后代遗传物质来自同一亲本,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概率较小;有性生殖的后代遗传物质来自不同的(或两个)亲本,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