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
西师版第八册第二章解决问题P19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理解其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教学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动手演示中理解,在细致观察中掌握,在积极思维中升华,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
设计理念
由于相遇问题的结果和数量关系比一般行程问题复杂,再加之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在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上有难度。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分散教学难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主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动手演示中理解,在细致观察中掌握,在积极思维中升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在准备题前,引导学生用大量的生活素材,感知两人或两物从两地,面对面地走的各种运动情况,引导理解该类题必须观注四个要素,接着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懂得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手势直观形象地理解相遇问题的四个要素的含义,运用课件,让学生形象直观理解“速度和”的含义,学生在尝试解答例题之中,再次运用比手势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比较、理解、掌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精心设计不同练习,再次运用比手势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整节课通过直观形象的比手势的方法,适时辅以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解放双手,积极开动脑筋,在动手中寻求方法,在观察中寻找规律,在运用中牢固解题思路,在自主学习中成长自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师生谈话拉近关系:孩子们好!能做个自我介绍吗?说说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儿,每天上学是走路还是乘车?
1、复习旧知 垫定基础
师:要知道从家到学校有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生:速度和时间。
师:谁能告诉大家到学校你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生:70米。
师:多少分钟才能到校?
生:20分。
师:能求出什么?
生:路程。
师:从哪里到哪里的路程?
生:从家到学校的路程。
师:孩子们,怎样列算式?
生:70×20=1400(米)
师: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
生:速度×时间=路程(板书数量关系式)
师:请齐读数量关系式。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面对面走(教师一边说一边用势)它们的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
2、自主探究 初步感知
师:请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伸出你的双手,用动作和语言把两个人面对面的运动情况表示出来。两人一组,可以边讨论边比手势,比一比看谁爱动脑筋,想象丰富。
生:哪位同学先来汇报?<汇报运动情况,教师适时提问>
甲
乙
运动情况一:
甲 相遇 乙
师:它们出发的地点在哪里?
生1:两地。
师:出发的时间是——
生1:同时。
师:运动方向是——
生1:相对、相向(面对面)。
师:运动结果呢?
生1:相遇。
师:你能一边用手势一边完整地再描述一遍运动情况吗?
(生再次描述运动形式)
师:我把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运动情况演示一次,请认真观察(电脑演示)
师:大家伸出双手,跟着老师一边描述一边用手势把刚才的运动形式表示出来,(师一边描述一边用手势表现运动情况)
师: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相对)而行,结果相遇。 还有不同的运动情况吗?
运动情况二:
甲 乙
甲 相距 乙
生2:描述运动情况。
师:他们出发地点是……
生2:两地。
师:运动结果怎样?
生2:相距(没相遇)。
师:(演示运动情况)是这样的吗?
生2:是。
运动情况三:
甲
乙
甲 先走 相遇 乙
生3:描述第三种运动情况。
师:他们是怎样出发的?
生3:一个先走一个后走。
师:不同时出发,结果呢?
生3:相遇。
师:(请看大屏演示)
师:还有不同运动情况吗?
运动情况四:
乙 甲
甲 相遇又相距 乙
生4:描述第四种运动情况。
师:他们怎么出发的?
生:同时。
师:结果呢?
生:又走开了。
师: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相距”好吗?请看:(演示)先相遇又相距。
运动情况五……
师小结:同学们想象真丰富,两个人从两地面对面运动情况很多,但不管怎样,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时我们都要关注哪几个问题呢?请讨论讨论: (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把关注的这四个问题轻声读一次。
二、操作演示 分散难点
1、理解“两地、同时、相对、相遇”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比手势的游戏好吗?我说两人的运动情况,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来,看谁比得好。准备好了吗?
师: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师:出发地点在——
生:两地。
师:出发时间——
生:同时。
师:运动方向——
生:相向或相对。
师:运动结果——
生:相遇(课件出示)
师:两地、同时、相向或相对、相遇,这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相遇问题的基本要素(板书课题:相遇问题)教师追问:相遇问题基本要素是什么?
生:两地、同时、相向或相对、相遇。
2、理解“速度和”,明确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手势把两人的运动情况表现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用手势把两人的运动形式表示出来,请看:
(大屏出示)小强和小丽9:00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小强每分钟走80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9:03两人相遇。
师:一边自由地读题,一边用手势表示运动情况,比一比谁最认真,开始!
师:(待生读懂题意,教师提问)小强走了几分钟?
生1:3分钟。
师:小丽呢?
生2:3分钟。
师:他们同时出发到相遇一共走了几分钟?
生3:3分钟。
师: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问题)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生读)教师追问: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生1:求路程。
师:求哪里到哪里的路程?
生2:就是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甲乙两地的距离与小强小丽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生3:甲乙两地的距离=小强走的路程+小丽走的路程。
生4: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就是甲乙两地的距离。
师:能独立解答这道题吗?请把解答过程写在作业本上。
生独立解答,抽生板演,教师巡视。
生1: 80×3+70×3 生2:(80+70)×3
=240+210 =150×3
=450(米) =450(米)
答: 甲乙两地相距450米。 答: 甲乙两地相距450米。
师:请认真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做法对吗?
生:对。
师:和第一位同学们做法一样的请举手,和第二位同学做法一样的请举手,这两种做法都做了的请举手。
师:下面我们请这两位同学说说他们的解题思路,如果说得不完整请孩子们帮助他们,好吗?
生1:我先求小强3分钟走的路程,再求小丽3分钟走的路程。最后把他们的路程相加就是两地路程。同学们我说清楚了吗?
师:老师问问同学们:80×3这是计算谁走的路程?70×3呢?小强走的路程+小丽走的路程=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
生2:我先求他们一分钟共走的路程,再求他们3分钟一共走的路程。
师:我们来看一看,两人1分钟到底走了多少米?(课件演示)在1分钟内两人共走了多少米?
生1:150。
师:怎样列算式?
生2:80+70=150米。
师:80米是小强的——
生3:速度。
师:70米呢?
生4:小丽的速度。
师:我们把两人1分钟内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叫他们的速度和(课件演示速度和)。
师:我们看看两人2分钟走的情况,2分钟走了几个80+70米呢?
生5:2个80+70米。
师:也就是走了 个 和。
生6:走了2个速度和。
师:同学们,我有几个不明白的地点,想请教你们,愿意帮助我吗?80+70为什么要加括号?
生7: 1分钟内两人共走的路程。
师:我们把它叫做——
生8:速度和。
师:3表示——
生9:3分钟。
师:3分钟叫做——
生10:时间。
师:用了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生11:3个。
师:我们来看看是否正确。(演示3分钟运动情况)
师:对!用了3个速度和走完了全程。
师:第二个问题,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12:都是求两地之间的距离。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者说这两个算式正好符合我们学过的什么定律?
师:哪种方法简便些?做题时请孩子们注意选用。
三、应用方法 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发言积极,希望继续努力。
出示例1:余刚和苗苗约定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去文化宫。经过5分两人正好在少年文化宫相遇,他们家相距多少米?
余刚每分钟走75米 苗苗每分走60米
师:轻声读题,能用手势把两人运动情况表示出来吗?
生:用手势表现运动形式。
师:这题可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两种方法。
师:能独立解答吗?
生:能。(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作业展示。教师适时提问。)
四、巩固拓展 提高能力
师:下面这道题比刚才的题稍难一点,敢挑战吗?
1、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米?
师:女同学把题读一次。
师:这一道题同前面两道题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2:一个先走,然后同时走。
师:请伸出双手,甲车用哪只手表示?乙车呢?甲车先走怎么演示?1小时到,现在两车怎样运动的?
生3:现在两车同时相对运动,经过2小时,两车怎样?
生4:两车相遇了,再把运动过程用手势完整的表现一次。
师:求什么?想一想怎样列式?
师:(75+69)×2计算的什么?
生5:两车2小时共走的路程。
师:为什么+75呢?
生6:甲车先走的路程。
师:75×(1+2)计算的什么?
生7:甲车3小时走的路程。
师:69×2计算的是——?
生8:乙车2小时走的路程。
师:下面这道题运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大家要细心哟!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新站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行驶,甲车每时行45km,乙车每时行52km,两车开出3时相距多少千米?
师:(1)认真看题
(2)想一想用手势怎样表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试试看。
(3)会独立列式吗?
(4)生独立做,师巡视
(5)作业展示
45×3+52×3 这两种做法对吗?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45+52)×3
(6)引导比较
这一题与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相遇,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关注的四个问题来回答)
出发地点相同吗?出发时间---运动方向 运动结果
生:出发地点是同一地点,运动方向相反,运动结果相离。
但解题思路 (完全一样)
教师总结:这一题与刚才的题,出发地点不同,运动方向不同,运动结果也不同,但解题思路完全一样。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西游记主题曲及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画面)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他们经过乌鸡王国,请求国王发给通关文迭,国王说:“听说你们师徒四人非常聪明,这里有一道题,如果答对了,马上发给通关文迭,若错了,就留下来辅佐朝政吧!”
师:大家想知道是什么题吗?
生:想。
师:这是一道选择题。
3、甲乙两猴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猴每分走52米,乙猴每分走48米,两猴走了5分钟,两地间的距离是( )
(1)1000m (2)500m (3)无法解答
师:八戒一看题,及不可待地说:“太简单了,答题是(1)”。“八戒,八戒,不对,不对”悟空急了,“应该选(2)”沙僧听了两人的回答,摸了摸脑袋,不紧不慢地说:“不对,不对,你们说的都不对,应该选(3)”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谁的答案对呢?(若生选(2)请说出列式的根据。
师:(1)请用手势表示一下,两猴运动情况,(2)题中说两猴两相遇了吗?没说两猴相遇,它们走了5分钟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生:选(3)
师:为什么?5分钟到可能——可能——。
师:改动哪个条件就能选(2)。
生:两猴走了5分钟相遇。
师:增加一个什么条件,仍能求两地间的距离。
课件出示,5分钟后相距50米;5分钟后相遇又相距50米,该怎样求两地间的距离呢?请同学们思考,留在课后解答。
全课总结:同学们,做题与做事一样,我们既不要象八戒不假思索,不动脑筋,也不象悟空急急燥燥,只看表象,要象沙僧脚踏实地,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能做到吗?
板书:
相遇问题
速度(和) × 时间 = (总)路程
方法一:80×3+70×3 方法二(80+70)×3
=240+210 =150×3
=450(米) =450(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450米。
PAGE